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主持举办了“森垚—万峰《黔西南故事》”评选大赛,中共望谟县委宣传部安排组稿参加此次大赛并编辑出版。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就收集到了104篇(则)各类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超额完成了组稿任务。评奖结果揭晓后,望谟县共有9篇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颇受关注。广大作者更是深受鼓舞,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故事传说的热情高涨,同时也盼望将这一批参赛的好故事传说译注成这本《望谟布依族传说精编(布依汉对照)(精)》出版,让优秀布依族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书由王玉贵、刘衍芬译注。
由王玉贵、刘衍芬译注的《望谟布依族传说精编(布依汉对照)(精)》主要辑录流传在望谟地区的布依族民间传说及故事,因收集时依据的是布依语,同时,又有汉文翻译。故事保存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语言、观念及民俗民风,是进行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心态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鸡场坪位于麻山腹地望谟县的东北角,距县城14千米。传说古时候有一家父女俩为抵抗外来入侵者,招募了三干兵勇,在鸡场坪一带占山为王,父亲称老王,女儿称女王。女儿作为前锋,领兵一千守卫在鸡场坪南面的山头;老王带兵两千驻守鸡场坪东面的山头。
父女俩用两座山的大小山洞来驻扎兵马和藏粮储草,多次带兵把来鸡场坪一带烧杀掳掠的土匪打得落荒而逃,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因感念父女俩的恩德,当地百姓把老王驻守的东山称为老王山,把女王守卫的南山叫作女王山。
父女俩为“王”的事很快传到附近一位国王那里。国王想:遥远偏僻的山旮旯有两个山贼独霸一方,且自称为“王”,这还了得!一怒之下传下圣旨,派年轻将领李水带兵出征讨伐二王。李水的十万人马来到山势雄伟的女王山脚下。仗着兵强马壮,李水根本不把女王山放在眼里,他部署兵士把女王山包围起来,随后展开进攻。
女王带兵沉着应战,李水的士兵们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就被山上射下的利箭和抛下的石头打了下来。如此往复十余次,对方未伤半根毫毛,自己却损兵折将近万人。年轻气盛的李水不甘心失败,他骑在马上大喊:“山上女贼,你靠山高坡陡让我们上不去,有种的下来与本将军较量,那才算有真本事。”女王听了觉得好笑:“你没有本事攻上来,在下面干嚎叫,也罢,我下去让你瞧瞧厉害。”她叮嘱部下小心防守,自己骑上一头狮子马奔下山。
一身武将打扮,仍掩饰不住女王天仙般的容貌,这让李水十分吃惊,这山旮旯里难道也有金凤凰?在李水的心目中,山上的女王定是个缺了牙的丑老太婆。
“看剑”,不容李水细想,女王便持剑刺来,李水避开锋芒,挥舞起兵器。说来也怪,两人一交战,天就黑了下来,女王和李水难解难分地厮杀了七天七夜,天也黑了七天七夜,就连百姓养的鸡、喂的狗好像也有灵性似的不叫了。山上山下的人只见刀光剑影,闻战马嘶鸣。
女王山被官兵围住后,老王通过二尺长的嘹望筒观察女王山战况,七天七夜过去,老王担心敌方人多势众,攻上山头,自方将士们会惨遭杀戮,就拿出一根一尺来长的神笛对着女王山横吹起来。
神笛是老王的传家之宝,竖起吹一次能推山向前移五百米;横吹能呼风唤雨,形成汪洋大海。老王轻轻地吹着,悠悠笛声飘向天空,一会儿便化作狂风暴雨,汹涌的洪水向女王山脚下扑来,李水的兵马很快被洪水吞没,在洪水中挣扎的李水被老王的士卒划木筏捉住。
国王得知李水被俘、全军覆灭的消息,心里十分震惊,忙召见众臣商议对策。有大臣建议再派几十万兵马消灭这两个“王”,也有大臣建议“不能再动武力,议和方为上策”。国王思来想去,觉得第二个办法可行。
被俘后的李水被女王带到练兵习武的草坪散步聊天,两人从残忍厮杀的战场聊到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从爱情扯到了家庭,他俩都希望不再有战争出现,让天下人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渐渐地,女王对李水有了好感,李水也喜欢上了女王。
数日后,国王使者来到老王山,老王同意与大国讲和,李水不愿回去,并与女王成亲,这里从此太平。后来,女王根据李水的提议,把她和李水谈情说爱的草坪取名叫“鸡场坪”,并在鸡场坪开设了集贸场坝,除了逢农历鸡日(酉日)这天赶集外,每年的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这里就成了周围几十个村寨各族男女青年“玩年”的场所。
鸡场坪大年初一和十五的“玩年”活动一直沿袭至今,“玩年”一年比一年热闹,毗邻的罗甸、紫云、镇宁、关岭、册亨、贞丰等县的游客也来参与活动。
P18-19
我们早就有编译出版一本甚至几本布依文与汉文对照的布依族传说的书的想法了,但当机会真的落在我们面前时,事实又让我们很茫然:因为耳边不知不觉地响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说,布依族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另一种声音说,布依族没有好故事。到底哪种意见对呢?我们当然相信前者,因为我们从小就听到过很多很多好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动过,让我们快乐过,让我们受到鼓舞,让我们拥有过无数欢乐的童年时光。比如“金龙练的故事”“卜当的故事”和“独眼龙的故事”等等,就让我们终生难忘。但是,一个故事到底好不好,不能由个别人说了算,要由很多人都说才算,甚至要由历史来下结论。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理论,重新认识什么是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它有什么特点,与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特别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和唯物主义者们是如何看待民族民间文学的。只有我们审稿人和编译者弄清了这一系列常识、理论与价值标准以后,才有资格,也才能说服更多的人参与搜集整理,才能承担编译出版《望谟布依族传说精编》这一重任。因此,我们得先了解布依族文化和民间故事传说,即民间文学的基本常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编辑出版《望谟布依族传说精编》的价值与作用。