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纬斋笔记(艺坛逸闻摭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纬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纬在淘书看书之余,便寄情翰墨,以书画怡情。即使在热闹的笔会场合,也会静下心来一个人悄悄地写小字。酒量不大,却喜欢小酌,喜欢那种饮少辄醉的古典式享受。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写写博客,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将书画圈的见闻,一一用心地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天长日久,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每天必记,就成了他个人的心灵史,成了一部人生笔记。因为他身在美术圈,所见所闻常与文化名流和书画名家有关,这样一来,他的笔记,就有了超越个人“人生笔记”的价值。

《经纬斋笔记(艺坛逸闻摭拾)》由陈纬著。

内容推荐

由陈纬著的《经纬斋笔记(艺坛逸闻摭拾)》是近年来陈纬先生在日常艺坛交游中对所见所闻的记录和评说的一部随笔集。许多都是第一次面世。

这本文字就是从作者的日记中整理出来的。其实,这些内容大多是别人的成果,作者只是一个记录者、整理者。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2003年八月,浙江电视台在乌镇安排一个作家访谈节目,嘉宾是梁晓声、毕淑敏和裘山山三位。毕说:“假若生命中只有鲜花、水、空气、阳光和笔,我将先放弃鲜花,最后是笔,哪怕我的生命不存在,我也不放弃手中的笔。”梁说:“如果是这样,我先放弃的是笔,因为活着是最重要的。”

百岁老人章克标喜为人写“登龙”二字。章克标三十年代以一册《文坛登龙术》名扬文坛,后任曰寇伪职。范笑我《笑我贩书》有记,章年臻百龄丧偶后,曾登报征婚,果有一半老徐娘嫁他,且有结婚照见报。我见了咄咄叹服,女儿问我:如果你老了有此能耐吗?我大笑:努力,努力,再努力。

陈传席说,当代画家大师情结尤甚。杨延文自称当代第一,近百年也是第一。范曾说人物画近百年能与范曾比的是零。于志学说近百年能在美术史上填补空白的就算我弄了一个冰雪山水。程大利说当代画家我最有潜力。刘国松说,20世纪下半叶,没有刘国松美术史将会失去光彩。

抗战初期,马公愚兼上海邮政局秘书,珍珠港事变后,闻讯邮局将被曰军接管,毅然辞职,鬻字谋生,蓄须明志。求书者踵至,时人得一扇一页,往往炫耀不已。有一巨商求书招牌,拿到字后却认为字体不够“妩媚”,愿出高价重写,马先生说:“这就是马公愚的字,从不迎俗媚世!”愤而将写好的字撕得粉碎。

方介堪先生曾与马孟容先生相处,谈起马先生雅事,令人捧腹。马孟容先生不会厨事,做饭水滚顶开锅盖时,不知所措,竟用石头将锅盖压住;煎带鱼竟把整条放入油锅,半条熟了,半条还是生的。又记,孟容先生在一次宴会中,突然其腰间响声大作,原来先生既不带手表,也不揣怀表,而是在长袍里裤腰间放一只闹钟。

马孟容先生痴画。一次在路上见一孩子玩一只大知了,即夺来放手中观赏。孩子大叫,其父亦大骂,方先生连忙解释:此先生为画知了,观察所需,请谅。又一次孟容观橱窗画,有二浓装异香妓女置身于左右。先生忘神边观赏边移步,竟碰到一妓身上,妓女以为有意,遂驾之急驰,孟容大惊,直呼救命,后花钱脱身。

萧耘春先生20岁已学书七年,时在平阳郑楼温师(温州师院前身)求学,王伯敏先生为老师,劝萧先生学沈增植、马一浮外,可写一写《爨宝子》。某曰,萧先生上街,有一地摊专买古书旧画。先生欲打开一卷破旧轴子,贩者说:“不必打开,这轴你不会买的。”打开后,原是沈曾植书集苏诗一联:“风流岂落他人后,神妙欲到秋毫颠。”无上款,仅落“寐叟”两字。几番还价,终以极廉价买下。回来后装池一新,悬于板壁,一直至文革烧去。萧先生说,文革中烧掉好书好画不少。他日倘于地下,一定要索赔。

读吴清源传。吴清源老师濑越宪作先生为吴清源多方奔走,在中日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时期,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吴成名后,濑越先生并不承认曾教导过吴清源,说吴从来就比他高。这样的老师让人尊敬。尝读刘海粟传,徐悲鸿不认刘为师,两人反目。

P8-9

序言

我对古人笔记有一种偏爱,几乎是见到就买。有的家里已经有了,发现更好的版本,仍会重复买。

我觉得,对文人而言,读笔记,写笔记,不但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生就是一部笔记。

