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王兵编著的《院士的中学时代》由团省委专题策划,请中国青年报记者分别面对面采访了杨焕明、杨乐、王元、欧阳自远、丘成桐、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等12位中科院院士,分别讲述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着重于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赞扬他们的人生志向。每篇文章写的是一位院士,也是一个人求学成长的过程,这些院士在中学时代的求学经历对当今在校中学生必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院士的中学时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雷宇、王兵编著的《院士的中学时代》由团省委专题策划,请中国青年报记者分别面对面采访了杨焕明、杨乐、王元、欧阳自远、丘成桐、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等12位中科院院士,分别讲述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着重于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赞扬他们的人生志向。每篇文章写的是一位院士,也是一个人求学成长的过程,这些院士在中学时代的求学经历对当今在校中学生必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雷宇、王兵编著的《院士的中学时代》由中国青年报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倾力打造,系共青团湖北省委青少年思想引领课题项目。中青报记者分别面对面采访了杨乐、王元、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欧阳自远等12位中科院院士,讲述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颂扬他们的人生志向。“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破解英才成长密码,滋养未来栋梁之心”。这是一本值得家长和学生共读的成长之书,为学生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为家长展现多元的教育观。 目录 杨乐院士:学习要像跑一场马拉松 数学家杨乐的中学片断 王元院士:自由生长方能育精英 从“安、钻、迷”谈科学教育 欧阳自远院士:中学是读野书的自由时代 欧阳自远讲述中国人的“奔月”故事 齐康院士:艺术熏陶可以打开科学思维之门 媒体眼中的齐康 丘成桐院士:我从没放弃做大数学家的念头 用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李德仁院士:青年一代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李德仁忆中学时代 傅廷栋院士:智商情商之外还要有“逆商” 傅廷栋:“农民院士”的“油菜人生” 吕志涛院士:勤奋比天才更重要 吕志涛谈导师的责任 郭光灿院士:只盯眼前一点利益会迷失远方 甘坐冷板凳的研究生 杨焕明院士:爱上科学是一辈子最大的幸运 生命的魅力和美丽 郑永飞院士:从高考落榜生到当届最年轻的院士 郑永飞:百人计划帮我设定更高的目标 张俐娜院士:是金子总会发光 曾为毛主席专列研制刹车皮碗 试读章节 在外界眼中,而今已经72岁的杨乐“年轻得不可想象”。 他成名太早了,他在“科学的春天”跻身时代的学术明星谱,同时期出现的那串闪光的名字——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邓稼先在当年人们的印象中已是一部翻阅已久的厚重大书。 他的一生似乎被传奇与幸运之神所笼罩。 初中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20多年后,他和同事张广厚的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一张定理”。 高中时,他在书皮上写下“中科”二字,而今与中国科学院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曾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年龄最小的学部委员(院士),出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掌门。 然而,杨乐更愿意将此解读为理想与坚持的历程——“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 杨乐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在这背后,很多场合,杨乐则会和年轻人分享和强调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中学阶段做了上万道数学题 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这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自古大家辈出,更有清末状元张骞办教育兴工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杨乐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这所当地最好的中学被人称作“省中”,简洁中保持敬意。 记忆中,那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独立设置的理化实验室,这样的条件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其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1952年,第一次全国大学招生统考的消息传出,让刚从懵懂中走出来的杨乐隐隐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才急切需求的信号。 杨乐的记忆中,中学的科目教学进程都很慢,上课认真听讲,当堂便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每次老师都会布置4至6道作业题,他常常课间10分钟就能完成。 这给杨乐课后留下了大量时间,家里哥哥姐姐留下的数学参考书不少,杨乐开始大量做课外习题。攻克一道道难题,自信心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杨乐的一段传奇——中学阶段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杨乐坦承,自己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初三时,杨乐找来全国大学统考的数学试题,发现只有一道题不会做,估计考个70分以上没问题——在当时,这样的分数足够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杨乐有了一个朦胧的想法:以后进大学读数学系,并且一辈子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当时,杨乐已经听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其中的数学研究所就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听说了在那里工作的华罗庚。