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推出《星火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书。本书将收录北京日报40余名编辑记者重走长征路期间刊发的42篇系列稿件;同时包含若干篇纪事、理论、与信仰栏目的文章。本书将带领读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探寻长征遗迹,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引领读者深入思考长征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意义。
本书由赵靖云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火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推出《星火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书。本书将收录北京日报40余名编辑记者重走长征路期间刊发的42篇系列稿件;同时包含若干篇纪事、理论、与信仰栏目的文章。本书将带领读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探寻长征遗迹,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引领读者深入思考长征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意义。 本书由赵靖云主编。 内容推荐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推出《星火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一书。40多位记者重走长征路,40余篇报道用心讲述,带领读者重温那场前所未有的远征。 到现场,笔下就有细节,我们将鲜为人知的史实定格为铅字;知来路,心中就有震撼,我们沿着蜿蜒山路,志在将革命精神良好传承;有触动,脚下就有力量,我们聆听先辈事迹,定将优良作风生动践行。 本书以重访路上的报道为主线,亦同时呈现“纪事”“沉思”“信仰”板块美文,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从现在起,让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一起去找寻伟大征程沉淀的精神遗产吧! 本书由赵靖云主编。 目录 血染湘江渡 飞舟越天险 飞夺泸定谱传奇 雪山之巅护国旗 草泽茫茫汉藏情 红色加油站 夜渡于都河 少共勇士 守护红军痕 浴血前锋 烈士的名字 听风奇兵 今日红军街 赣南孤军 红色钨矿 挽澜巨手 突围与坚守 代号“瑞金” 悲壮战湘江 《红星》伴途 翻越老山界 陕北旌旗 跳崖八烈士 要全面地认识长征史 黎平决去从 长征中“战略方向”十三次大调整 “水马”渡乌江 长征之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 两克娄山关 星火征程中的一种特殊战力 拨云见日时 “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 赤水祭英魂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守墓“思源人” 向着前所未闻的故事深处发掘珍贵细节 踏歌启征程 万水千山,他们这样走过 皎平渡喜报 留下《湘江之战》,他却被遗忘 香格里拉的火种 课本里的长征,薪火仍相传 会理鱼水情 两走长征路,书写心中史诗 大渡战天险 交响曲中的长征,世界仍流传 泸定决分晓 最早长征记,拨开尘封见真迹 錾石宣政纲 羌藏山乡红 彝海兄弟情 翻越大雪山 马尔康,火苗旺盛的地方 懋功大会师 草泽寻钓钩 借粮毛儿盖 迭部指征途 夜抢腊子口 金汤酹英魂 阳光哈达铺 抒怀六盘山 永坪小会师 落脚吴起镇 鏖战直罗镇 定策瓦窑堡 炉霍寻“阿达” 石窟中的“红大” 回汉结同心 洪流聚会宁 后记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型采访 试读章节 夜渡于都河 刘昊 童曙泉 刘冕 夏汛,连雨。 于都城内,贡水水面宽度涨了两三百米,江水裹着红土和树枝,滚滚而去。 当地人习惯把贡水称为于都河。82年前,自反围剿战场及瑞金、兴国、石城、长汀等驻地集结于都的8万余名红军战士,就是自此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远征——两万五千里长征。 那时,于都还叫雩都。“雩”,本为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为“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泽注满”。如今,于都河水势充盈,连绵不断的流水之声,一遍又一遍地讲着红军的故事。 于都东门外,跨江大桥横跨贡水。大桥脚下,依江修起了栈道,沿着栈道散步,已成为不少于都人的习惯。栈道的位置,便是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的八大渡口之一——“东门渡口”。 “1934年10月17日晚,中央红军就是自此渡河,毛泽东、周恩来也是从这个渡口渡河的。”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黄华,指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巨石,侃侃而谈。巨石上书“长征渡口”四字,为杨成武将军手书。渡口已不见当年的沙石滩,而是用青砖重新修葺的台阶。巨石一侧的小叶榕树高达十余米,亭亭如盖,“这是7年前汛期,随江漂来扎根此地的。”黄华说。 