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之心著的《互联网黑洞(跨越边界的中国式企业扩张)》探讨了互联网的黑洞现象以及黑洞产生后的一些思考,通过中国互联网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案例:BAT、小米、乐视、360、滴滴、大众点评……本书真实、深入、客观分析各个企业的成败、突破、创新,作者以多年以来对产业融合和互联网的研究独到地解读他们的制胜战略、转型危机、未来出路,剖析互联网、手机、消费互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质,指出了这些行业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黑洞现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互联网黑洞(跨越边界的中国式企业扩张)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磐石之心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磐石之心著的《互联网黑洞(跨越边界的中国式企业扩张)》探讨了互联网的黑洞现象以及黑洞产生后的一些思考,通过中国互联网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案例:BAT、小米、乐视、360、滴滴、大众点评……本书真实、深入、客观分析各个企业的成败、突破、创新,作者以多年以来对产业融合和互联网的研究独到地解读他们的制胜战略、转型危机、未来出路,剖析互联网、手机、消费互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质,指出了这些行业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黑洞现象。 内容推荐 互联网新经济以一种黑洞的力量吞噬着它所触及的一切传统商业模式,它用技术的连接使人与人交互,用商业的连接让虚拟的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发生关联,让商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中介”消失,“替代”正在发生。 由于互联网黑洞“连接”的本质,让互联网企业在拓展许多传统业务时,很容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垄断。而这种垄断区别于仅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网络空间垄断,涉及许多商品、服务的价格,涉及千千万万其他企业的经营。 磐石之心著的《互联网黑洞(跨越边界的中国式企业扩张)》探讨了互联网的黑洞现象以及对其未来的一些思考,通过中国互联网浪潮中典型、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案例:BAT、小米、乐视、360、滴滴、京东……真实、深入、客观地分析各个企业的成败、突破和创新。作者以多年来对产业融合和互联网的研究,独到地解读它们的制胜战略、转型危机和未来出路,剖析互联网、手机、消费互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质。 目录 前言 互联网这个黑洞 互联网“黑洞”的本质是建立连接 互联网“黑洞”的引力场 这是一场革命,还是后互联网时代? 第一章 BAT:三头焦躁、兴奋的“雄狮” 安静的较量 进军移动互联网 百度的汹涌后起 阿里巴巴:杀入南极洲 腾讯:唯快不败 BAT 的未来战略 开放与封闭 互联网的无边界 第二章 小米:风口上起舞 风口上的“猪” 小米“七剑客” 成在社群 胜于营销 小米生态 双刃剑另一面 “友商”阻击 互联网企业之殇 转型:连接一切 小米的下一步 第三章 乐视:颠覆者的游戏 “颠覆者”基因 结怨小米 超级生态论 硬件成本+服务收费 会员模式催化 乐视的危与机 第四章 360:战斗、战斗 兵败机 投资酷派 “AK47”卷土重来 3Q 大战引发转型 万物互联的IoT 时代 风起合资公司 360 的挑战 第五章 滴滴快的:资本的盛宴 资本力量的助推 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 涉足出租车市场 倒逼出租车市场改革 互联网要不要有边界? 第六章 饿了么:停不下来的补贴 从大学中成长 靠烧钱的补贴大战 餐饮O2O 的本质 网上订餐的归宿 资本吹大的泡沫 第七章 京东:盈利有多远? 腾讯入股、IPO 完成 “二选一”大战 赔本赚吆喝的供应商 难以触摸的赢利 京东转战社区O2O 成败难料 京东金融在巨亏下疯狂扩张 京东的未来根本不在电商 第八章 海尔向左,华为向右 张瑞敏的三个“是什么” “三化”变革 任正非:互联网没有改变本质 秉承工匠精神 华为的互联网时代管理 向美军学习组织变革 第九章 苏宁:回归零售业本质 要么转型,要么死掉 六年转型路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开放与互联 组织重构与人才制度变革 打造互联网零售CPU 张近东的互联网梦 后 记 试读章节 2010年3月,一场在深圳举办的IT领袖峰会迎来了国内市场三家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掌门人”,进行同台对话。那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百度CEO李彦宏,以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首次同台。这次堪称互联网顶级对话的会议掀起了论坛高潮,三位大佬妙语连珠,围绕互联网竞争、技术、电商等问题展开讨论,现场掌声不断,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 那时的BAT尚处于PC互联网时代,百度在搜索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阿里巴巴刚刚结束战况最为激烈的三年,而腾讯在这个时候正与360处于惊涛骇浪的大战前夕。 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2010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一大批包含老、中、青在内的三代互联网企业实现集中上市。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四次上市潮。据媒体报道,当年,共有34家中国企业赴美IPO(首次公开募股),成为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年。这34家企业共计融资37.3亿美元,市值总和约246.5亿美元。其中41%的企业来自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领域,包括两家尚未赢利的企业,搜房网、麦考林、当当网、乐视、优酷、乐淘、好乐买等纷纷获得风险投资。 那一年,许多初创公司从过去的惧怕被BAT收购,开始转变为期望能加入三巨头麾下。在当年爆发的互联网史上最具标志性事件的“3Q大战”中,百度、腾讯、金山、可牛、遨游等作为一方,而360阵营中则包括酷狗、世界之窗、鲁大师、迅雷、快播、暴风影音、多玩、UCWEB、人人网等,对立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如果说在PC互联网时代,BAT还是三头安静的“雄狮”,那么,这三头“雄狮”暗地里无疑也正在蠢蠢欲动。