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著的《物种起源》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是震撼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它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之书”。书中的结论均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考察基础之上,经过对第一手材料的综合研究与分析,从而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人类社会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既定认知,摧毁了各种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旧观念,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达尔文认为,现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专门创造的,而是因生物进化产生的。这种规律有迹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这并非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他用物种变异的普遍性,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
这本《图解物种起源(全彩图解典藏版)》为图文注释版。
《图解物种起源(全彩图解典藏版)》由文舒编译。
《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的代表作。达尔文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进行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他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整个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提出了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书中提出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
在还未开始这一章的主题之前,我不得不先说几句开场白,来说明一下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之前的一章里我们已经讲过,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是有某种个体变异的。我确实不清楚对于这个论点曾经有过争议。将一群可疑类型称为物种或亚种或者是变种,事实上对于我们的讨论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比如,只要承认有些明显的变种存在,那么将不列颠植物里两三百个可疑类型,不管是列入哪一级,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只是知道个体变异以及少数的一些明显变种的存在,尽管作为本书的基础是必要的,却很少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发生的。生物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对于另一部分还有其对于生活环境所作出的所有巧妙的适应,以及这个生物对于另一个生物的所有看起来顺其自然的适应,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达到的呢?对于啄木鸟与槲寄生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那种十分融洽的相互适应关系;对于附着在兽毛抑或是鸟羽上面的那些最下等的寄生物,还有潜水甲虫的构造,以及那些依靠微风飘在风中的具有茸毛的种子等,我们也仅仅是看到了一点点不太明显的适应现象。简单来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是生物界里的什么部分,都可以看到这种神奇的适应现象。
接下来,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被称作是初期物种的变种,到最后是怎样发展为一个明确的物种的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别,明显超过了同一物种的变种之间的差别。而构成不同属的物种之间的差异,又比同属物种之间的差异大很多,那么这些种类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所有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论断与问题,应该说,均是从生物的生存斗争中得来的,后面我们会进行更为详尽的讲解。正是因为这样的斗争,不论是如何微小的变异,也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变异的发生,只要对一个物种的个体有积极的意义,那么这个变异就可以让这些个体在与其他生物进行的生存斗争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且这些变异一般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这样,后代们也就得到了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是因为一般在所有物种定期产生的许多个体中间,只有少数的个体可以生存下去,现在遗传了变异的个体正是拥有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我将每一个有利于生物的细小变异被保存下来的这种现象称作“自然选择”,来区别它与人工选择的关系。不过,斯潘塞先生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最适者生存”,看起来更为准确一些,而且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一些。我们已经看到,人类可以利用选择来获得巨大的效益,而且通过累积“自然选择”积攒下来的那些细小并且有用的变异,我们就可以让生物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用。不过,在经历过“自然选择”之后,我们将要看到的,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神奇力量,它的作用远远地超过了人类的力量所能干涉的范围,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像人类艺术与大自然神奇的作品在做比较,其间存在着的差距,是无法估算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准备对生存斗争进行一个稍微详细一点的讨论。在我以后的另一本著作中,还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的讨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更多的讨论。