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著的《反洗脑(Ⅱ)》是一本探讨如何被谎言洗脑的成功励志类书籍。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谎言无处不在,从政坛精英到市民百姓,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到处都充塞了谎言。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撒谎更是在所难免,比如面对孩子的一些提问,因为禁忌,大人们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谎言是如此的普遍,几乎涉及了人类的一切事务。你想知道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有何表现吗?你想知道如何识破这些谎言吗?你想知道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的机会么?你想避免被人用谎言洗脑吗?本书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说谎的动机和形式以及我们如何抓出谎言的破绽,从而避免堕入谎言洗脑的陷阱。
艾瑞克著的《反洗脑(Ⅱ)》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说谎的动机和形式以及我们如何抓出谎言的破绽,从而避免堕入谎言洗脑的陷阱。本书适用于商业谈判、识人用人、企业管理、危机公关、情感对话等,为你解决生活的方方面面。
1938年9月15日, 德国总理阿道夫· 希特勒(AdolfHitler)和英国首相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进行了首次会晤。至22 日,仅仅一个星期,张伯伦就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一直暗中积极地策划发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他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德国东边的捷克斯洛伐克。但是突袭捷克需要几个星期的准备 时间,如果英、法等国从中加以制止,计划就可能会落空。于是,希特勒一面同张伯伦谈判,一面暗中部署军队。他告诉张伯伦,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同意德国重新划 分国界线的要求,自己愿意维持和平。9 月29 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 捷克斯洛伐克就这样被他的英法盟友出卖了,这个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 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而且打乱了它的整个铁路运输、公路交通、电话电讯系统,使它丧失了重要的防卫屏障。30日晨,张 伯伦私下里会见了希特勒,签署了《英德宣言》(Anglo-German Declaration):
我们,德国元首和英国首相,今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会谈,共同承认“英德关系对两国和欧洲都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我们尊重昨天晚上签订的协议,并且将《英德海军协定》1作为两国人民渴望再不交战的象征。
我们决心做到,磋商的方式应该应用到涉及两国的其他问题上,并决心继续努力去除可能出现分歧的源头,以确保整个欧洲的和平。
阿道夫·希特勒
内维尔·张伯伦
1938年9月30日
张伯伦对这一纸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刚下飞机就得意忘形地向着欢迎他归来的人们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宣言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在唐宁街10 号,张伯伦挥动着他和希特勒签署的文件,对群众说:“我的好朋友们,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二次从德国回到唐宁街,带回了体面的和平。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而下面的街道上则响起了“善良的老内维尔”的喊声。
但是,等希特勒腾出手来,兵力集结完毕后,1939 年3 月15 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订5 个月之后,希特勒闪电出兵吞并了捷克,这个协定就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不复存在了。它被签字人之一的希特勒亲手撕毁了。事实上,在协定签订之时,希特勒就制 订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的绝密计划。1939年9 月1 日,150 万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三路进逼华沙,张伯伦这才如梦初醒,在朝野内外的一致压力下,被迫对德国宣战,他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 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来说更为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了,英法的绥靖政策宣告失败。
英国的在野党和其他很多人都知道希特勒和他领导的第三帝国言而无信,常常破坏游戏的规则。在协议签订之前,张伯伦在国内就遭到了反对派的极力反 对。《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 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但是为什么张伯伦还是签下了这个事后看来愚蠢至极的协定呢?希特勒是 如何诱使英国和法国一步步答应德国的无理要求的呢?张伯伦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被希特勒误导和欺骗,不由自主地堕入谎言的陷阱呢?
在今天看来,希特勒的谎言和骗局并不高明,几乎可以一眼看穿,我们可以责怪张伯伦竟然如此草率和愚蠢,在面对国会的质疑时,他竟然还为希特勒辩 解,说他是一个“言出必践的人”、一个“行胜于言的人”。然而这些不过是“后见之明”罢了,事后的理性思考,并不能等同张伯伦当时的心境。也许张伯伦明知 道对面坐着的是个信口雌黄的家伙,但还是毅然签下了协定;尽管他知道灾难早晚会来临,但他一厢情愿地相信,灾难会来得晚些或者他有能力避免灾难的发生。当 然对于张伯伦来说,他还有另一个不得已的苦衷:如果不签订协定,那就意味着对外宣布绥靖政策的失败,在当时,绥靖政策还是受到普遍的肯定和支持的。那么, 在慕尼黑事件中,张伯伦不得不对自己说了谎,也对世人说了谎吗?美国历史学特尔福德·泰勒(Telford Taylor) 在《慕尼黑:和平的代价》(Munich: The price of peace)一书中写道:“究竟是希特勒把张伯伦彻底骗了,还是张伯伦在欺骗自己的同僚,好去接受希特勒的要求?”