安静的较量 毋庸置疑,BAT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人口,并拥有雄厚的现金储备,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的转折点上提前布局。它们就像森林里的雄狮一样,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领地,并通过威慑力让对手无法靠近,从而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王国,繁衍后代。 在PC互联网时代,这三只“雄狮”基本完成了各自领域的划分,但同时也在小心地相互试探。 当时,百度在搜索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而腾讯就曾试图利用搜搜入侵百度搜索的领地,为此,在互联网用户数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腾讯投资了数十亿元,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人说,因为百度具有强大的先人为主优势、技术优势及用户优势,百度的基因里就有搜索。而腾讯的基因主要在于社交,因此,腾讯的这种跨界抢地盘做法是难以成功的。 腾讯也做了拍拍这种类似于淘宝的电商平台,希望从阿里巴巴手中抢夺份额,为此还收购了易迅网这样一个类似于天猫、京东的B2C(企业到用户)电商平台,但是“烧钱”几年后,都以失败告终。 而百度也曾试图推出电商平台,切人阿里巴巴的领地,不过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百度还曾推出名为“百度Hi”的即时聊天工具,同样失败。阿里巴巴则推出阿里旺旺来切人即时通信市场,但这一工具最终仍然停留在店主与用户之间交流的电商沟通平台,无法切入腾讯所掌控的社交领地。 我们可以看到,三头“雄狮”在Pc互联网时代想切入对方的领地都十分困难。它们的做法往往是通过自己研发产品,借助自有的用户优势、人口优势,侵入对方的市场。 对于BAT在PC时代进入对方市场的失败尝试,很多人将原因总结为“没有基因”。他们认为每一家企业,本来是做什么的,就必须是做什么的,在基因上不具备做其他业务的能力。这种“基因论”至今还有许多人在反复提及,但却并不意味着这种观点就正确。P3-5 序言 互联网这个黑洞 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App呼叫出租车,几分钟后下楼,司机已经等在路边了;坐上出租车,突然想买一件衣服,掏出手机在电商网站上挑选后,第二天衣服就能送到家;到陌生城市出差,住进酒店后肚子饿了,只要拿出手机在订餐网站上找到一家符合自己口味的餐厅,下单后没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会送到面前…… 吃、穿、行这几个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产业都在被互联网深度改变。专业的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被业余的私家车队伍替代;遍布全国的商场被电商网站替代;饭店即使不再大规模地开店,也可以将食品卖到店铺周边三千米外的食客手中。 除了吃、穿、行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行业都正在被互联网吸引、改变。互联网就如同“黑洞”一般“吞噬”了几乎所有产业,由此诞生出崭新的互联网经济,同时也让许多传统产业从业者倍感煎熬。曾经,许多人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如同蒸汽机、发电机一样,驱动着火车、轮船、汽车、电力设备的诞生与发展,提高了人们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效率,而如今却猛然发现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反而成为了新经济的主宰者。任何不与互联网发生深度关联的企业都变得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大批传统企业被从互联网上“长”出来的企业颠覆了。假如政府的力量不对网络约车进行规范与限制,那么出租车公司或许将面临大规模死亡,甚至出租车司机这个“工种”都将很快消失;在互联网公司基础上诞生的手机企业,仅用3年时间就可以超越传统手机制造商,完成许多其他制造行业10年也难以完成的成绩,并将这种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智能硬件领域…… 互联网变得既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又让人感到恐惧,这与宇宙中的“黑洞”似乎有着相同的特征。我翻阅了关于“黑洞”的解释: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为“黑洞”。科学家猜测,穿过黑洞可能会到达另一个空间,甚至是另一个时空。 互联网这个“黑洞”也同样密度极大,其质量就是互联网所能覆盖与连接的用户数,而体积则是互联网企业。“轻公司”与“轻模式”的特性让很多互联网企业可以拥有极快的市场反应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所有靠近它们的商业模式都吸进来与“黑洞”本身融为一体。 穿越“黑洞”可能达到另一个空间,甚至是另一个时空;而互联网这个“黑洞”则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获取信息和服务,从而真实地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时空”。 面对“黑洞”,除了“黑洞”本身外,其他任何人都难免会感觉到恐惧。因为一旦进入“黑洞”,就将无法继续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从“黑洞”的安排。所以,大量的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这个“黑洞”变得无所适从,它们迷失了方向。更让它们担忧的是,中国互联网的“黑洞”不仅仅只有一个,似乎各行各业都正在诞生这样的“黑洞”,即便想要逃离也难以找到方法。 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有句名言:“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互联网“黑洞”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可怕的,因为传统企业业者不清楚“黑洞”的运行原理,所以他们会因无知而感到恐惧。 那么,我们能否帮助传统企业探究互联网“黑洞”的运行原理,帮助他们解除迷惑并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我们能否帮助互联网“黑洞”找到自身的边界,让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量?科学家认为,“黑洞”也是会死亡的,并在死亡之后变成“白洞”,然后喷射之前捕获的所有物质。互联网“黑洞”或许也将拥有同样的特性。 我想,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这种研究和讨论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互联网新经济的未来,关系到所有人的生产、生活。……推崇的生态论、连接论是不同的。 