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岩山传(三十二大师与一座山)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国平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清风徐来读指月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灵岩山的树木依旧葱绿如故。此时,它们并不知道,一个叫钱穆的大学者,正从位于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大学南端洋楼的沙发上慵懒地坐起,收拾着行囊,为来灵岩山做准备。

在此之前,钱穆(1895~1990)早已名动天下。先生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学时与张寿昆、刘半农和瞿秋白同学,18岁出任乡村小学教师,钱穆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以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误言,震惊北京学术界。先后任燕京大学讲师,北京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等校教授,当时已完成的著述如《国学概论》《惠施、公孙龙》《老子辨》《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皆是轰动一时之巨著。

民国三十三年(1943年)秋,迁居成都的齐鲁国学研究所停办,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邀钱穆转去华西大学任教。当时钱先生只提了一个条件,倘若华西大学原为外籍教师准备之南端洋楼有空,他愿去住,以开中西教授平等待遇之先例。此议获准,钱先生甚为高兴,邀师友共住。

是年冬天,钱先生因素有胃病,加之在重庆复兴关屡进盛馔,开始亦不觉得不适,等到返回成都,胃病大发。医生说无大碍,唯需久养,如是卧床凡数月。等到胃病稍痊,已春尽夏来,但还是不能下楼,于是钱先生便在楼廊置一沙发,日间卧其上,聊事阅读。向楼下索取《朱子语类》有关讨论宋代政治者各卷,逐条翻阅。倦则闭目小休,如是有日,精神渐佳,遂依次读至最后,再向前翻读。《朱子语类》全书140卷,在楼廊上全部读完,是为钱先生通览《朱子语类》全部之第一次。等到读完《朱子语类》,先生的病体也好得差不多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暑假,得朋友推荐,钱先生轻装简从,移居都江堰灵岩寺。先生为山中有如此清新之空气,凉爽之环境、优美之风光而大喜,日日登高望远,不亦乐乎。

游览之余,先生又向寺中住持传西法师借来《指月录》全部,认真阅读。据先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言:“此数月内,由于一气连读了《朱子语类》及《指月录》两书,对唐代禅宗终于转归宋明理学一演变,获有稍深之认识。”此后,每遇假期,先生皆会上灵岩山消夏、读书,或自带,或借阅。他自己亦说:“遇假期,则赴灌县灵岩山寺,或至青城山道院,每去必盈月乃返。青城山道院中有一道士,屡与余谈静坐,颇爱其有见解有心得。”

而且,钱先生在灵岩山读书,还有另外之巧遇,不经意间居然找到了传说已久的老人村。史料曾载,都江堰有老人村,村中人皆近百岁,宋诗人苏东坡等曾在多处山岭间,攀援寻觅,无果。不期被钱先生无意间找到,实是意外之喜。

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有一学生,家住位于都江堰西约十公里的青城山中的老人村。该学生一天恰巧来灵岩寺中游玩时,遇到了先生,并力邀先生前往游览。先生闻老人村之名已久,欣然偕往。至老人村,见村沿一溪,溪之上源盛产枸杞,果子成熟后多落于水中。据说,村人因为喝了溪水,故均得长寿。村中有人家数百户,其中高寿超过百岁者,常常有数十人。此村为自成都通西康雅安之要道。有一小集市,常常有人私携枪械路过,暂宿一两晚上,遂赴西康贩卖,获大量鸦片返回,复过此市,获得不法巨利,人群往返如织。

当地村人除种田外,亦因此而生活优裕。老人村中山水风景极幽,村民因此亦不喜欢外出做活,风俗淳朴。比如先生的那位学生远赴西南联大读书,乃是村中向外求学之第一人。先生在老人村时,借宿村边一小学内。暑假无人,独自居住。师生二人尽日畅游,大为欣悦。过了四五日,游览略尽,先生准备返回灵岩寺,学生说不行,因为按照当地村俗,一家设席款待,同席者必挨次设席。先生初来此地,即由学生一亲戚家设宴招待,因不知道先生将要离去,因此在各家轮番招宴中,不断有新的村民加入,迄今尚未逐一轮到。若提前离去,则违背了村中风俗,学生将负不敬之罪,并恳请先生再留玩一段时间,并嘱咐招宴者不再添请新人,等同席者逐一轮到做一次主人,乃可离去。