黄华本是乡镇的公务员,后来执意应聘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为更多的人讲述长征,被黄华视为责任,“因为我是红军的后代。” 黄华的太爷爷叫黄润发,当年随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时,已过而立。黄润发本是个农民,红军给他分了地,妻子已身怀六甲,他本想守着这简单的幸福。 但蒋介石对苏区的“围剿”,打破了黄润发平静的生活。他报名参加红军,他要拿起枪,捍卫自己的土地和幸福。 黄润发参加红军不久,就开始了长征。跨过了于都河的他,再没有回来,牺牲在长征的路上。 讲着太爷爷的故事,黄华一直盯着长征出发纪念广场中的五角星。那五角星代表着自此长征的红军部队。 没有风雨的傍晚,广场上总会聚集起一二百名市民,跳起各地都有的广场舞。舞姿大同小异,只是伴舞的曲目有些特别——《十送红军》。 当年红军出发时,于都河畔也唱响着送红军的歌声。那时,虽然于都人口只有30万人,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于都子弟就有1.7万人。于都人送的不仅仅是红军,更是亲人。 长征出发时,国民党的军队已逼近于都。空中,不时飞过国民党的飞机。为躲避敌机侦察,红军昼伏夜渡。 入夜,于都河畔燃起了火把,渔船自四面八方驶来,从北岸连到南岸。老表们拆下自家的门板,附在渔船之上,架起浮桥。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百年后做寿棺的木板也送到红军手中。 渡江只有几个小时。天亮前,所有浮桥都要拆除,江面恢复如常。 就是这样,或踏着浮桥,或徒步涉水,仅用几个晚上,8万余名红军战士,不露痕迹地渡过于都河。 依依惜别,于都人相信,亲人还会归来。但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跨过于都河的1.7万名于都子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余277人。 “还是有一点难过的。”54岁的木匠黄余春说,他的爷爷黄炳生1931年参加红军,后来参加长征,就再没有回来。 每年清明,60岁的胡俊都要和6个兄弟姐妹去贵州遵义的烈士纪念碑祭拜爷爷胡开轼。当年,胡俊的父亲、爷爷分别在红一军团不同部队作战,在第一次渡过赤水时,父亲曾见到爷爷,此后再未相见,胡俊家人据此推断,爷爷是在遵义附近牺牲的。 黄润发、黄炳生、胡开轼……如今,这些名字铭刻在赣州烈士陵园251米长的烈士墙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争意味着巨大的牺牲,慷慨前行的牺牲精神,也是战争中最令人动容的力量。 亲人虽未归,但红军的印记已渗入家族的血脉,成为于都人心中不灭的骄傲。 与长征出发纪念馆一路之隔,有一所“长征源”小学。傍晚放学,一队队学生自学校中走出,举着班牌的孩子,都戴着一顶红军帽。 “当时有8万多名红军从这里出发”“于都有1.7万人参加红军长征”“苏区时期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说起红军,说起长征,每个孩子都能讲上几句。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红军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故事,更是自己家的故事。 车水马龙的于都街道,店铺林立,超市、咖啡馆、摄影楼随处可见,年轻人熟练地使用微信聊天、用滴滴软件叫车……当年,架设浮桥的西门、南门、东门渡口,如今已有长虹卧波。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依次横跨大江。 大桥连接着老城与新城,黄华和朋友们经常走过大桥,到新城的生态公园散步。新城中,工业园、返乡创业园、体育中心、文化馆等设施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战争的痕迹已很难找到,但红军的印记仍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一如那滚滚不竭的于都河水。 P20-22 序言 把握理想信念的辩证法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理想信念支撑、成就了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昭示和证明了理想信念的真理力量,立体地、辩证地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内涵和逻辑。 第一,理想信念既是政治灵魂,又是现实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最终到达陕北。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慷慨赴死,向死而生?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最美好愿景、最崇高价值,表达了人类的集体意志,神圣而纯洁,因而它成为一种超越当下和物欲的信仰。选择共产主义,就意味着放弃了某些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革命理想高于天。有理想故能忘我,有信念故能牺牲,红军不怕死,是因为心中有未来、有大众、有人类。然而共产主义又是现实愿景。经典作家以平常心和实证方法求证人类的幸福状态,他们把理想安放在此岸、人间。每一粒幸福的种子都在当下播种;每一缕理想的光芒都照耀着现实的征程。长征途中,“群众积极报名当红军”,既有理想的召唤,又有现实的召唤:参加红军能吃饱饭、能娶上媳妇、能穿上裤子、能为穷苦大众报仇;参加长征能突破重围,推翻旧世界。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标的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理想和现实内在地统一起来,理想召唤现实,现实指向未来,由远及近,直指现实;由低而高,通向理想。