马化腾提出“互联网不能替代许多行业”,这种观点在他的多次讲话中也都提到过。但是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互联网直接进入传统产业并替代的案例,比如出租车营运、手机制造、电视制造、家政、二手车市场等,甚至还有企业要制造汽车。 “替代”正在发生。互联网企业一旦不满足只作为工具存在,直接进入传统行业,由于互联网黑洞“连接”的本质,因此它们在拓展许多传统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垄断。而这种垄断区别于仅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网络空间垄断,涉及许多商品、服务的价格,涉及千千万万其他企业的经营。 而我们发现,当前互联网正在替代的行业,多发生在渠道、流通、服务业等缺少技术含量的领域,这是最容易被互联网去中介属性所替代的领域,它们利用连接的技术优势,烧钱进行补贴大战,轻松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垄断经营,这意味着从其他传统企业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由于《反垄断法》一直对互联网公司进行保护,因此相关法律决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它们入侵传统产业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具有品牌、技术壁垒的行业暂时还难以被互联网公司替代,而所有没有强势品牌、技术壁垒的行业似乎都将遭遇麻烦。互联网公司将传统企业的市场抢到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并没有创造新的市场,只是完成了市场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 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因新技术的诞生而导致新产品的诞生,从而出现新的市场,让世界经济迈上一个又一个大的台阶:蒸汽机的发明诞生了火车、轮船,推动了冶金、采矿、物流、航运,提升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电气化时代诞生了各种电器、内燃机、新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并被运用到工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诞生出无数个崭新的市场;原子能技术、PC和互联网的诞生让世界科技发展大步向前,也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繁荣。 在工业革命中,都是新技术带动新产品诞生,创造出新需求。由此看来,中国互联网目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融合似乎并不符合工业革命的条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的市场和需求,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量,只是一种在消费层面的模式改变。所以,这能否称得上是一场革命,或者仅仅是进入了后互联网时代?本书将详细进行解读。 后记 读者们读完《互联网黑洞:跨越边界的中国式企业扩张》以下简称《互联网黑洞》这本书后,估计第一个问题会问:你为何要写这本书? 其实,在2009年我曾写过一本《融合之道》,但是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加之出版社要求对一些观点进行修正,所以未将该书进行纸质出版。最后以免费的形式放在了我的微博空间、百度文库中供读者们下载阅读。 在《融合之道》这本书中,我谈到了互联网作为传统产业融合的催化剂,会让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同时,也预测未来的10年属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而融合的机会则更多属于传统企业。 我国第一张3G牌照是在2008年4月发放的TD—LTE牌照,这代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起航,也代表着融合趋势崭露头角,所以才有了我在《融合之道》中对通信、IT、互联网、家电等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思考。 但是当时的产业融合只是非常浅层次的融合,例如,电视企业推出智能电视、手机从功能机变为智能机。而如今互联网已经像血液一般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之中,不仅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转型,也让苏宁、海尔、华为开始转型。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有些企业感到恐慌,有些企业感到兴奋,所以我思考有必要再写一本《融合之道2.O》。 但是为了更加形象地比喻目前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趋势,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黑洞”,于是就将本书的名字定为《互联网黑洞》。 读者们可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全书并未对所剖析的十多家企业负责人进行采访,如何保证分析的客观性? 的确,在《互联网黑洞》这本书中,许多案例、故事似乎每位读者都曾在网络、新闻中看到过。其实,本书的信息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新闻。我通过对一家企业大量新闻报道的搜集、阅读、整理、思考、评论,按照我的思维脉络将这些新闻事件、故事情节呈现给各位读者。 同时,也将这12家企业面对“互联网黑洞”时的做法提炼出来,让读者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转型的方法。我既不希望写成一部冗长的企业发展史,也不希望写成一本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偏执评论文。因为书中的12家企业都是互联网转折点上的明星企业,它们无论对与错,都不影响它们敢于挑战的骑士精神,都应该受到赞扬。 毕竟互联网融合之路是一条任何企业都未曾走过的路,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去学习、去规避,所以这片一定蕴藏着宝藏的“荒蛮之地”必须让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带领“挖宝者”一路前行。 读者们的第三个问题可能是:“互联网黑洞”对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力量是无法回避的。在前言中,我就谈了互联网黑洞的几个特征,其实这几个特征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总之它们都是新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远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正如海尔张瑞敏、苏宁张近东所说的那样,最终企业的优势都会被趋势打败。