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珩口述审订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是如何走过百年的?旧时北京为什么分为宛平人和大兴人?旧时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们如何上学?王府井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香榭丽舍?旧时北京的古玩收藏与买卖。在《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中,作者赵珩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并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移异。这是一个多方位的北京,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痕,找到那个曾经跃动的、优雅的北京。

内容推荐

赵珩所著的《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录

叙言

引子

京城遗痕

 北京的城与门

 北京百年变迁的重要阶段

长安居

 千门万户的印记

 穿衣的政治

 民以食为天

 民国时期的出行

 岁时节令礼俗

公共视野

 民国时期的教育

 北京的医院

 北京的公园

 民国时的北京画坛

余音绕梁

 民国以来剧场与舞台的变迁

 京剧的流派与明星

 京剧科班、堂会与票友

 我的听戏时光

 京城音乐之声

新旧更替

 北京的时尚中心——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旧时代的社会交往

 收藏时代

 文玩业与琉璃厂

 不离不弃六十年

 六百年来北京外来人口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谈到北京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史,首先要回顾一下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侯仁之先生他们也搞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历史上的北京城》,根据青铜器的记载,认为当时北京有3040年的建城史,当然这个后来争议也很大。关于北京城的考古这些我们不去讲它了,北京作为都城来说是从辽开始,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样一路下来,其实重点是在明以后,我们今天能够看得见、能够追溯的基本上是明代北京以后留下的。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对于元大都有过一次大摧毁,叫作灭“王气”。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也是王气所在的地方,新朝建立必须灭亡旧时的王气才能够除旧布新,所以对北京城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此前辽南京和金中都基本上在一个位置,偏北京的西南部。辽南京又叫燕京、析津府,金中都也是在其基础上扩建的。元大都基本是在我们今天北京城这个位置,但是明以后是把大都往前移了。

北京现在还有很多地名,地方早就没有了但是名称还有,比如我们坐地铁还能有健翔桥、光熙门这些站名,健翔门、光熙门这些门都是元代大都的城门,除了一段土城,早就没有什么遗迹可寻了,但留下了这些名称。明代把整个元大都的皇宫破坏了,只保留了当时的隆福宫改为明成祖朱棣的燕王府。后来从永乐四年开始,以燕王府为中心,往南部移动,建了整个明代紫禁城,先有了紫禁城以后,再有了北京城。

基本建成是到了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从永乐四年到十九年,用了十五年的工夫比较粗糙地建了紫禁城和北京内城,你想想十五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不可能建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城市,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中间还经过了一次战乱,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往南打,一直打到南京,当时国家首都是在南京,不是在北京。

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徐达打下元大都以后,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时才建都在北京。为什么建都在北京,而且从南京迁到北京?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发祥地,他在这儿被封为燕王。另外还有一个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元代和清代两朝基本上没有北方边患的问题,元代的北边是自己家的后院,非常的安定。元朝皇帝还时不时从元大都到元上都,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那边去避暑。清代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清代蒙古的势力比较单薄,而且都是皇帝的女婿家,很多公主都嫁给蒙古王公,北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边患。唯独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北方边患非常的严重,一开始是正北方像瓦剌,“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虏都是瓦剌造成的。后来到了明中叶以后又是东北的边患,后金、女真崛起,明朝的北边和东北边一直是不安定的。因此,从战略上讲定都北京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考虑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建首都,最主要的目的是防北边的边患。

到了永乐十九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建成了一个略正方、接近长方的北京城,当时建筑北京用了15年时间,动用民夫大概有23万人之多,在那个时候不得了。当时没有外城,也就是后来的崇文区和宣武区,当然这两个区今天都并入西城区和东城区了,整个形状是一个方框。到了明中叶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也就是1553年开始建外城,由于财力不足,本来想把整个内城从南到东、到西到北整个包起来,但是没有做成,只把南边包起来了。那边包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外城,就变成我们汉字里的下大上小一个“凸”字的城市结构。

明代的北京是这样,清代基本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汉人到南城居住,政府机关都在长安街的两侧,比如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什么现在有的地方叫六部口,就是六部都集中在那儿了。这是清代的北京。

P2-P4

序言

2014年的初春,《南方都市报》副刊通过驻京记者李昶伟找到我,想在他们的副刊“名家访谈”栏目做一个谈百年北京社会生活变迁的连载。此前,李昶伟曾因纪念王畅安先生百年而两次来过我家,采访过我所了解的畅老。后来谈及此事,我也有些犹豫,不知这个题目应该从何谈起。又兼听说在我之前,这个栏目刊登过陈援庵先生文孙陈智超先生谈其祖父陈垣,及宋以朗谈宋家与张爱玲关系的两篇专访,更不敢冒昧应承。后来经昶伟代表《南都》一再鼓励,才勉为其难答应了下来。

关于这个题目,过去也有几家出版单位找过我,都因故推托耽搁下来,这次不知如何阴差阳错地竞在岭南的《南都》连载了一年有余。最后至四十五期杀青,中间除了节假日和一个多月的世界杯足球赛没有版面之外,占用了《南都》这个栏目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百年旧痕》的题目是《南都》定的,我也觉得不错,既然是旧痕,也就比较自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以没有什么拘束,不像正经的学术研究文章那样要有完整的系统和严谨的结构。

《百年旧痕》应该说是一部口述史,但是实际上从开始就没有什么计划性,更没有提纲,只是每次设定一个要谈的主题。昶伟每次来,我们都是坐在我书房中固定的位置,一杯茶,一支烟,围绕这个主题聊上两三个小时。昶伟将一支录音笔放在我的旁边,也用笔记本记下一些要点和比较生疏的词汇和人名、地名。她回去后根据录音并结合一些要点整理成文字,再回发到我的邮箱,由我来最后审订并进行文字修改,然后寄给她转《南都》副刊。每次谈的,大抵够用两期的内容。一年多时间中,寒来暑往,就是这样完成了四十五期的内容。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都》主编和责任编辑的意思,是要我尽可能多谈别人所较少涉及的领域,并多谈我亲身经历和所知所闻的内容,故访谈大体秉承他们的意见,后半部的内容尤其如此。

正是由于采取这种口述漫谈的形式,可能整体看来没有很完善的体系,记忆也会有所疏漏,加上主观的成分较多,错谬在所难免。在行文上,也会有不少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希望读者不必看作信史,只当作百年社会生活的一点随笔就是了。

不久前去湛江讲座,恰好是四十五期结束,于是在回京前居停广州,与《南都》副刊主编戴新伟和责任编辑帅彦两位青年才俊在陶陶居饮茶一叙,也算为《百年旧痕》画上一个句号。值此,要感谢他们让我占据刊物的宝贵一隅,完成了这个访谈。昶伟一年多来在百忙中帮我录音采写,整理出文稿,也是十分辛苦的工作.衷心感谢她为此付出的劳动。

承蒙北京三联书店不弃,愿将这个连载成书付梓,责任编辑张荷女史又陆续将各期梳理,并重新组合,设定标题,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并致谢忱。

由于《百年旧痕》涉及的人物众多,因此在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便读者在阅读时检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