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荨麻开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瑞典)哈瑞·马丁松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荨麻开花》是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学院院士哈瑞·马丁松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曾入选“世界文库”百部经典小说。这位“能捕捉住露珠而映射大千世界”的作家,在书中描写童年苦涩经历时文笔始终闪烁着诗的光芒,开创了瑞典童年叙事的常见范式。中译本由获得瑞典学院翻译奖得主万之倾力打造。

内容推荐

《荨麻开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瑞·马丁松的小说代表作,以半自传形式记述了他的苦涩童年生活。

马丁出生于20世纪初瑞典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四岁左右,家里生意破产,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弃家出走。小马丁被送到社区拍卖会,交予愿意从社区领取*低报偿的人家收养。他被从一个农场移交到另一个农场,始终生活在陌生人中间。卑贱如荨麻,风摧雨残,仍顽强开花;被生活虐待的马丁日渐长大,在书本和自然中找到了希望与慰藉。

目录

马丁

小社区的寄养生活

图勒尼农庄

北庄

石造的收容所

试读章节

最初的记忆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有一条又干又硬的乡村公路从他们家的栅栏旁经过。花园里传来孩子们喊叫和嬉笑打闹的声音。在山毛榉树的枝叶遮盖而成的阴凉里,姐妹俩在吵架,嘴里骂着脏话,互相扯着头发。他自己沿着一条沙子铺成的通道往下跑。通道一直铺到大门口,边上嵌有螺旋纹和尖角的贝壳。他姐姐喊叫起来,叫他别跑出去,可他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扑扇着翅膀不停地飞,就像秋天从树上飘下来的一片叶子,不愿被老鹰般的草帽吃到肚子里去。它要逃开那个叫作“孩子”的野兽,蝴蝶就活在对这种野兽的恐惧中。“孩子”对蝴蝶来说就是老虎,就是鳄鱼。这场追赶继续着。蝴蝶和孩子,他们匆忙经过那一百九十八个来自埃及的贝壳,你追我赶地到了大门口。蝴蝶在大门口就扑闪摇曳着从栅栏的空隙之间飞出去了。这个孩子也踮起脚尖一跃,一下子抓住了门闩,用他全身的重量吊在门闩上,栅栏门打开了。蝴蝶已经飞到路那边去了。那个孩子咯咯笑着追赶它,可突然摔了一跤,四肢着地,手指伸开,手掌重重地搓在路面上。一辆自行车正好经过,两只轮子压过了孩子的手掌和手指。骑车的人继续骑行,身后传来从花园里发出的咒骂声。马丁还趴在地上,哭了起来。他的手指僵直,痛得发抖,弯不起来。这时他母亲从花园里跑出来,把他抱了回去。马丁号啕大哭,黄昏的天空就在他泪珠形成的模糊而有成味的透镜里依稀打转。过了半小时,这个意外事件才结束。马丁睡着了,他的手包在一块浸湿的毛巾里。他才三岁。

他最早的记忆全都是这样:总是和伤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因为玩一只碎瓶子,他的大拇指肚划了个大口子。那天天空晴朗,太阳照耀着花园和附近的野地,是一个有风的春日。他抬头看着天空,一边大哭一边流血,必须用白绷带把手包起来,这只手就不能再玩了。手指在白绷带里又热又疼。他很想把绷带解开看一看。另一只手想知道这只手怎么了。可听见有一个声音在叫:“哎呀呀!哎呀呀!别碰别碰!”

等这只手慢慢好了,他就忘记了。后来几个月里有什么事情马丁记不得了。然后是他摔下楼梯。楼梯就好像一大堆讨厌的木头盒子在推他下去;他的额头砰地撞到地板。他没作声。先是无声抽搐,这时眼泪和喊叫才集合起来。然后,震惊才放松了对声带的麻木控制,三声最初的尖叫,他的哭喊刺穿了整个房子。那时他们就来了。门打开了。他被抬起来,摇摇晃晃地抬进房间。从厨房里飘来刚磨好的芥末酱的浓烈气味,他在哭喊和眼泪中忍不住打喷嚏。这让他发怒了,两只手四处乱打,号啕大哭,还要去抓破别人的脸。