老德康多尔和莱尔两位先生之前曾从哲学的角度,向我们说明,所有的生物都暴露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下。对于植物,曼彻斯特区教长赫伯特极有气魄地用自己卓越的才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很明显这是他拥有着渊博的园艺学知识的缘故。最起码在我看来,只是在口头上承认普遍的生存斗争这个真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简单易做的事情,不过,如果将这个思想时时刻刻都放在自己的心中,并没有那么容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不能够在思想中去完完全全地思考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会对包含着分布、繁盛、稀少、绝灭还有变异等诸多事实的自然组成的整体情况出现模糊的认识,也有可能完全将其误解。比如,我们时常看到身边的自然环境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明亮而快乐的色彩,我们总能看见很多被剩下的食物,但是我们没有发现甚至是忽略了那些悠然地在我们周围欢唱的鸟儿绝大多数都是以昆虫或植物的种子为食的,这就是在说,它们在觅食的同时常常毁灭一些别的生命。而且,我们也总是忘记或者忽略,那些欢快的鸟儿以及它们生产的蛋,甚至是它们所生产出来的幼鸟又有多少会被其他食肉的鸟以及食肉的兽类所毁灭。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即使现在我们看到的食物是过剩的,并不代表每年的所有季节中都是这样的情况。
P68-70
1831年12月,我作为博物学者有幸登上了皇家军舰“贝格尔”号,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一路上的各种见闻,给了我深深的感触,特别是南美大陆,还有附属岛屿;那些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与众不同的动植物分布以及奇异的地质构造,都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动与兴奋。
1836年回国以后,这么多年得到的研究成果还有考察日记,让我不得不去认真面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博物学者们的问题:物种是如何起源的?经过漫长艰难的工作整理之后,直到1844年,我终于将那些简短的日记进行了合理的扩充整理,并对当时认为可能的结论做出了纲要。
1859年,因为健康问题,还有研究马来群岛自然史的华莱斯先生要发表一篇基本上和我的结论完全一致的论文,所以我不得不采纳好友查尔斯·莱尔的建议,将这篇纲要送交给林奈学会。我的这篇纲要,还有华莱斯先生所写的优秀论文,一同被刊登在该学会第三期的会报上。希望我们可以共享这份荣誉。
我非常明白,这份纲要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完善之处。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不得不放在下一部著作也就是《动物与植物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消中去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有关物种的起源,不管是哪一位博物学者,假如去对生物的相互亲缘、胚胎关系以及地理分布、地质演替等方面深入研究,都能够获得一样的结论:物种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事实是如同变种一样,均是从别的物种遗传下来的。
在纲要当中,我尤其细致地研究了家养生物与栽培植物的习性,对那些自然环境当中的生物,则主要是强调其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它们特别有利。关于生物界随处可见的生存斗争以及由于生存斗争而引起的自然选择,我展开了重点的介绍。变异的法则同样是我格外强调的,尤其是其所包含的诸多难点,像物种的转变,还有本能的问题以及杂交的现象、地质记录的不完全等,我都用专门的章节进行了讨论研究。
因为之前所讲到的诸多原因,我将第一章主要用来讨论家养状态之下的变异,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最起码是可能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或许我们将会觉得,人类选种具有多少神奇的力量,能够让细微的变异渐渐地积累起来。接着我们会对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进行讨论,不过由于篇幅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了。接着我们会对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进行一个讨论,然后对自然选择的问题进行一下深入研究。研究过自然选择之后,将会对变异的各项复杂的以及尚未明了的法则进行讨论。到后面,有关这一学说的最为明显以及严重的困难,我们会一一进行探讨。再到后边将会对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有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最后,有关生物在时间上的地质演变还有在空间上的地理分布等,都将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讨论。在最后的一章当中,我会对全书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生活于我们四周的生物,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够发现人类对于它们,依然是多么无知。如果谈到它们的起源,准确地说,你又清楚多少呢?谁可以解释清楚有的物种像绵羊、老鼠等,它们分布的范围是那么广泛并且数目居多,可是有的物种像大熊猫、白鳍豚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却是那么狭窄而且还处于濒危的状态呢?所有的这一切,根本不单单是人类的力量所引起的。我的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学说将详细地进行解释说明。自然界当中,所有生物的繁盛或者衰败都会严格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变化,而且将直接影响它们将来的生存发展趋势。
尽管说很多的情况现在依然无法解释清楚,而且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也不一定能够解释清楚,不过,通过冷静的判断之后,我们能够断言,我过去所保持的那种观点,也就是很多作者近来依然保持的观点,即每个物种均为分别创造出来的,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我所解释说明的自然选择,尽管说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不过并不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