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失智症
我近来常忘东忘西, 记忆力似乎减退了,
是不是患了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的确会有记忆上的障碍,但是忘记某些事或某些人,并不一定就代表患了失智症。医学上对失智症的定义是:
★ 具有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并以记忆障碍为主。
★ 其严重程度足以影响其社会及职业功能。
唯有同时符合以上两点,才能被定义为“失智”。失智症并不是指单一一种疾病,而是一群症状的组合。失智症必须由专业医生诊断才能确定。
Q2 怎么区分一个人的记忆障碍是失智还是正常老化?
一般来说,年纪大了,记忆功能会比年轻人差,但这是指在“记忆速度”与“记忆容量”上。但一旦老人家真的把事物记到脑子里了,其能力未必就比年轻人差。
Q1
平常,大多数人都会有忘记某件事,过了一阵子又会突然想起来的经验。例如,起身从卧室走进厨房,但却忘了自己要到厨房拿什么东西,走回卧室后才又想起来;或者是把菜放进微波炉内加热,但吃到一半或吃完了才想起来还有一道菜在微波炉里。但失智症患者会连“要去厨房拿东西”“把菜放到微波炉里”这整件事全部忘记。
在临床上,常会做一种非常简易的记忆测试,例如要求受测者记某三件物品,几分钟之后再询问刚刚要他记的三件物品是什么,失智症患者在受测时,不但无法记得这三件物品,甚至连“做了测试”这件事都完全不记得。
另外,失智症患者记忆障碍的严重度与广度都会比较高,容易健忘,也会不断重复地问问题,所以,与一般老化的记忆衰退还是有差别的。
失智症与正常老化的区别
老化
▲可能突然忘记某件事,但事后会想起来。
▲ 若做记忆测试,可能会无法完全记住测试中的物品。
失智
▲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忘记。
▲ 无法记住记忆测试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做过测试。
我想要确定家人是否患有失智症,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就诊?
目前台湾地区对失智症的诊疗,以“神经科”或“精神科”为主,这两科的医生都拥有诊断失智症的临床能力。虽然将来的趋势是希望能回归社区,也就是让家庭医生或一般的内科医生,都有能力对失智症患者做初步的诊断以及进行长期的照护,但以目前来说,怀疑有失智现象,还是要到神经科及精神科的门诊做诊断。
失智症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就诊?□ 神经科 □ 精神科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以确定我家人是否真的得了失智症?
失智症须由专业医生通过下列各项检测进行诊断。
★ 询问求诊者病史,并且进行详细的身体及神经检查。
★ 进行心智评估。包括:简易智能测试(MMSE)、认知功能障碍筛检量表(CASI)、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评估量表之智能部分(ADAS Cog)、绘钟测验(ClockDrawing)、临床失智症评估量表(CDR)。
★ 进行神经影像和实验室检查。
其中主要还是要靠临床的诊断,来确定一个人是否罹患失智症。如同对失智症的定义一样,患者必须符合“具有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且其严重程度须足以影响其社会及职业功能”的特点。上述“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包括以下几点。
1. 语言能力
无法适当表达或正确使用字词,口语能力变差;听力也受影响,对别人所说的话一知半解,或完全无法理解他人的意思。
2. 视觉空间技巧
对于二度空间(2D) 或三度空间(3D)对象的操作有障碍。在日常生活上,可能无法分辨一件衣服的袖子或领子在哪里,甚至把裤子套在头上等。另外,患者在外面常会迷路,找不到回家或去目的地的路,即使是已经很熟悉的路也一样。
3. 操作执行能力
一是失去对事物分类的能力,也就是“类别命名”能力下降。例如,要患者说出“水果名称”或“交通工具的名称”,他会回答不出来。
二是当情境有所变化时,患者无法随之改变,在临床上常
使用一种“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查”来做测试,受测者会被要求将卡片以颜色、形状或数目等做分类,而有操作执行障碍的失智症患者,无法按要求做好分类。
此外,有时患者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固着现象”,例如,如果要求他连续做出“剪刀、石头、布”的猜拳动作,患者可能会一直出“剪刀”,无法顺利地变换到下一个动作。
4. 失用症
在运动功能良好的情况下,出现执行上的困难。例如无法使用电话、洗衣机等。
5. 失识症
在感官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不认识某些物品且不知道这些物品的功能,例如煤气炉、剪刀等。
6.计算能力
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去买东西不知该找多少钱回来。
P2-6
〔推荐序1〕 给失智者舒适及有尊严的晚年◎陈荣基
〔推荐序2〕 提升失智者与照护者的生活品质◎李明滨
〔推荐序3〕 欣见台湾本土的失智症照护指南◎刘秀枝
〔作者序1〕 获得肯定之后的再进步◎邱铭章
〔作者序2〕 20年失智症照护经验的精华 ◎汤丽玉
前 言 他是真的生病了!
原来他不只是老了!
失智症在台湾
家属可能面临的挑战
Part 1
准备篇
认识失智症
Q1 我近来常忘东忘西, 记忆力似乎减退了,是不是患了失智症?
Q2 怎么区分一个人的记忆障碍是失智还是正常老化?