我们每一点创造和进步不仅对今天有意义,而且直指共产主义美好明天;我们每一点付出和努力,都在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 第二,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题思想,又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和发展的念想和盼头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坚持不懈向沿途群众“传播党和苏维埃的影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改天换地的崇高理想与老百姓掌握自己命运、改变世界不公的朴素感情相结合,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告诉我们,党有理想则党强,党能以理想信念唤起工农千百万,则民族强、国强;党坚持理想则党盛,党能把崇高理想与人民福祉相贯通,则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就在于把党的主题思想变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总书记眼里,奋斗目标起码有五个层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因此,在新的长征路上,党要继续承担起武装、引领、教育、普及的重任,让理想变念想,让国是连家事,让党之愿与民之念融为一体,为伟大事业积聚更多共识和能量。 第三,理想信念既是光明前景,又是脚下道路、手头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红军翻越了40多座高山,渡过近百条江河,打了600多场恶战,经历了8次落脚点调整,这些情况没有事先安排,而由具体情境而诱致。长征告诉我们,脚下的道路虽然崎岖、曲折,但它是由理想信念所规定的;手头任务虽然琐碎、繁重,但它是完成使命所必不可少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不能用理想代替现实,更不能因现实道路“既阻且长”而放弃理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充满自信、坚定执着,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彷徨。既已出发,就不能回头;既已许党许国,就不怕倒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迎接新挑战,接受新任务,破解新难题,夺取新胜利。 第四,理想信念既蕴含着伟大精神,又启迪着卓越智慧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成功运用斗争策略和艺术,无论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思想路线的争论、关于落脚点的调整,还是一场又一场出奇制胜的战斗,都是意志与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斯诺、基辛格以及一些西方学者称毛泽东为“哲学王”。这是因为毛泽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既有总目标、大方向,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立理想信念需要识力,坚持理想信念需要意志,实现理想信念则需要智慧。马克思没有规定共产主义的具体细节,他把制度设计的任务更多地交给了未来。今天我们理解共产主义,不仅要追溯欧洲背景、俄国背景,更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不仅要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也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中国智慧”“中国道路”验证、丰富理想信念,让新的长征继续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傅华 后记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型采访 信仰的力量 刘昊/文 采访组 刘昊 刘冕 金可 刘可 长征路 瑞金 兴国 于都 铁山垅 信丰 小时,喜欢看战争片,尤其喜欢冲锋的场面,英雄、胜利,热血沸腾。 现在,不愿看战争片,尤其不喜欢听到冲锋号,因为不忍看到生命倒下。 烈士之所以令人敬仰,就是因为他们无惧生死,勇往直前。 勇气何来?因为信仰! 参加“星火征程”报道,让我第一次踏上苏区的土地,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其实,这信仰并不飘渺,就源自生活,许是翻身做主,许是保卫自己的土地,许是为了自由,许是为了丰衣足食……这最朴素的愿望,最终汇聚成河,铸就伟大。 在于都、在瑞金、在兴国、在信丰……那一座座烈士的坟冢,铭记着信仰。 墓碑上的名字,有些几乎相同,比如“观音子”“观音生”“观音保”“观音女”;比如“长生子”“长发生”“来发生”……这名字源自“希望观音保佑孩子平安活下去”的美好心愿;还有些名字有些奇怪,比如“吴大眼鱼子”……这或许是小名、土名、外号。 为了心中的信仰——“让更多人更好地活”,“观音子”“长生子”们没有苟生,更没有寄托神明,而是参加红军,英勇战斗,甚至没能留下大名,就已牺牲…… 这一个个烈士的名字,组成了最震撼的诗篇。