我欣赏古人笔记的庞杂、广博、宽泛、即兴、随意、精悍、雅致。它是文史哲的总汇,是文人智慧的闪光,是浩瀚书海高度浓缩的一勺。我早就拥有二十四史,但坦率而言,尚未全部阅读,许多历史知识,反倒是从野史笔记中获得的。我通读过唐宋八大家的文集,最感乏味的是那些一本正经的四六体奏议赋颂,最令人陶醉且过目难忘的则是那些举重若轻的记叙体笔记。比如苏东坡的笔记,寥寥几句,便见真性情,读其文而如见其人,诚为笔记中之逸品也。

读书种子向来是不多的。古代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有的人进了官场,就不再把心思用在读书上,成了完全的官僚;有人做官不忘读书,本质上仍是读书人,留名后世的不是其政绩,而是其文采风流;有人饱读诗书却仕途多舛,或官场难进,或仕途失意,便把一生心血都用到读书上。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读书往往是一种沉重的负荷,是一种复杂心态的纠结,很难做到纯粹的、轻松的“悦读”。为了仕途而读书,难免迂腐;为了某一非常专门的学问而读书,难免枯燥;而阅读笔记,乃至写作笔记,则大都是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比较接近一种纯粹的阅读和写作状态,相对显得轻松自然、随意愉快。

古人那么喜欢笔记,原因也许就在这里。比如身在官场的文人,整天写奏章论说,弄得身心疲惫,偶尔写写笔记,便是回归文人的享受;学问家执著于某一领域,太专太深,适当写写笔记,也不失为一种放松。笔记,是一种能够将阅读和创作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古典文人的生活方式。俞樾是大学问家,他在官场铩羽而归,立志做一个文人之后,以每月一卷的速度著书立说,不少正是笔记。

在现代社会,真正的读书人就更少了。当今社会虽然“知识分子”成堆,但“知识分子”和“文人”并不是一回事,也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喜欢读书。一些搞专业技术的,或许拥有高级职称,但并不一定会每天有事没事弄本书看看,更不会迷上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古人笔记之类的“闲书”。而有一类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外部条件如何,自身境遇如何,都是离不开书的。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他们读的书,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或许关联并不大,他们之所以淘书、读书、写书,唯一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喜欢。在美术馆的同事中,经纬斋主人陈纬算得上是这样一位读书人。他早年曾经为了读书方便而办了一家书店,这些年一直是晓风书屋榜上有名的每年买书比较多的“书痴”。我偶尔在午后休息时逛晓风书屋,常常能与他不期而遇,看到他每次都要或多或少买几本。他还喜欢网上淘书,别人不太会问津的冷僻书、古旧书,在他眼里,都成了稀罕宝贝。我想,他的工资,大概大都交给书商们了。

陈纬在淘书看书之余,便寄情翰墨,以书画怡情。即使在热闹的笔会场合,也会静下心来一个人悄悄地写小字。酒量不大,却喜欢小酌,喜欢那种饮少辄醉的古典式享受。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写写博客,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将书画圈的见闻,一一用心地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天长日久,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每天必记,就成了他个人的心灵史,成了一部人生笔记。因为他身在美术圈,所见所闻常与文化名流和书画名家有关,这样一来,他的笔记,就有了超越个人“人生笔记”的价值。

他在大量笔记中,择其精要,辑成《经纬斋笔记》,嘱余作序。余览其大概,深感其言约,其事博,其义隽,其情逸,大有古人笔记风味。而对文化界、书画界之掌故轶事,寥寥数笔,不经意间,春秋笔法隐含其中,读之品之,不觉莞尔,复又沉思,其警世价值与史料价值,自在其中矣。有同好者通览全书,当知余言之不虚也。

后记

平时,我爱读杂书,凡对我有启发和有趣的言论、佚闻趣事都会记下来。又尝与师友交往,每有所闻获益,恐事过忘记,也有记录的习惯。

2003年lO月,我的文选《经纬斋文钞》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中记录我平时读书、讲课、闲谈、交友中所思、所闻、报记的文字《经纬斋笔记》是主打文章。发表后,读者表示喜欢我的这些短节的笔记文字,给了我很大的鼓励。2003年,我认识嘉兴范笑我君,读了他的《笑我贩书》,对我颇多启发。范君在贩书过程中,每曰都记载其所闻所见,数载不辍,蔚成大观,影响颇大。这些简短的记录往往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从这年年底开始,我每天坚持记日记,记录每天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琐事。后来又在网上开了“经纬斋琐记”的博客,颇受网友欢迎,也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励,使我坚持了下来。

这本文字就是从我的日记中整理出来的。其实,这些内容大多是别人的成果,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整理者。本来,每一节笔记,我都要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反复考虑后,还是不作“续貂”之赘了。就像国画,留有空白,让大家的思维去填补。我不知道这种写法是不是“春秋笔法”,于此请教方家。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诸多朋友的帮助,感谢斯舜威先生撰序,感谢章云峰君、朱书源君的资助,感谢章利民君、温作市君、李向阳君排版、校对。同时还要感谢多年来一直鼓励我的老师、同仁、好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