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布依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形态和内容,是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渊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间文学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众多而且大多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更深切、更精确、更贴近群众。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和书面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它密切联系基层生活,比如那些民间谚语,便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精辟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劳动中调整呼吸、动作,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爱国和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精神上的鼓舞。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教育着人民,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过去有些学者往往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看作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底层民众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珍贵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种品质和文化尽着庄严职责的教本。
众所周知,望谟县是全国布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当地的布依语音是《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规定的标准语音,望谟县还被命名为“中国布依古歌之都”和“中国布依族语言文字培训基地”,它正在努力建设~个“中国布依城”,还在下大力气将自身作为国家级的布依族活态文化保护区来建设,这些重大举措都完全基于望谟县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代表性、生态性、持续性和丰富性等特征。望谟县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非常典型,所以,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是各级党政干部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开展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搜集、整理、编译出版和研究望谟县布依族民间故事传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2013年底,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主持举办了“森垚—万峰《黔西南故事》”评选大赛,中共望谟县委宣传部安排组稿参加此次大赛并编辑出版。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就收集到了104篇(则)各类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超额完成了组稿任务。评奖结果揭晓后,望谟县共有9篇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颇受关注。广大作者更是深受鼓舞,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故事传说的热情高涨,同时也盼望将这一批参赛的好故事传说译注成这本《望谟布依族传说精编》出版,让优秀布依族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时间和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的错误与漏洞在所难免,恳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译注者
2015年8月22日干望谟
本书中的很多传说都是我们从小就听到老人讲过很多次的,有的至今还记忆犹新,能将之汇集成册,是我们多年的心愿。但限于条件,只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搜集整理《布依族情友歌》,主编《望谟县民族文化图册》,翻译《布依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同时完成此书的译注工作,其中的艰辛唯有自知。
一本好书的译注是一项非常细致和耗时的工作,需要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草率而为根本出不了精品。各位搜集整理者交来的文稿都是汉语的,我们逐一把它们翻译成布依文,以确保译文的一致。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某些古语和不常用的民语词汇要斟酌再三才能确定,前后非常费神和耗时。因此,虽然编辑出版了几本书,但面对如此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任务时,还是觉得比较艰难。虽然在历经艰辛之后终于交了卷,但我们的心里始终感到惴惴不安,因为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实在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这次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中,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搜集整理者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编译者
2015年12月9日于水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