P89-92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成为一门学问,叫“都学”——都江堰之学?这奇想,是由王国平纵横恣肆的说演而勾出的。当然我没有脱口而出,因为在社会喧嚣人心躁动的当下,自立门户自诩体系者多矣,我又何必如此急切呢?当天晚上,回到北京,我翻检王国平赠我的著作……我有些庆幸自己没有把“都学”的建议提出来。

——陈建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

或许国平身上逼人的灵气与横溢的才华,最初就来自故乡那片土地,来自唐代飘然而去的背影,来自崎岖而漫长的蜀道上遗落的韵脚与吟哦。

——黄亚洲,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

世间万物中,山川大地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记忆的、有故事的。只要我们愿意在一条河前或在一座山下,安静下来,认真倾听,就会听见岁月流逝、建筑兴毁、春暖花开的声音。倾听和问询一座山,不妨从王国平笔下的灵岩山开始。

——阿来,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后记

十年翻读灵岩山

王国平

我对灵岩山产生兴趣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道学泰斗王家祜先生。

多年前,我与王家祜先生一见如故。他虽然整整比我大了五十岁,却不以年长与博学自傲,始终与我以平辈论,视为忘年之交,每次见面或通电话,他总是亲切地称我为“王哥哥”或“哥们”。

2005年7月11日,彼当酷暑,天热难耐,而都江堰居然尚有清风徐来,涛声涤心,不亦快哉。林向、王家祜、李复华、赵殿增、陈剑、芶子平、崔巍、钟天康、钟杰等诸先生在图书馆旁边临河而坐,喝茶聊天。谈话者以八十岁高龄的“王法师”家祐先生为主。先生人生曲折,知识渊博,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谈起青城山的往事,先生更是如数家珍……是时,欢笑之声不绝于耳,常引得路人侧目。

闲谈中,先生不停地抽烟,面前的桌子上已经摆了一个被掏空的“五牛”牌香烟盒和一个打火机。一明一灭的烟头,偶尔映上他的眼镜,照出他镜片后的慈眉善目和洒脱不羁。他像喜欢“卖弄”的小孩子一样,变着花样,吐着烟圈。大大小小的烟圈在夜色中缓缓升起,又被晚风吹向远方,倏忽之间,大有仙意。

得一间隙,我向先生请教民国时期四川几位学者的事迹。当时先生很是惊讶,立即把尚余多半截的香烟往烟灰缸一甩,连声问道:“你晓得彭芸生?”“你晓得向先樵?”“你晓得闻宥?”“你晓得蒙文通?”“你晓得庞石帚?”……

然后,先生又略带忧伤地说:“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啊!好多人都不晓得他们了,都不记得他们了。他们都是当世的大学者啊。没想到你这个年轻人,还晓得他们这么多事情,记得他们写的诗词。”

稍停了停,先生潇洒地点上一支烟,惬意地大吸一口,笑道:“王国平,你去买两包成都卷烟厂的‘五牛’烟,不要硬盒的哈,二元五一包的那种,作为拜师礼,我就收你为关门弟子!”

我一听,欣喜莫名,先生乃著名考古学家、道教学泰斗,而我只不过是一个中专毕业的毛头小子,居然有此幸事。

于是,同座的人都喊:“赶快去买烟。”

还有人说:“多买两包,买好点的烟。”

先生笑道:“不行,只要‘五牛’,两包!”