政治家似乎都是天生的撒谎家,从古希腊的木马屠城到尼克松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谎言和政治如影随形,甚至可以这样说,政治的历史有多长,谎言的历史就有多长。而在战场上,欺骗更是制胜的关键,2000 多年前,中国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在他的兵书中就写道: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P3-7
1
地处比利牛斯山麓大平原上的阿尔蒂加是法国上加龙省富瓦县的一个村子,位于法国的南部。向西翻过比利牛斯山,就是西班牙境内了,西南则是安道尔公国。比利牛斯山脉风景宜人,山间盆谷和一些低缓的山坡是农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物产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6世纪末,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纳瓦拉王国的富瓦伯爵统治着这个地区,1589年,富瓦伯爵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了胡格诺宗教战争1的胜利者,最后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创了统治法国几百年的波旁王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利四世。
阿尔蒂加沿着莱兹河两岸一字排开,居民散落在河两边的小山上,河的两岸是农田。与东面的阿列日河,西面的加龙河相比,莱兹河只能算是条小河,但河流水势湍急,一年四季水量丰富,足以灌溉两岸的田地。到了雨季,河水还会漫过河岸,冲毁田里的庄稼。
中世纪以来,阿尔蒂加的居民一直在这个沿河形成的村庄居住着,以种植小米、燕麦、马铃薯和葡萄,牧牛、牧羊特别是放牧绵羊为生。偶尔他们会到不远处的勒夫萨镇上去参加集市,用自己收获的庄稼和绵羊换回油、盐等生活日用品。1527年,农民桑克西·达盖尔带着兄弟皮埃尔和自己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马丁,从巴斯克1一个叫亨戴的地方搬到了这里。亨戴是法国的边境小镇,从亨戴步行到阿尔蒂加大约需要三个星期,他们是为躲避战争的威胁才来到这里的。15世纪以来,巴斯克乡村和纳瓦尔一直都是法国与西班牙争夺的区域。1523年,帝国的军队将拉波德地区洗劫一空,第二年这里又发生了瘟疫。1524年,桑克西的长子马丁·盖尔出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桑克西决定从拉波德迁走。他收拾好家当,带着妻儿以及尚未娶妻的弟弟上路了。祖产还留在亨戴,以便有朝一日马丁回来。此时,即便桑克西有心出售,也并非易事,因为巴斯克的习俗禁止出售祖上遗产,除非到了迫不得已之时,即使如此也需要得到与之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亲属的同意。不过桑克西携带了大量的钱财,足以让他们在新的地方站稳脚跟。
桑克西一行向东穿过比利牛斯山脉与平原之间的河谷,沿途他们看到熙攘的人群和繁华的贸易景象,一辆辆车子满载羊毛、染料、木材、粮食和酒运往图卢兹,牧民们赶着牛和羊群在山上避暑,最后他们在通往图卢兹繁华大道中途的勒夫萨镇旁一个叫阿尔蒂加的村子停了下来。
就这样达盖尔一家来到了这里,在莱兹河东岸住了下来,并购得了一块土地,还像在老家亨戴那样开了家砖瓦厂。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经营,他们在阿尔蒂加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土地扩张到山上的巴茹。除了砖厂之外,他们现在还拥有小米、小麦、葡萄园和绵羊。他们的生活已经过得相当舒适,他们的家庭也随之扩大了:达盖尔的妻子又生了四个女儿,皮埃尔也娶了妻子;根据巴斯克的习俗,已婚兄弟不能再一家共居,于是他们分了家,皮埃尔·达盖尔搬到了桑克西家附近的一个单独的房子里居住去了。
1538年,达盖尔的长子马丁与莱兹河对岸富有的罗尔斯家的千金贝特朗·德罗尔斯结婚了。那一年,马丁·盖尔才14岁,如果德罗尔斯像她后来所说的那样年轻的话,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他们都太年轻了,还不足以承载繁衍子嗣的重任。而且根据当时的教会法,马丁—德罗尔斯的婚姻是非法的,据说德罗尔斯结婚时尚不足9岁。
然而让桑克西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儿子在开花结果上出了问题,他没能及时地等到孙辈的降临。村子里人说,小两口被人施了咒语——在他们结婚那天晚上的婚床上,马丁和贝特朗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贝特朗后来回忆说,他们俩被巫婆的符咒绑了起来,直到8年之后,一位似乎是从天而降的老妇人帮他们解除了封印,德罗尔斯随后身怀六甲,产下了一个男孩。在孩子受洗的那天,马丁请求牧师以孩子祖父的名字为名把他称作桑克西。
