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史,就是英雄、奸雄、枭雄争霸的历史。
历史可以这样演绎,三国可以这样解读。
古金海所著的《三国演绎(上下)》是用一种倒果为因的笔法写的三国史,不仅把三国历史写成故事,而且让这些故事有灵有魂,有血有肉,有叶有根,有根有据,让人读来有滋有味,读后不禁感叹:原来如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演绎(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古金海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三国史,就是英雄、奸雄、枭雄争霸的历史。 历史可以这样演绎,三国可以这样解读。 古金海所著的《三国演绎(上下)》是用一种倒果为因的笔法写的三国史,不仅把三国历史写成故事,而且让这些故事有灵有魂,有血有肉,有叶有根,有根有据,让人读来有滋有味,读后不禁感叹:原来如此。 内容推荐 古金海所著的《三国演绎(上下)》用传统的章回体形式,对三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对三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既进行生动的叙述,由进行深入的剖析,对纷繁复杂的三国事象进行合符历史逻辑的推演和令人信服的别样解释。对读者认识乱世中国具有深刻的启迪,是一部特殊的、别致的三国史,具有深度阅读价值。 目录 第一章 长长的引子 第二章 太平道和黄巾军 第三章 皇甫嵩和朱俊的南方战场 第四章 皇甫嵩的北方战场 第五章 董卓的西方战场 第六章 朝廷也成了战场 第七章 皇帝卖官 第八章 西州军卷土重来 第九章 幽州二张造反 第十章 刘宏的回光返照 第十一章 刘宏驾崩 第十二章 何进败亡 第十三章 宦官毁灭 第十四章 董卓进京 第十五章 士人大逃亡 第十六章 联合倒董 第十七章 曹操的汴水之战 第十八章 孙坚的阳人之战 第十九章 袁绍攫取冀州 第二十章 袁绍公孙界桥大战 第二十一章 董卓掌权 第二十二章 董卓覆亡 第二十三章 王允秉政 第二十四章 曹操建立根据地 第二十五章 袁术占据淮南 第二十六章 公孙瓒称雄幽州 第二十七章 曹操东征徐州 第二十八章 陈宫张邈叛曹操 第二十九章 将吕布逐出兖州 第三十章 孙策渡江 第三十一章 董卓余孽蹂躏长安 第三十二章 落难皇帝仓皇东归 第三十三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三十四章 刘备失徐州孙策占会稽 第三十五章 南征张绣 第三十六章 公孙退缩袁术称帝 第三十七章 东击袁术三征张绣 第三十八章 剪除吕布 第三十九章 公孙瓒败亡 第四十章 孙策扩张刘备反水 第四十一章 袁绍的战与和 第四十二章 曹操布大局 第四十三章 诛杀董承闪击刘备 第四十四章 孙郎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章 碧眼儿坐稳江东 第四十六章 官渡对决(上) 第四十七章 官渡对决(下) 第四十八章 胜败何凭 第四十九章 袁绍废长立幼 第五十章 袁尚的第二战场 第五十一章 败袁尚定冀州 第五十二章 斩袁谭定幽州 第五十三章 曹操统一北中国 第五十四章 北征乌桓 第五十五章 诸葛亮出山 第五十六章 孙权占江夏曹操任丞相 第五十七章 荆州裂变 第五十八章 刘备大溃逃 第五十九章 孙刘联盟 第六十章 赤壁之战 第六十一章 把曹操逐出长江 第六十二章 巩固孙刘联盟 第六十三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第六十四章 孙刘分荆州 第六十五章 西征马超 第六十六章 刘备入川 第六十七章 荀或之死 第六十八章 马超的最后一搏 第六十九章 曹操封魏公 第七十章 刘备夺益州 第七十一章 孙刘扯荆州 第七十二章 曹操平汉中 第七十三章 张辽保合肥 第七十四章 曹操封魏王 第七十五章 刘备夺汉中 第七十六章 关羽伐襄樊 第七十七章 关羽走麦城 第七十八章 曹操之死 第七十九章 曹丕篡汉刘备称帝 第八十章 孙刘拼荆州 第八十一章 永安托孤 第八十二章 孙权叛魏 第八十三章 吴蜀结盟 第八十四章 诸葛亮南征 第八十五章 孟达叛魏 第八十六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第八十七章 孙权称帝 第八十八章 曹真伐汉中 第八十九章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第九十章 诸葛亮累死五丈原 第九十一章 魏、杨火并 第九十二章 孙权再侵合肥 第九十三章 曹睿腐化堕落 第九十四章 司马懿平定辽东 第九十五章 孙权的特务统治 第九十六章 刘禅的不折腾政策 第九十七章 孙权闹家务 第九十八章 孙权废长立幼 第九十九章 司马懿夺权 第一百章 司马懿大开杀戒 第一百零一章 王凌反抗司马懿 第一百零二章 司马懿孙权相继离世 第一百零三章 诸葛恪蛮干 第一百零四章 诸葛恪覆亡 第一百零五章 姜维折腾 第一百零六章 司马师废立皇帝 第一百零七章 贯丘俭反抗司马师 第一百零八章 诸葛诞反抗司马昭 第一百零九章 孙峻孙乡睐暴虐成性 第一百一十章 孙綝自取灭亡 第一百一十一章 司马昭杀皇帝 第一百一十二章 姜维还在折腾 第一百一十三章 嵇康之死 第一百一十四章 钟会西征 第一百一十五章 邓艾灭蜀汉 第一百一十六章 邓艾、钟会、姜维的下场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国自杀成风 第一百一十八章 司马炎篡魏孙皓登场 第一百一十九章 孙皓丧心病狂 第一百二十章 孙皓最后的疯狂 第一百二十一章 司马炎的灭吴准备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片降幡出石头 试读章节 说起中国历史,人们总是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抑或是套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正文前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真的就这么简单,甚至这么无聊、无趣吗? 