目前,我国政府在全社会推行“互联网+”,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崭新趋势的力量。 虽然政府倡导“互联网+”更多是希望在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用互联网的手段在供给侧实现升级,从而解决当前中国工业的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问题。但是政府也强调互联网对传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并要求:“政府的监管模式必须与‘互联网+’相适应,既要做好服务,也要有效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当前互联网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影响仍然处在模糊阶段,也就是说前方的路口有很多,需要试探哪一条才是正确的路,这让传统企业感到十分迷惑。我认为,传统企业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镇静应对,化繁为简,因为大道至简的道理永远都行得通。 互联网本身是虚拟的,而传统产业是实在的,虚实结合是趋势,而在结合的过程中其目的仍然是为了让实体商品、服务变得更好,这也是所有商业的本质。因此,所有企业只要方向是回归商业的本质,就不会走错路。而商业的本质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极致的商品、极致的服务,无他。 然而,回归商业本质并非是创造,创造者是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家”的商人。正如我在本书前言提出的疑问: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还是只属于“后互联网时代”? 企业纷纷拥抱互联网,让电话订餐改为网上订餐、让路边招手打车改为网上打车、让银行卡付款变为手机支付、让逛商场购物变为手机购物……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创造什么,只是企业强塞给用户的生活方式。 这与蒸汽机车替代马车,与飞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与任何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都毫无关系,甚至与苹果乔布斯创造了iPhone之间都相差数万里。我在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在否认企业拥抱互联网,而是在平静地阐述一个事实。 一直以来,伟大的创造都是不带有任何机会主义、利他主义、慈善主义色彩的工作,那是创造者的生命中固有的东西,就像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甚至是陈景润用10年的时间做了一道1+2的数学题。 他们创造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他们自己的存在,他们没有想到任何会使用这些放射性元素、蒸汽机、数学公式的人的需求,那是他们最自私的需求,而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完全利他的——都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我们不用同样的标准去将商人和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思想家做对比,我想是正确的。但是我无法理解的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拥有足够的财富,却不能将自己的精神升华到艺术家的高度,而是要继续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继续追求财富本身。 他们共同的论调是:人们的生活因他们得到了便利。这种看似伟大的利他主义,其实背后仍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控制权。在一场场的并购战、“烧钱”战中,我没有看到一点点的创造力,而贪婪的公众正在被“天上掉馅饼”的补贴砸得幸福地眼冒金星,他们认为“有奶便是娘”。 有统计指出,2015年中国有95%的投资都投向了消费互联网。而在未来的科技、工业、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则少得可怜。我想现行的这种“利他主义”正在让我们失去另一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机会。 而这才是最大的“互联网黑洞”,它看似有着吞噬一切的力量,却忽视了“黑洞”的另一面,那就是“黑洞”也会吞噬自己。 当这些企业利用互联网“黑洞”力量战胜对手,实现互联网的绝对垄断之后,它们仍然在进行着中国人吃喝拉撒,侃天论地的“小事”,赚着足以建立宏伟丰碑的巨大财富,而面对未来的疾病、环境和水污染,甚至是地球的毁灭都无能为力。 最终,人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利他主义”者只不过是剥削人们的武器,他们聚拢大量的资本,因此创造者缺乏资金投入和帮助。而没有创造者的国家,是不可能创造并引领时代的。 这就是本书想要讲的“互联网黑洞”,也是所有人,包括“互联网黑洞”的胜利者最后不愿看到的。 书评(媒体评论) 马化腾 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互联网 ”是一种“寓大于小”的生态战略。在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中,企业不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小单位,个人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小细胞。这使得传统企业的形态、边界正在发生变化,开放、灵活、“寓大于小”成为商业变革的趋势。 李彦宏 百度公司创始人 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就代表了中国的未来。中国经济可能有两种结局:第一种是以后所有的企业只剩下传统主流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类型的公司。第二种是传统产业真正拥抱互联网,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right button(正确按钮)。 贾跃亭 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 普通的创新、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已经远远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创新、传统互联网时代下的模式创新也远远无法驱动全球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我们必须释放跨界创新的潜力,才有可能产生核变效应,才能产生全新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