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的《史记》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人物的描写。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赢、朱亥这些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对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娼优、医者、卜者等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画卷,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是《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于后来一切官修史书之所在。
司马迁著的《史记》在叙事上非常成功,把头绪纷繁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详略得当、脉络清楚,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使得作品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同时,全书语言丰富多变,洗练晓畅,并且融注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感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卷二 夏本纪第二
海岱维青州:埚夷既略,潍、淄既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渴,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缔,海物维错,岱畎丝;臬、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含丝。浮于汶,通于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维茵籍、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缥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缔、■,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蟠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人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衲。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缪、琳、琅王于;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衲;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墦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人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洛、衲,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蟠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浼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人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缌,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日:“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日:“然,如何?”皋陶日:“於!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日:“然。”皋陶日:“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日:“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日:“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日:“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早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义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底可行乎?”禹日:“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日:“余未有知,思赞道哉。”P8-9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10岁诵“古文”,后来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长城内外,还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开始著述历史,还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司马迁开始写《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投入监狱,三年后得以出狱,任中书令。所遭横祸并没有影响司马迁的修史工作,他更是发愤著述,直到55岁,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首脑,为他们作传记而名之日“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的大事,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把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和《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从而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记》在叙事上非常成功,把头绪纷繁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详略得当、脉络清楚,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使得作品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同时,全书语言丰富多变,洗练晓畅,并且融注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感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史记》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人物的描写。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赢、朱亥这些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对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娼优、医者、卜者等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画卷,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是《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于后来一切官修史书之所在。
此外,《史记》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地揭露。如《酷吏列传》中反映官吏的残暴,《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外戚的弄权和相互倾轧,都写得很出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它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乃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
编者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