究其实,情形大大的不然。 中国历史停滞论(也叫一贯制)或者循环论,都是机械的历史观。 与机械史观相对应的是辩证史观。 怎么辩?用心去辩。自然科学只能实证,只能唯物,不能唯心。 对待历史,唯物加唯心,才能得到准确(正确不等于准确)的认知。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史学和哲学上,既然唯心主义存在,肯定有它科学、合理的成分。 史学中的唯心主义的“心”,并不完全是指主观意识,并不完全是指主观意志决定客观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方向,也并不完全是指英雄创造历史,它还包含着某些“道”的成分。道在宇宙,也在人的头脑中,人脑是物质和意识的奇妙结合。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至于“道”是什么,恐怕某些自称为或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也不一定说得清楚。 所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或者终极存在,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一般运动规律。所谓“易(量变)穷(达到顶点)则变(质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也。 粗看起来,中国历史确实是否极泰来,又盛极而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很多的政治家、历史学者都是这样看的。 这样看待中国历史,是只见其物,不谙其道。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阶段以后,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部族联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部族联盟是向王国过渡的阶段)、王国(夏、商、西周)、王国联盟(春秋、战国,王国联盟是向帝国过渡的阶段),进入帝国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西周的封建制土崩瓦解。 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也就是君主把全国的土地(以及附属于土地之上的人口)分赐给宗族、贵族、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封国。 君主分封土地的大小、远近、肥瘠是按爵位而论的,爵位则是被封者的等级秩位。西周时期的爵位分为五等,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各封国分别称为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统称诸侯国;这些封国的元首叫某公、某侯、某伯、某子、某男,统称诸侯,而不是叫某王。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才叫王,比如商纣王、周武王等等。 到了战国后期,那些在兼并战争中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将自己的规模目益扩大的诸侯国升格或破格为王国,其最高统治者也自称或被称为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消灭山东(古代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崤山在河南省灵宝市南部;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灵宝市北部;古时候说山东、关东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黄河转折点以东的中国本土)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赢政也由王自我升格为皇帝。 帝国和王国的根本差别,在于帝国的行政管理是垂直的、彻底的,依靠的是严厉的成文法,这就是中央集权。王国的行政管理是基于血缘的、地方自治的,依靠的是习惯法或不成文法。漫长的帝国统治,就是中国人沾沾自喜的所谓大一统。 在大一统的时代,经过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第三帝国(宋元)、第四帝国(明清),直到公元1911年,衰老、腐朽的帝国大厦才轰然倒塌。 把中国历史如此地理个头绪,看起来就有些道道了,也能看出一些道道了。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而且是一个强大的帝国。问题是,雄才大略的赢政不懂得以下两个道理。 一、从制度的建立到制度的稳固,需要一个缓和、折中的过渡阶段,甚至要经过剧烈的震荡。