于是额头上就鼓起了一个大包。在他记忆里,那就像头上的一个门把手。“这比你的鼻子还大啊。”那些围着他站着的人看了说道。

他已经习惯了这些围住他的人,对他来说那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要把他抬起来,要把他带回家。他哭的时候,这些人就赶紧跑来了。不过他感觉不到在后来生活里他称之为温暖的东西。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姐姐们。他想依偎母亲,那是一种热烈、急切和嗔怒的要求,需要她的爱抚。假如有人哼哼,就会有别的什么东西在他心里产生,感觉热乎乎的,他喜欢。那个哼哼的人对他来说就是最温柔的人。要是哼哼停止了,心里就会比较冷。他处于三岁孩子的心理阶段,既迟钝又敏感,容易发怒,自私自利没止境。现在他又叫喊起来了!现在他又成了被人抱在胳膊里、眼睛看得很清楚的暴君。家庭就是他有很多手脚的奴隶,面对他吵闹的发作,倾向于躲避多少掩盖起来的仇恨。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就可以从人家递给他的镜子里看到额头上的那个大包了。他会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去砸镜子里他自己的面孔。

更早的生活,他都记不得了,等长大了才明白是为什么:那时候他仅仅表面上看是个孩子,还没有和大人分开,还不是独立的。那时他就是母亲的一个器官,一个附属品,一个未来的许诺。一只圆圆胖胖的、眼睛明亮的、漂漂亮亮的鸡蛋,带有动作,有眼睛、胳膊,会说话。他是个模糊不清的东西,有盲目保护自己的本能,有贪婪吃东西的本能。那时并没有什么留下来让他去思考。他身上还没有会成为习惯的东西,或者固定的生活方式。这里面就有能让外面青草里的蜗牛也变得更聪明、更优越、更有个性的秘密。

三岁时,他有了一个想法,后来还记得。那是关于距离的想法。他可以感觉到距离了。时间和空间里的距离。有了这想法,那种半人性的恐惧和半人性的欢乐也就占据了他的存在,代替了那种模糊不清的、还没完全长好的、动物性的东西。自私之心愈发增强,不过此刻有了慢慢创造出来的新性质:有了弹性,有了策略,有了最初的态度。

四岁时,他会沿着那条沙子铺成的通道走下去,像他的姐姐们那样,去听那些来自埃及的贝壳发出的声音,这些贝壳从来不会停止吹哨般呜呜的声音。他也会一个人往下走,去看那个“船上的小男孩”——其实是靠近大门的花坛里的一枝花。那时他就有了一些念想,想到那些青草,那个花坛圆形的曲线,上面的天空和森林的边缘。那也许是他最初的遐思。同时他会鼓起鼻翼深吸空气,在青草的潮湿气息里,在夜晚和土地的气息里,感觉到一点陶醉的欣喜。之后他会有一段时间更安静地站着,也就不太去注意什么噪音了……

P1-3

序言

马丁松的生平、作品及思想

《荨麻开花》是瑞典小说家、诗人,一九七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一九○四一一九七八)的长篇小说,首版于一九三五年。

马丁松虽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殊荣,也是瑞典文学界公认的经典作家,是继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瑞典作家之一,但至今在中国依然不太为人所知,远不如其他瑞典作家如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阿斯特丽·林德格伦等那么有名。有很多年,马丁松的作品没有一本完整的中译本出版。二○一二年,我翻译了他的长诗《阿尼阿拉号》,二○一三年我翻译了他的剧作《魏国三刀》,而《荨麻开花》则是他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

马丁松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当然是有些原因的。在瑞典学院网站上介绍马丁松的拉森承认,即使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能够“提升”马丁松的国际声誉,他在国外还是“相对来说无人知晓”。其主要原因在于马丁松作品本土色彩非常强烈,非常民族化、乡土化。他的文学语言有典型的瑞典南部地方特色,作品中频繁出现各种当地植物的名称,而他还“使用自创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所以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非常困难。各种语言的译本都不多,在其他语言文化中的影响自然有限。

马丁松受到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有一定前卫性,而同时代人还没有充分理解。当别的作家还在对现代文明高度赞赏的时候,马丁松就已经对大工业和技术发达的社会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式的生产方式表示不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恐怖的结局,使他对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持否定态度,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出于自然和环保意识的否定。所以,马丁松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早的环保作家和“生态主义”诗人。现代工业技术给马丁松带来的忧虑很早就明显地反映在他的第一本原创性小说《失去的美洲豹子》中,也明显地表现在他描绘自然的诗集《蝉》《图勒的青草》以及《大车》等作品中。对于未受破坏的自然的珍爱之情,以及呼吁人类关心自然的责任感,还表现在他死后出版的诗集《沿着回声的小径》及《多丽德人》中。和这些诗集中对自然的赞美相对照的是一九五六年创作出版的幻想史诗《阿尼阿拉号》对自然灾难的描写。这首长诗述说了宇宙飞船“阿尼阿拉”号如何把人类撤出被毁坏的地球,但飞船控制系统也遭毁坏,飞船上的人类最后被抛入了空荡寒冷的外星空间。诗人对未来的预见以及充满幻想的风格使这部作品被瑞典文学评论家赞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也使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稀有的当代史诗作品,因此也奠定了他作为斯特林堡之后瑞典文学最伟大作家的地位。