我们不清楚结婚之后遭受四邻飞短流长的那十几年,马丁·盖尔夫妇是如何过来的。在当时,一对已婚夫妇在一段时间仍未怀孕,可算得上是奇耻大辱。好在现在可以不用担心了,马丁作为达盖尔家族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因为小桑克西的降临而更加稳固,贝特朗再也不用忍受村里长舌妇人的流言蜚语了。但是,一件突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改变了贝特朗的命运。
1548年,马丁·盖尔24岁,这一年,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是为争夺财产,马丁未经允许从他父亲那儿“借”了一点儿粮食。按照巴斯克人的规矩,这种行为尤其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盗窃行为是灵魂下贱的表现,是卑鄙的、不可饶恕的,是“一个人自贬身份的贫困的证明”。马丁把自己置身于家庭和道德冲突的尴尬之境,由于害怕父亲的责罚,他离开了家产、父母、妻子以及还不到1岁的儿子。许多年过去了,他音信渺无,生死未卜。
“像个奇迹”一样出现在法庭,他恐怕就要错判此案了。事实上,科拉斯不是没思考过那个假的马丁可能是在说谎。两年前,他在翻译哈德良与埃皮克泰图斯对话时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哈德良:什么是人无法洞察的?
埃皮克泰图斯:他人的心和思想。
科拉斯对此评价道:“确实,在人与入之间,没有比造假和伪饰更令人厌恶了。”然而,要分辨清何谓真情何谓谎言是何等艰难!波尔多市的蒙田在读了《难忘的追捕》之后说:“真相和假象是如此相似……我们却只能用同一双眼睛来打量它们。”
尽管马丁·盖尔的故事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但它依旧是个未完待续的故事。1982年,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法国电影《马丁.盖尔归来》赢得了三项大奖,而且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好几部电影,并至少为一部剧本、两部小说和一部小型歌剧、一部人类学著作提供了灵感来源。它也直接启发了我写下了这本关于谎言的书。马丁.盖尔的故事之所以有不断复述的意义,是因为它能提醒我们,奇怪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就像科拉斯法官在事后反思马丁.盖尔冒名案时所发的感叹一样,我期待本书能像图卢兹法院门口出现的“木腿奇迹”一样,也能给每一位热爱真理的读者们带来沉思。
2015年10月6日
洗脑是自原子弹诞生以来值得警惕的发明。
——《纽约时报》
这绝对是我喜欢的那类书:作者功底深厚,写作节奏与风格让人着迷,对细节的分析也非常大胆。
——《每日电讯》
我喜欢这种说法,反对洗脑。光是这种提法就足以证明此书的价值。艾瑞克·李是是一个出色的思考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情商》作者、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教授
这可能是改变你生活轨迹的一本书。艾瑞克·李是我教过的很好的学生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塔拉·库彻(TaraKutcher)
研究透彻,通俗易懂。现在你该明白了:谎言几乎充斥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令你猝不及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微表情之父、美剧《别对我说谎》主角原型保罗艾·克曼(PaulEkman)教授
避免被谎言洗脑的很好的办法就是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即在别人进行说服之前预先公布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观点,你就不能容易受别人的观点左右了。本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畅销书作者、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教授
我深信人性中有善良的因子可以抵抗谎言的侵袭。艾瑞克的这本著作让我看到了希望。
——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畅销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作者斯蒂芬平克(StevenPinker)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