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洲祖父的老家是河北省蓟县,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农民的不易,总是教育大家要勤俭节约,吃完饭碗里不能有剩下的饭粒;要走正路、不要走邪路;要注意结交正派人,要自食其力……这些点点滴滴的做人做事准则,孩子们从小便熟记于心。严格的家庭教育和长辈的言传身教,让刘兴洲和他的兄弟、妹妹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天津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塑造了刘兴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性格。“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海河水系的全貌像一把扇子,将南、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等多条河流揽入怀中,刘兴洲从中读懂了海河儿女的“兼收并蓄”。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元时期,成为军事重镇和漕粮运转中心。明朝永乐年间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随着人口增加和商业发展,天津逐步成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长在天津这座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城市,让刘兴洲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他很早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2.抗战爆发 流离失所避战乱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此后,日本侵占我国华北大片领土,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
日本人打到天津的时候,刘兴洲才4岁多。他亲眼看到日本的轰炸机在天空中盘旋,往下面投放着一枚枚炸弹,很多房子被炸毁,防空警报声此起彼伏,自己曾经玩耍过的地方燃起了熊熊大火。
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刘兴洲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恐惧与愤怒。他不禁心想:“要是中国也有自己的飞机该有多好啊!”也就是从那时起,“长大了造飞机,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成为他孩提时代隐隐约约的梦想。他甚至用硬纸片剪成小飞机,用橡皮筋弹射,希望自己的飞机也能飞起来。
为了躲避战乱,刘兴洲一家人开始逃难。他们在其他地方没有亲戚,也不知道应该往哪里逃,只是跟着混乱的人群往没有被轰炸的地方逃。他们坐船从天津出发,过了一段流离失所的日子,一家人从一处赶往另一处,沿途就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经过一段东躲西藏的生活,最后他们逃到了距离天津市中心16千米的杨柳青镇。
7月29日,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大批日军从大沽口登陆,开进天津。日本侵略者将地处八里台的南开大学视为抗日中心,不仅派飞机狂轰滥炸,还派出数辆军车满载煤油前去纵火,把南开大学的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等付之一炬。
日军的野蛮侵略使天津成千上万的普通居民遇难身亡,市政府、警察局、造币厂、法院、车站、电台、商厦和工厂被炸毁烧焦,天津遂告沦陷,数十万难民无家可归。
P7-8
接到为已故院士刘兴洲写作传记的任务时,我感到很大的压力。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我所在的单位工作状态非常忙碌,新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很难有集中的时间写书;二是刘兴洲院士已经去世,缺乏当事人的核心讲述, 而外围采访存在很大局限性;三是我还有些尚需解决的个人事务,精力有限,担心顾此失彼。
在多方力量的劝说下,最终,我和陈龙、江雪莹组成了一个写作小组。我们这个小组成员非常年轻,均为“80后”,最小者出生于1989年。应该说,在传记写作领域,大家都非常缺乏经验。
不出所料,资料搜集、文章写作过程充满了各种艰难,一度甚至觉得难以为继。有段时间,写作小组成员情绪非常焦虑,但开弓已无回头箭,我们只能互相鼓劲,咬紧牙关继续前行。好在年轻人敢想敢为,经过写作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与多方面的帮助,这本《刘兴洲院士传记》最终得以完成。通过撰写这本书,写作小组成员对刘兴洲院士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并对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的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整个过程中,动力技术研究所给予了我们最大程度的帮助一一帮助联系刘兴洲家人、同事和学生,帮助我们借阅涉密资料,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可以说,如果没有动力技术研究所的支持,这份手稿就无法出炉。这里,请允许我向动力技术研究所的郭翠萍女士、吴圭锃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传记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副社长、丁雅清女士的热情帮助以及对书稿中肯的修改意见,谭邦治研究员在成书期间也给予了悉心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特别需要感谢《中国航天报》赵JJIb总编在时间上给予的关照。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尊重历史,使书稿体现客观性与真实性,限于我们写作小组成员的水平和精力,书稿也存有不少遗憾之处。刘兴洲院士一生低调做事,很多轮廓性的故事无法展开细节,有些涉密内容也只能蜻蜓点水,个别史实细节可能还不够准确。因此,相比先生厚重的一生,书稿显得肤浅。希望先生在天之灵能够给予包容,也恳盼读者不断批评指正,帮助完善。
索阿娣
2015年7月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申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索阿娣、陈龙、江雪莹著许达哲、高红卫主编的《刘兴洲院士传记》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索阿娣、陈龙、江雪莹著许达哲、高红卫主编的《刘兴洲院士传记》描写了刘兴洲院士在航天动力技术领域的成就与贡献,叙述了他在科研、治学、处世、为人等方面留下的宝贵财富,为读者展现了一名老科学家的风范,旨在弘扬刘兴洲院士为航天事业倾尽一生、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