他以为巩固一种制度跟建立一个制度一样容易,所以一味地蛮干,立即地彻底地废除封建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同时,消灭六个已经局部统一的国家,并在当时交通、通讯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所需支付的高昂费用(比如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修驿道),加上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和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早早透支了帝国的生命力,耗竭了帝国的血液,导致民生破产和财政破产。 二、社会意识较之于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惯性和惰性,失去特权和既得利益的阶级(或阶层)肯定会瞄准机会反扑,趁机复辟。 P1-P2 序言 两年前,拙作《三国CT》出版,有些朋友看了觉得不错。可惜本人名气不大,影响不够,出版社又不舍得花些银子做推介,所以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三国CT》属于历史杂评一类,书中说的是三国的人和事,其实是借三国的人和事说生活,说人生,说社会,说别人,也说自己。 后来产生一个想法,把收集、整理的资料编成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讲述三国这段历史。 史书的写法有三种形式:纪传体、编年体、叙事体。纪传体如《后汉书》《三国志》等,通过讲述人物生平事迹记述历史,而且把历史事件分解在人物传记中。这样一来,某个人物形象可能是丰润饱满,而历史本身却血肉模糊,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 编年体的史书如《资治通鉴》等,说的是某年某月发生了某某事,时间脉络倒是很清楚。但历史是连续的、渐进的,历史事件不仅有前因,还有后果。今年讲前因,明年讲过程,若干年后讲后果,一个历史事件被年份拦腰砍断,被年份切得鸡零狗碎,令人不忍卒读。 叙事体史书如当今通行的历史教科书,先是断代,然后在某个时段内,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阶级斗争等内容分门别类叙述。这样能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但这样的历史书读起来味同嚼蜡,除了历史专业的人谁也不爱看。 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已经通俗化,甚至是庸俗化。除了学历史专业的人,几乎没人去啃什么《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之类深奥难懂的历史书。 要普及历史,写历史的人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把历史写得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历史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写法,写得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呢? 我想,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写,应该是可以的。讲故事,不就是通俗化么?毕竟,看故事,听故事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种讲故事的历史体例,又叫什么体呢?不妨叫它故事体,实际上是叙事体的一个特例。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用故事体来讲历史。只不过,没有人把这种历史体例正式地提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抑或,没有人把它当成正式的、正当的、正统的一种历史编纂方法或历史体例。 《资治通鉴》成书一百多年后的南宋,有个叫袁枢的学者,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进行改编,把书中相关的情节、事件挑拣出来,进行组合、匹配,分别冠以题目,总共分成二百三十九个组合,书名叫作《通鉴纪事本末》。袁枢这样一倒腾,浩如烟海的《资治通鉴》,就变成好看的故事了。通俗地说,《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资治通鉴历史故事》或《故事体资治通鉴》。 后世不少学者采用袁枢的“本末体”编写历史,如《辽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等。这种“本末体”,通俗地说,就是故事体。 看多了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书,有时候真让人看不懂,神神鬼鬼的东西太多,零零碎碎的东西太多;歪曲捏造的东西太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太多。 就拿比较好看的故事体的史书来说,其实就是讲讲故事而已,也就是讲了一些历史现象、表象,甚至假象。历史表象的背后,有着深邃的内涵;前因与后果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恩怨情仇的渊薮,不可能无缘无故。内涵、联系、缘故,这才是历史的精髓所在。 