Q3 我想要确定家人是否患有失智症,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就诊?
Q4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以确定我家人是否真的得了失智症?
Q5 失智症就是一般人常说的“阿尔茨海默病”吗?
Q6 为什么会患阿尔茨海默病呢?
Q7 我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所以我老了也会失智吗?
Q8 哪些人容易得失智症呢?
Q9 失智症的初期征兆有哪些?
Q10 患有失智症的人会有哪些症状及行为?
Q11 失智症是否有药物能治疗?
Q12 除了医生开的药物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延缓失智症
患者的病情恶化?
Q13 听说有疫苗可对付失智症?
Q14 失智症可以预防吗?又该如何预防?
了解可供利用的资源
确定照护方式
为自己无力继续照护做准备
Part 2
实战篇
失智症的照护原则
1 生活环境熟悉而稳定,生活作息规律
2 把焦点放在患者的能力与长处上
3 引导患者多参与生活事务
4 交付患者简单的工作,开发新的能力
5 帮助患者维持尊严及价值感
6 减少与患者的冲突,与他维持良好的沟通
7 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8 让亲友、邻居了解,家中有失智症患者及其病况
9 依照患者的独特性及病程,改变照护方式
问题行为的照护方式
情境1 如果角色是夫妻
情境2 如果角色是女儿、媳妇或女性外佣
情境3 如果患者在公共场合暴露身体或自慰
日常生活障碍的照护方式
居家环境安排及注意事项
限制患者的一些行为
何时该放手?
Part 3
自我照护篇
面对家人罹患失智症的历程
照护者面临的压力
照护者十大心理调适
1 我健康,患者才健康!
2 有足够休息,才能照护好患者!
3 支援愈多,愈能事半功倍!
4 一定有人可以帮助我!
5 情绪应疏导.不应压抑!
6 我做的是很有价值的事!
7 肯定并奖赏自己
8 应多与他人交流学习照护技巧
9 写下照护曰志,方便他人接手
10 在不影响照护工作的前提下,应有正常的社交活动!
照护者的十大权利
注意危险征兆及警讯
Part 4
附 录
失智症相关评估方法说明
台湾近年来由于人口老化、媒体的倡导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失智症)药物的研发上市,使得许多失智人口逐渐浮出,到门诊看病。不少医师也加入研究及诊治失智症的行列,并且各自发表文章或出版书册以提供失智症的医疗讯息及照护技巧,然而不免有重复或疏漏之处。市面上也有不少翻译自国外的失智症照护手册,内容虽然详尽,但因风俗民情律法不同,让国内读者在参考之余,总觉得似有“隔靴搔痒”之憾。
很高兴看到原水文化适时地推出本土的《失智症照护指南》。作者邱铭章医师致力于失智症的研究与医疗多年,累积丰富的临床经验;汤丽玉秘书长长期推动失智症患者的照护及家属支持团体,有许多宝贵的实务心得,由他们两位共同执笔,真是最佳的组合。
本书内容非常完整,除了在“准备篇”中阐述正确的医疗观念,“实战篇”中更提供各种实用技巧,巨细靡遗地介绍各种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应对方式。一篇篇活生生的案例与解说,透过生动的文笔,体贴人心。相信家中有失智长者的人读了一定感触良多,或心有戚戚焉,或恍然大悟,更多的会感到受益良多。特别的是书中对于照护失智症的人选考虑,为自己无力继续照护时作准备,令人困扰的财产信托和法律问题,以及何时该放手(不等于放弃)等也都有很具体的建议。
对于想了解失智症或担心自己会得失智症的人,以及照护失智症的医疗人员,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尤其家中有失智长者的人更可把此书放在身边,有问题时可随时翻看,一定会从书中得到启发,从而减轻身心的不少负荷。
刘秀枝
前台北荣民总医院一般神经内科主任
阳明大学兼任教授
邱铭章、汤丽玉著的《失智症照护指南》内容非常完整,除了在“准备篇”中阐述正确的医疗观念,在“实践篇”中提供各种实用的技巧,还详细地介绍各种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应对方式。一篇篇活生生的案例与解说,通过生动的文笔,深入人心。相信家中有失智症长者的人读了一定感触颇多,或心有戚戚焉,或恍然大悟,更多的是受益良多。对于想了解失智症或担心自己会得失智症的人,以及照顾失智症的医疗人员,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尤其家中有失智长者的人更可把此书放在身边,有问题时随时翻开查看,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减轻身心负担。
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5~6%的老人患有失智症,且每增加5岁,就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到了85~90岁,每3~4个人之中就有一个失智病患。目前全球已有2500万失智人口,40年后,则约有8000万人失智!邱铭章、汤丽玉著的《失智症照护指南》是台湾失智症权威医学专家编写的失智症科普书籍。荣获台大医院96年教材著作优良奖等奖项。内容共分几部分,包括准备篇、实战篇、自我照护篇等,详细介绍了失智症9打照护原则、9大问题行为照护方式、5大生活障碍照护技巧、安全居家环境安排、照护者10大心理调适建议及10大权利。是一本资讯充分的照护者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