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有一幅用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站在地图前,脑海中浮现着崇山峻岭、大河雪山、草地泥潭……这一双双脚板,是如何走过来的? 我想,是信仰给予他们力量;是身边拥有相同信仰的同伴,给予了彼此勇气,给予了彼此坚持下去的信心。 最终,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如今,传统媒体面临转型。我们为转型所做的所有尝试,其实也是一场“长征”。 只要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关于新闻的信仰不灭,坚守住专业精神,尊重才智,稳定队伍,激发战斗力和创新力,汲取新技术、新方式,为我所用…… 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要取得这场“长征”的胜利。 惟有亲历方知味 祁梦竹/文 采访组 祁梦竹 陈雪柠 曹政 饶强 长征路 长汀 赤水 宝兴 红原 松潘 长征,似乎是自幼年时就已深知的一个词。随着年龄增长,知道的也似乎更多了些:知道长征两万五,知道长征红军苦,知道那是一次壮举,知道那其中有艰苦的战役、有悲壮的牺牲、有无数的英雄……甚至觉得,于长征已知道了足够多。 但,当我们真的走上了长征路、来到了赤水畔、爬到了雪山顶、置身于草地中……此时才突然醒悟,知道的还太少、太少;而渴望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行一路,我们看着、听着、记着、寻找着……体会其中的滋味。 酸。在福建中复村,一位老人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红军,他母亲自红军出发后,每天就坐在自家门槛上等。一等30年,门槛坐出了凹槽,才等来丈夫早已牺牲的消息。于是,她把这30年间为丈夫做的30套新衣新鞋葬在了一座衣冠冢中。心酸的故事,闻者落泪,老人却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牺牲,哪有胜利?” 甜。雅安,我们在一位已过世的老红军家中,见到了他的外曾孙,孩子刚上小学。 ……背负着沉重的器材设备登高,为稳住重心,不得不手脚并用。 穿行于树丛间,需要格外当心,横生的枝权不时会划过身侧。杂草下,常常“潜伏”着未被填好的树坑,一不留神,就会踩空。我们争分夺秒,不到半小时,就登上半山腰,找到了最佳拍摄角度。此时太阳还未升高,周边的山麓尚未投影在小镇,镜头中的哈达铺笼罩在轻柔的晨光中,一派祥和。 眺望不远处的青山,比脚下的小山丘高得多,也陡得多。当年,红军正是翻过它来到的哈达铺。而这已经是有关长征的史料记载中非常好走的一段路了。仅仅半个小时“低配置”的长征路,已经让我们汗湿重衣,也让我们对斯诺忍不住惊呼红军长征是一个“奇迹”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与阳光赛跑拍下的这张哈达铺全景,不仅已经在《北京日报》上刊登,而且被放大制成长卷,挂在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展览的结束语处——那是首都党报人对这个陇南小镇长征记忆的致敬。 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抹红色,那是纪念馆门前的三面红旗雕塑。远远望去,像一簇小小的“火苗”,让人心中一暖。 行走延安:收集历史碎片 朱松梅/文 采访组 闫雪静 潘福达 朱松梅 长征路 延川 吴起 直罗镇 瓦窑堡 志丹 抵达延安那天,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八月。头顶太阳耀眼,脚底停机坪滚烫。 第一次踏足陕北这片土地,我们发现,“红色”痕迹随处可见:“圣地小吃”“红都盖饭”的招牌鳞次栉比,随便一个地摊儿上都卖红军帽和宣传画,几乎每个宣传干部就能讲上一段故事。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最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也正在无可避免地随时间流逝而湮灭。 在吴起,我们看到分别出版于2005年和2015年的长征纪念县刊。在2005年那本里,二十几位老红军一一述说当年事,到2015年,就只剩党史研究者的著述;在直罗镇,亲历25军会师、为烈士守陵50年的人刚刚去世,带着一肚子没讲完的故事;在延川,当年25军会师的地方如今是所小学,半人高的荒草已经埋没了纪念石碑,没有一座像样的纪念馆。县政府的干部也着急:“我们这儿资料少,再不抓紧整理,以后可就越来越难了!” 这些,正是我们千里而来的意义。 书里说,直罗镇最高峰是当年激战最酣之地。但究竟有多激烈呢?除去寥寥几个伤亡数字,全要靠自己去问去找。日头火热,荆棘封山,老乡说,这山好几年没人上过了,“要上就得硬膛”。我们好说歹说请求人家,手脚并用爬上山顶,才终于看到已被黄土埋了一半的战壕和密密麻麻的弹洞,也终于知道那次战役是何等惊心动魄。随着风沙侵蚀,再过几年,可能就看不到了。 采访中总能碰到生动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们去了会址才知道,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瓦窑堡会议,其实是在一间20平方米的普通窑洞里开的,13个人在里头挤了9天,要喝水还得自带搪瓷茶缸。在延安凉水湾村,村民井长生给我们讲,毛主席住在陕北时他还是个三四岁的娃娃,掀开帘子就往主席屋里蹿,主席也不生气,还让警卫员拿花卷馍馍给他。 这些事儿有多重要?似乎也并没有,但总觉得不记下来简直可惜。 就这样,我们一路走,一路找,以延安为中心总共去了五县两市。陕北十天,一些从未被人翻检的史实被我们收集下来,定格成铅字。这让我们觉得骄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