接着有人向茶铺老板高喊:“老板,拿两包‘五牛’。”

老板说:“我们这最便宜的烟是‘红河’,好多年都不卖‘五牛’了。”

我立即起身,准备去其他地方买烟。

此时,已是深夜。先生拦住我说:“太晚了,不去买了。我觉得我们两个一见如故,太有缘了,我愿意跟你做一对‘忘年交’。你晓得我这个人,从小就最喜欢潇洒,喜欢无拘无束,不喜欢作古正经。我们的关系成为师徒的话,我就恼火了,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在你面前为人师表,好多安逸的‘龙门阵’就不好摆了。不像现在,敞说,随便摆。以后,我们就是哥们了,二人见面,我就喊你‘王哥’。”

我诚惶诚恐,连称“不敢”。

隔了一会儿,先生把我拉到河边的一棵大皂角树下,“一脸坏笑”地说:“你刚才说到向先樵,你晓不晓得,向先生以前还写了几首‘二黄二黄’的黄色诗歌哦?”我连忙摇头,先生一副老顽童状,甚是得意,笑嘻嘻地说:“写得好!有味道!我记得其中几首是这样写的……”

随后,先生就向我抑扬顿挫地背了传说中的向先樵的三首“黄诗”。我惊讶于先生的记忆力。向先樵并非以诗见长,这几首诗也不算名诗名句,先生在六十年后居然能随口诵出,实在不简单。背完后,先生有点小得意地说:“这些诗不要说你不晓得,连向先生自己都记不完整了。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他,就背给他听。他既惊讶,又高兴得很,赶紧找了张纸抄下来。”

……

2013年5月,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主持的都江堰文庙将举行国学基地开园仪式暨国学讲坛,文庙国学院负责人邓世骞兄请我代为邀请几位对书院有研究的学者。此时,我又想到了灵岩书院的老学生王德宗先生。于是我四处联系,这次,居然奇迹般地找到了他的电话号码。更令人惊奇的是,王先生在电话里说:“我最近几年夏天都住在都江堰的青城山下避暑,这里风光好、空气好,住下来就不想走了。”

如果一定要问我什么是缘分,我认为,这应该就是。

寻找了十年,居然不知王先生就与我一起住在一座城市,相距不过十五公里。尽管如此,因俗事缠身,我仍然三易时间,两人才得以见面。王先生已90高龄,挺朗清瘦,须发间白,然精神矍铄,双目如电,眼光从眼镜镜片后一瞥,仿佛能洞穿世事,忽而目光转慈,谈笑之间,长者风范十足。

王先生招呼我们坐在小院亭中,茶香熏人,花香袭人,墨香醉人,令人醺醺然。谈笑毕,先生一本正经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对我关于灵岩书院的书稿逐字逐句批改。何处时间有误,何处地点不详,何处事迹存疑,何处用词欠雅,何处评人过誉……王先生皆一一用红笔勾画,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言辞恳切,近于苛刻。但也正是如此,让我对老先生更是敬重有加。

此后,我与都江堰国学会诸君还曾邀请王先生参加文庙活动和灵岩书院的聚会,王先生以92岁高龄登灵岩,自有一番体悟与感慨。  先生回到泸州后,给我邮寄了灵岩书院照片两帧、唐君毅照片一帧、与唐至中合影一帧、李守之文《李源澄办学与治学》一份,惠我良多。

朋友们知道我在关注灵岩山,总是力所能及地给我许多帮助。

比如何勃先生和折耳兔先生不辞辛苦,拍摄了许多灵岩山四季照片;比如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杜忠诰先生书写了谢无量的《灵岩山诗》;比如著名诗人、书法家杨宗鸿先生书写了袁焕仙和南怀瑾先生的诗词;比如陈滞冬先生和张娴婷女士妙笔丹青绘灵岩,为本书增色颇多;还要感谢都江堰市文物局提供了大量资料。就在本书即将结稿时,四川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学者张放还发来短信,告知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诗友杂忆》一文中,对灵岩山有文字记述。诸位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给予了我不小的鼓舞。