马丁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发表过很多哲学散文。他很早就提出了环保问题和生态问题,发展了自己的“自然哲学”理念,并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反对盲目和片面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能具有这样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并用文学形式向全人类发出警告,这在全世界的作家中都是非常超前的,比很多生态学说的开拓者都要早。

马丁松写作的题材当然非常广泛。他不仅关注环保,还关心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新处境。所以拉森指出:“马丁松的写作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二十世纪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社会不公和专制,包括战争与和平,包括商业文化与汽车文化,包括核武器与环境破坏。”还可以说马丁松是个预言家,预见了现代社会在未来的“全球化”中会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马丁松在瑞典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二○○四年瑞典文化界举办了很多纪念他一百周年诞辰的活动。世界各国翻译马丁松的作品日渐增多。他的长诗《阿尼阿拉号》除了我翻译的中文版外,西班牙、日本和越南最近都出版了译本。

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够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广阔视野,地方性与国际性结合,甚至有透视宇宙的全方位观点,这样的结合实在是比较独特的,像是一个预言者,能在水晶球内看到未来,道破人生机密,所以瑞典学院颁奖词称赞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这一句话非常简短,其实内涵丰富深厚而又准确到位。它能反映出小和大、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而最主要的,是反映一种特殊的自然和宇宙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然哲学”。“捕捉露珠”一词形象说明他对自然而微观世界的兴趣,而“大千世界”一词反映他对宏观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两者结合则表达他对自然和宇宙的关注。

*

为什么马丁松对自然有特殊兴趣,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哲学?为什么他既能“捕捉露珠”而又能透视“大千世界”展示宇宙视野?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他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活动。一个作家的思想与创作,总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而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荨麻开花》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解说。

马丁松一九。四年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偏远乡村(那时其实也可以算是穷乡僻壤)。他幼年时,父亲做小生意破产,受到打击而早亡,家境因此但是没有到过中国。一九六二年,瑞典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每日新闻》出-旅费,让马丁松再做了一次当年的环球海上旅行,请他W观感报道,文章都收集在二○○三年出版的《环球旅行记》中。从书中看,他确实没有经-过中国。马丁松和中国文化的接触始自何时何地,依然是未解之谜。但在《良心可能》这篇文章里,马丁松提到了《道德经》,提到了老子和庄子。这些中国经典早有瑞典语译本,所以马丁松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仍然有很多机会了解道家思想。但我不认为是道家思想给了马丁松启示,使他像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诲一样接受道家的理论,而是马丁松本人天性中对自然的热爱,他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他对城市的厌倦,他对S宙的想象、思考,使他在阅读道家著作时感到了回应。“陀螺理论”可以看成是他和东方文化对话的结果。

当然,马丁松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理解及其在“陀螺理论”上的运用未必符合道家本意,或者说是“正确的”。这种文化“误读’’在跨文化活动中其实是常见现象。是否正确理解“他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借助“他者”确立自己的位置。即使“误读”,马丁松对自然的关注,对科学的批评,对知识之力量的理解和质疑,确实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条思路,提供一种“良性可能”。

*

《荨麻开花》最初由瑞典最大的文学出版社阿尔伯特·博涅什出版社在一九三五年出版。一九六六年该书入选企鹅世界文学经典系列,得以再版。中译本依据的原文是二○○四年阿尔伯特·博涅什出版社出版的袖-珍本。

由于本书独特的地方语言特色,翻译确实艰难。所幸我有位瑞典语和中文都很好的妻子陈安娜。没有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这部译作。在一定意义上,译者应该加上她的名字。此外,我的老朋友赵健雄、瑞典文学翻译家王梦达、当代中国文学学者单昕等都非常认真地阅读了中文译稿,提出了宝贵的修订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译林出版社出版这部瑞典文学的经典。感谢译林出版社责任编辑的认真编校。同时也感谢瑞典文化部下属的艺术委员会、瑞典学院和瑞典赫尔格·艾克斯松·约翰松基金会对此书翻译提供的资助和支持。

译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