干巴巴、孤零零的历史,是不能揭示历史精髓的。但历史书就是那么干巴巴、孤零零地躺着,重写历史的人总不能胡乱塞一堆东西进去,那叫篡改历史或歪曲历史。 任何事物,任何事件,都有常理可言,有常理可推。所谓常理,就是基本的逻辑。我们读历史,只要用常理思考一番,对那些神神鬼鬼的事,对那些不可思议的人,就会恍然大悟。 对,抓住常理!当然,这个常理是那个时候、那个场合下的常理,而不是此时此地的常理、我们现代人的常理。这个常理大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小到人情世故、饮食男女。 根据常理,对历史和历史事件,剔除一些杂芜的叙述,补充一些合理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排列组合,再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不仅好看,更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历史的精髓。 比如,公元189年灵帝刘宏去世,董卓进京,掌握了小皇帝刘辩,而袁绍手上不仅握有禁卫军,还掌握何太后。袁绍完全可以利用何太后的权威逼董卓交出皇帝,并解除他的兵权,而草包袁绍却没有这样干。所以说,袁绍不是败于十一年后的官渡,不是败于曹操之手,而是败于公元189年的洛阳,败于董卓之手。一个大老粗都对付不了,袁绍跟曹操玩什么玩? 又如,刘备为什么要背叛曹操,脱离中央政府?其实并不是刘备天生是个英雄,非要单干不可。一是皇帝刘协希望他制约甚至除掉曹操,刘备已受到曹操的怀疑、监视;二是刘备看到曹、袁决战在即,把宝押在袁绍一头,属于判断失误。吊诡的是种豆得瓜,这次判断失误竟让刘备过了一把皇帝瘾。 再如,诸葛亮四十七岁才生长子诸葛瞻,谁也不会去注意这个细节。诸葛亮十七岁结婚的话,三十年后,也就是刘备死后四年才要小孩,怎么解释?有可能,诸葛亮的正妻没有生育能力,但他可以纳妾,无后为大嘛。诸葛亮壮年后才生小孩,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有意不生小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刘备的绝对信任,才能顺利接班。还可以推论,诸葛瞻兄妹是诸葛亮的妾所生,而非正妻所生,那个时候快五十岁的女人生第一胎是不可思议的。 本书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用一种倒果为因的笔法,重写三国历史,让这些故事有灵有魂,有血有肉,有叶有根,有根有据。如此,读起来才有滋有味,有板有眼。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写法呢?权且叫它“演绎法”吧,这样写出来的历史叫作“演绎体”得了,也算是老古的一个首创。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演”是“推衍”的意思,“绎”是“寻求、探究”的意思。那么,“演绎”就是“探寻、推断、延伸”之意。 归纳和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基本的、相对应的方法。从现象中得出结论,叫作归纳;用一般规律来解释现象,或者从已有的结论中分析其原因,则是演绎。 历史能演绎吗? 应该是可以的。但历史学者的长处在于归纳,恰恰不善于演绎。 拿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来说,袁绍在官渡战败于曹操,刘备背叛曹操的中央政府,诸葛亮四十七岁才生小孩,这是明白无误地写在历史书上的,可以看作是结论性的东西。袁绍为什么会败?刘备为什么背叛曹操?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刘备死后才生小孩? 这就是历史的演绎。 我的“演绎”跟罗贯中的“演义”是不同的。罗贯中的“演义”是阐发经义,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宣扬他那个时代的纲常伦理。我赞扬、宣扬的是人和人性,是生命的可贵,是战乱的可恶,跟政治无关,跟纲常伦理无关。 本书不是《三国演义》那样的打打杀杀、神神鬼鬼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如果要把它当成历史小说的话,那也是一种特殊的、演绎体的历史小说。本书既可以当故事来看,也可以当历史小说来看,更可以当正史来读。书中内容取材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只是做一些适当的排列组合,把散的素材整合,把死的人物激活,把浅的道理说透。 历史就这么简单。 读历史还有一个伤脑筋的问题,那些时间、地点、官名令人讨厌。作者很体贴地为读者想到了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书中的时间用的是公元纪年,地名和官名尽可能译成当代相对应的名称。作者为读者建立一个坐标系,以公元纪年的时间为横轴,以现代地名为纵轴,以人物、事件为横轴、纵轴的交叉点,用基本逻辑(常理)为线,把这些散在的点串联起来,成为一条漂亮的抛物线。一条优雅的抛物线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只要你桌上或床旁放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就可以轻松地读懂三国。当然,花几个散碎银子买一本《三国演绎》也是必须的,作者花了不少的心血,多少得有点报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