十年来,我上百次登上灵岩山,在斑驳的岁月里叩问历史。每一次登临,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寻找灵岩山历史的过程,也是不断给自己带来惊喜的过程。

十年来,每多了解一分灵岩山,心中就会对这座山多一分景仰与敬意,不禁心向往之,神追慕之……

今天,我已完全被这座山的博大精深与丰厚凝重深深地折服了。

目录

蜀山 山水总相忆,草木最关情

 不羡青城

 逍遥人间境

 灵岩古刹

 喜雨坊轶事

 深山观世

故人 东流秦时水,斯人寻不遇

 一到灵岩便有情

 不尽秦时水

 半山道观半山寺

 不悟真谛不出山

 青山独归田

 刻石书经图永传

 寻找彭门山寺

 藏经翻与谁

 踏遍青山问灵岩

 古寺悬案

 拈与胡僧阿耆多

 青山师徒谊

 一朵莲花一片云

 妙僧传西

 清风徐来读指月

 非参禅处即参禅

 隐然有洞天

 梵唱福音共鸟鸣

 梦回灵岩

 我为青山添春色

 诗情寄山深

佛心 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

 未进山门先一笑

 柴门诗意

 仗剑入蜀为觅“仙”

 禅心引

 岩前语纷纷

 那年禅七

 一棒敲醒“三大元”

 友朋问道记

 袁氏幽默

 英雄寂寞难

 辞灵岩

书魂 杳杳书声远,渺渺背影长

 孤寂的足迹

 满山红叶读书声

 先前风气

 山中不知秋

 名门唐家

 了望大师身影

 昔日学子今何在

 秋月何时了

后记 十年翻读灵岩山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天地一瓢

陈建功

在都江堰听到了很多故事。

因为陪同我的,是都江堰的学者王国平。国平著述甚丰,自谦说是一隅小民,也就是研究研究自己的家乡,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罢了。我知道这典故来自福克纳,文学界中人大抵都知道,但由王国平口中说出,便知他不仅研究历史,而且熟悉文学。后来才知道,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散文家。比如这首《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

我要反复吟唱一个名字

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

一个被凿子和锤子反复敲打的名字

一个被鱼和土地世代感恩的名字

今夜我将端坐于河流的中央

虔诚地将这个名字反复吟唱

但是我知道我一万次的吟唱

也比不上一束笔直的炊烟

那么就请允许我们

站在歌吟的后面

亲切地叫你一声 父亲

而关心农事的我们旱已泪流满面

诗写得如此质朴而又如此深情,使我一下便把他引为知己。全中国我走过的地方应不算少,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么几个熟知本地文化、风物、历史沿革的人物。他们是被这一方水土所滋养培育出来的历史学者、地理学者、民俗学者、方志学者、考古学者、天文学者、水利学者,等等。行走在一片渊源深厚的土地上,听他们如数家珍地说古论今,真是一件快事。

王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位。因为他还忙着笔会的其他事务,所以只能像风一样一会儿去一会儿来。笔会结束分手时他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说“没把陈老师陪好”,我笑道:“幸好你来来去去,给我点空隙把你的故事消化,否则你这样倾盆而下,我怎能细细咀嚼品味?”

都江堰的故事,经王国平讲出,的确不一般。

比如他从战略学的角度,分析了都江堰的建造对于秦朝统一大业的功绩;他又比较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纵论“水利哲学”;他还告诉我,因都江堰而富庶的天府之国,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饥馑的中国,直到抗日救亡的时代,难道不是因都江堰而丰饶的四川,成了支撑着艰苦而持久的抗战的可靠后方吗?

最为有趣的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战机飞抵都江堰的上空,“面对无数条奔涌的河流,却找不到一条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他们只好投下几枚炸弹回去复命。是的,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滋润了中国大后方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依山势、地势、水势而造就的水利系统,而且还包括了十九条渠系,长达三千五百五十公里的六十条分干渠、二百七十二条总长达三千六百二十七公里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渠以及斗渠、农渠……都江堰之水遍布两万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川蜀大地,他们往哪儿炸可以截断抗战大后方的血脉?