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两个字,憧憬今后进人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笑话,其含意成了隐藏在那个1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40多名同学,连续开讲10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P3-5 序言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程中的黄金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她如同初春之花蕾、升腾之朝日,催发着青春的躯体,启迪人生的智慧,放飞人生的梦想。当走过这段黄金岁月,人们总会有难忘与怀念。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院士们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历了幼年时期的清苦、中学时代的励志、青春年华的奋斗、事业成功的积淀,他们是星空中最闪耀的群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们是真正的明星。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最容易、最集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有效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朋辈教育非常有效。不平凡的人,必定有不平凡的人生,院士们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部坚韧不拔的奋斗史。作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中学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共青团湖北省委突出学校共青团在全团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追寻院士中学时代”活动,以纪实访谈的形式,深度挖掘12位院士中学时代的励志故事,突出思想文化产品对青年成长的引领作用,将故事集结出版,使好内容有穿透力、影响力和覆盖力。该书以青年视角聚焦12位院士青葱岁月,打破时空界限,触摸科学大师起航原点,追寻时代先锋的人生梦想,再现院士们胸怀报国理想追求、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历程,再现院士们奋发向上、淡泊名利的时代风貌。在这些闪耀着耀眼光芒的科学明星中,有从初中便立志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并为之不懈努力,把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最终梦想成真的杨乐院士;有以国家需求为个人价值取向,半路出家、大器晚成,在年过古稀之际成为百年学府武汉大学唯一一名女院士的张俐娜;有中学时独自求学、开垦土地种红薯、点煤油灯看书,在油菜田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的傅廷栋院士……他们虽然奋斗的历程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他们的中学时代,都有了克服艰苦环境的信心和信念,都有了勇于拼搏进取的志向和气魄,都有了改变现实困难的行动和韧劲,并最终通过努力,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了一篇篇熔铸理想和奋斗的华丽乐章。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没有奋斗,就不会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讲,“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奋斗)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青年学生处在人生起步期,最需要奋斗,最应该奋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希望广大青年学生以院士们为榜样,在院士们的中学时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励志航标;以院士们为楷模,从院士们的奋斗故事中升华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争做时代先锋、国家栋梁,用奋斗的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磅礴青春力量。 后记 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罗锡文曾深情回忆,“小学印象模糊,大学印象不深刻,唯独中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抹不去的记忆。我后来能做点事情,与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 怀抱青春、激情和梦想的中学生活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作为拥有中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群体,他们的“学习秘籍”、成长历程和追梦故事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无疑是一个镜鉴。 为此,我们以青年视角和青年传播,聚焦两院院士的中学生活,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力图探寻和破解院士成长密码,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也希望对今天的中学教育有所启迪。 本书由中国青年报驻湖北记者雷宇和共青团湖北省委政研室主任王兵共同策划、采写编辑,得到了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及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在此致以谢忱。 杨乐、王元、欧阳自远、齐康、丘成桐、李德仁、傅廷栋、吕志涛、郭光灿、杨焕明、郑永飞、张俐娜院士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接受访谈,题词寄语,对青少年一代的殷殷期盼,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沉郁的家国情怀,在此表示无限的敬意! 本书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青年报社原副社长谢湘、驻江苏记者李润文、驻安徽记者王磊大力相助,得到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宣传部门的配合支持,湖北高校青年传媒协会广大成员全程参与,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给予了友情支援,一并鸣谢! 由于时间仓促,采写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 回想起来,自己才发现,高考时,选择专业比选择大学更重要,如果刻意选好学校,而不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一辈子都要吃亏的。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月球是靠太阳发光的,它自身并没有光芒”。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在我的床头,常年放着圆珠笔连带活页纸,一旦突发奇想,就算是半夜,也会爬起来记下,以防隔天醒来忘记了灵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中学时不放弃学业,一心向学的时光,就不会有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勤奋比天才更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