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烙印着模仿痕迹的成长里,林徽因从未让人失望。
16岁,跟着父亲游历欧洲,丝毫没有小女孩的胆怯,与人侃侃而谈,出口便是不俗的见解。流利的英文,标致的样貌,淡雅的气质,几乎人人都对她赞不绝口。长大后,学贯东西,古今交融,就读美国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美术与建筑。术业有专攻,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在各个领域,她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写诗作赋,她不比冰心差,一首《人间四月天》旷古绝今;说文论道,她从不模棱两可,令萧乾忍不住感叹她过人的艺术悟性;治理建筑学,她是梁思成最默契的同行者,表面上是他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文洁若说,林徽因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脱颖而出的多才多艺之人,诚然如是。自古才女难寻,才女中的美女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她的身边,从来不缺男人。高晓松说,民国的女神里,陆小曼的party上,聚集了海归艺术家,而太太的客厅——林徽因的沙龙上,聚集了海归大学者。众人簇拥,男人力捧,她像是《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一样,令女人们发狂吃醋,比如,冰心就写了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对她明夸暗骂。
力捧也好,嫉妒也罢,时光总会带走所有,流言传来传去最终成为传奇。
一生绕不开三个男人。
最初的心动给了徐志摩。
1921年11月,考入伦敦圣玛丽学院的林徽因认识了25岁、留学伦敦的徐志摩。上个世纪的伦敦,雾里看花,醉生梦死。水碧天蓝的剑桥学院,波光星辉的康桥风月,足够让人怦然心动,邂逅爱情。徐志摩被林徽因淡雅的外表、敏捷的才思,明朗的个性所打动,一见即倾心。于是他倾尽所有才华,谱写绝世诗歌疯狂追求着林徽因。是啊,在这个浪漫繁芜的梦境里,如若不相信爱情,还能相信什么?
虽然其时,徐志摩早已有发妻张幼仪,并育有一子。然而,他还是无从拒绝地沦陷了。包办婚姻以及张幼仪并不浪漫的性格,令他对这段婚姻极度排斥。他认定了林徽因,哪怕要和张幼仪离婚也在所不惜。伤害也好,狠心也罢,他已经义无反顾。为了他爱的女子,他甘愿背负骂名,辜负另一个女子的深情。
张幼仪最终成全了徐志摩,然而,他的女神,却没有成全他。徐志摩浪漫英俊,英国恬谧得足以让人心生错乱,一切,仿佛都满足了一个少女对爱情的所有想象。然而,爱情,终究不是想象,脚踏实地的了解,日复一日的相处,是爱情得以永生的唯一秘诀。徐志摩不是有多爱林徽因,他只是爱上想象中的爱情,想象中的女子。他把爱情想得盛大而隆重,然而爱情最可贵之处是经得起似水流年与平凡无奇。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