道法自然,不仅可以和自然相依相生,连魔鬼都无从下嘴。

坦率地说,以前我来过都江堰多次,只是沉浸在郁郁葱葱的山色和滔滔绵延的江水间,甚至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都是直到晚近才闹明白的。这一次,我忽然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片伟大的土地,而这土地之伟大,是因为了一个伟大的工程。这工程使这土地成了中华统一大业的出发地,成了中华民族繁衍存续、生生不息的保证。

……

灯下,忽然想起一个人——就是人称“唐隐居”“一瓢诗人”的唐求。

都江堰人的性格,从那个时代就开始了吗?

我是高中时从语文老师那里听到唐求的故事。老师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尤以国学为专,那次他讲到李长吉骑着骡子,四处游荡,有好诗,则写下投之布袋。随后讲到了唐末五代隐居于都江堰青城后山的唐求。他说唐求坚不从政,忘情山水。唐求写完了诗,一首一首地团了,团成药丸子大小,盛在一个大水瓢里。后来他得了重病,就把那水瓢投到江上,说:“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我苦心焉。”据说那瓢竟漂流很远,后来遇见了知音,说那是唐山人的诗瓢啊,这才从水中捞起。可惜诗稿大多浸漫毁损,瓢中所余,还有三十几首吧,被编到了《全唐诗》里。

那时,我才知道,“著书都为稻梁谋”竟也不全然如此。

为感恩,为抒情,为言志,不求闻达,惟听从心灵召唤而已,亦何当不爽哉?

游都江堰的时候,想起过唐求,因为车子把我们拉到了青城后山的泰安古镇。好古朴清幽的古镇啊,镇上街道两侧,溪水汩汩流淌着,饭铺的柜台上,摆放着翠绿鲜亮的时蔬,是替代的招幌还是随意的放置?不得而知。那翠绿鲜亮里,仿佛深藏着一种和当下流行的酒肉荤腥格格不入的哲学。同行的迟子健、蒋子丹已忍不住上前合影。她们环顾左右,说:“真想在这住一个晚上!”我忽然想到,这会不会是唐求之隐居所在?得到的答案令我失望:唐求旧居在几公里外的街子场。此地他当年或许来过也并不可考。于是,唐求就渐渐地从脑海里远去了。读到王国平这一段话,又把唐求唤将回来。总觉得都江堰的诗人们莫不是都有源远流长的“一瓢”情结?故此他们不自诩,不自得,亦不自满,更希望像都江堰一样,给大地以无声的滋润和多情的灌溉?

离别都江堰的时候,我说希望他把关于抗战时期文人与都江堰和灵岩山的书稿寄我,由我介绍到出版社,他答应了的。

相信他不会改变主意,像唐求似的,把书稿团了,放到瓢里,让它顺着都江堰的江水漂去。

因为他一生的使命,是把他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内容推荐

古人云,登山如读史。四川作家王国平于2005年至2016年无数次登上都江堰灵岩山,感受大自然的造化钟神秀,叩问斑驳岁月中消逝的历史。十一年间,《灵岩山传(三十二大师与一座山)》作者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详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

编辑推荐

作者王国平独辟蹊径,以文化发展为脉络,为山立传,本书堪称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灵岩山传(三十二大师与一座山)》创作长达十一年,作者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细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

本书吸引人之处在于那些文化名人与灵岩山的故事,隋朝高僧释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传西法师、昌圆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基督教神学家贾玉铭;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代宗师袁焕仙;书院山长李源澄;著名学者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进、潘重规、萧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刘盛亚、罗念生、王恩洋、傅平骧、王家佑、张圣奘……他们,都和灵岩山有一段不解之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