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里著的《静动等观》始终遵循佛家观察事物的辩证观点以及以佛家哲学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基础,企图把中国画创作扩展、引伸到一个新的领域,使高雅、超逸的传统绘画把人带出逃避人生的象牙之路。强调绘画密切联系现实社会,使其充满中国文化思想性和具有普遍地现实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静动等观/美术家艺文随笔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军里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军里著的《静动等观》始终遵循佛家观察事物的辩证观点以及以佛家哲学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基础,企图把中国画创作扩展、引伸到一个新的领域,使高雅、超逸的传统绘画把人带出逃避人生的象牙之路。强调绘画密切联系现实社会,使其充满中国文化思想性和具有普遍地现实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静动等观》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郑军里的艺文随笔散文集,作者把多年的教学与创作经验,以及对艺术的品评在书中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本书分为创作、艺术见解篇,教学实践篇,艺术家评论,艺术杂谈,艺术家作品序言五部分,收录的文章体现的是作者的绘画和教学经验,其中许多对艺术创作较为精辟的总结对正在学习绘画艺术的人将有不少启迪。 目录 创作、艺术见解篇 创造仰仗现代意识 我与我创作的120幅历史人物画——写给《美术》杂志副主编夏硕琦的信 白描画马技法 自我表现需自我认识——创作历史人物画引起的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用传统意象理论指导中国画创作 关于中国画技法 谈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 教学实践篇 中国绘画欣赏 选择与定位——给2008级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 古代人物写意画法 关于下乡采风——与研究生谈艺 中国画造型与艺术(中国画系列讲座) 艺术家评论 黄独峰追忆 承古铸今,大道惟朴——顾伟玺中国画刍议 以水墨抒写独立个性的心灵——於梅和她的人物画 江山自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三五年——读康强少数民族人物画有感 艺术杂谈 漓江画派人物画的形成、发展与未来——以中国画为例 绘画艺术杂谈 树立群体意识 打造漓江画派 水墨写意与现代造型观念——郑军里与学生谈话摘录 现代工笔人物初探 重振中国人物画之雄风 坚持能让梦想腾飞 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水墨画 依托广西独特的绘画资源 倾力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习心得 为中国造型——建构新世纪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中央美术学院 速写是画家观察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例 艺术家作品序言 《白描画谱·马》序 好山十里都如画 《索雨红作品集》序 《陶义美作品集》序 悠闲恬静,幽情高古 《韦文翔作品集》序 人性的赞歌 《戴建民画集》序 江山自有才人出——“桂林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方向2004、2005级课堂绘画作品展”前言 “周志龙画展”前言 “和而不同——郑军里、魏恕师生展”前言 《桂西少数民族风情人物画研究》序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创造仰仗现代意识 当今的中国画坛,犹如沸腾了的大海,各种画派、艺术群体不断涌现,西方现代艺术迅猛地融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画传统。各种危言耸听的理论和观点也随之而来,“激动者、诅咒者、困惑者、呐喊者,各种药方、各种实践、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画似乎面临灭顶之灾,危机感威胁着每个中国画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选择之后,人们渐渐地感觉到中国画的“危机”并不来自画种的本身,而是来自近年来中国画创作中的粗制滥造,风格上的大同小异,技法上的保守,造型上的单一。 中国绘画长期受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强调作品内涵,而忽视了另一面:绘画形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多层次、多元化、多风格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那些冷清、孤傲、轻描淡写的文人画作品,逐步转向一些节奏快、形式感强烈、简单明了、单纯的作品。这一点,在书法界也颇为明显:现代派书法、少字派书法、日本前卫派书法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传统书法的规范,讲究情感,构图饱满,简单中求丰富,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汉字的约束,大胆发挥内心的主观感受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中国画创新与书法创新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框框套套,使国画创作进入无人之地的自由境界中去,然而,这种摆脱必须是以全面地、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具备雄厚的传统基础和相当高度的审美意识才能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有它独特的风格与时代感。艺术家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精华,来补充、丰富长期缺氧的中国艺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工具来分析改造中国,使之弃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新的审美观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用全球文化推动中国艺术向前迈进! 当今社会的另一特点是:科学文化技术的尖端化。任何一门学科都在高层次、高速度地向前发展。要想中国画有所突破,必须确定一个相对熟悉、相对集中的研究对象,用最大的精力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思考、借鉴、吸收、索取。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的各门学科发展已相当成熟,成熟的东西再想突破,的确不是件易事,必须用过倍的力量进行碰撞、冲刺。中国画要发展,必须依靠一群扎扎实实搞学问的人,用最大的精力和胆魄去研究创造,这些研究并不是停留在理论与书本上,而是如何脚踏实地地在国画技法上进行探讨的具体化,如何在新的观念上加强意境的深化,因为观念的更新最终要体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中,而体现这种绘画作品形式的仍是意境。 中国画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与造型规律。今天,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冲击与撞碰,她仍然独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不但没有削弱退让,反而显出更加成熟、完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都不会被淘汰、灭绝,被淘汰的只是旧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的将是这个时代崭新的观念。 P3-4 序言 我自己的文集《画旅文存》已出至第二辑,第三本又在编辑了。画画虽是我的主业和最爱,但对写文章我向来有兴趣,从不视为累赘,更不畏惧。我现在开会多、事务多,还带学生下乡写生,但文章却是没落下的,而且我现在是乐于见缝插针、化零为整地过这种写文章的生活。最近写《浮事琐记》,断断续续也写了万把字,笔下思绪把我拉回过去,怀人伤逝,借文字倒插笔,整理一下自己的过去。 我常听不少搞艺术的老师讲,写文章是件困难的事,更有甚者还抱怨:忙啊,没有整块的时间写文章。,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皆俗人,工作、年龄又正当年,哪有不忙之理。要想有整块时间.有两种人时间最多,一是坐监狱的人,那种人在里面时间整块,却度日如年;另一种就是躺棺材里的人。此比似有不雅,甚至有点绝对化.但却是想讲明一个道理:水不急,鱼不跳,人都是在忙中搞出名堂的。优秀的工作作风是不浪费生命,抓紧时间,合理安排,见缝插针,少抱怨,多实干。说是作风,也是一种好习惯。我从不狂说自己才气横溢、成绩了得,但我敢说自己对得起时间、生命,无一日闲过! 文章乃天下公器,倒是艺术创作,甚至画画是稀有能事,少数人可为之。所以很多大画家能写一手好文章,也出文集,作家和学者却多数无缘绘画,或干不了艺术创作这档子事。咱们画画的有画册出版算不得稀奇,再能发文章、出文集,其人其艺的传播和高度就不一样了。不过话又讲回来,画家主事绘画,画家想像学者那样写学术文章.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起码没有普遍性,毕竟术有专攻。所以这回刘新要编一个系列的美术家随笔文丛,我很高兴,力推此事。只是可以出文集者不多,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好在随笔这类文章是画家所长.平时的艺术思考.创作、教学体会,活动追记,甚至受人邀约写个短评、短序,都包含在这些轻松的散章里。 我们的教授需要有文集,学院和学生也需要这些教授的文集。在学院做教员就不完全是画家,文章和理论修养是他们的分内事。艺术学科的传道授业虽有很多特殊性,但经验告诉我,有很多时候传道授业的过程是需要文字这种媒介的,我写《岱顶一日》、《不谈体会》、《教学体会》、《山路弯弯》、《再谈画派》等,都让我对平时的思考、情怀有个整理的机缘。这对学院学术环境的营造、滋养无疑是一股很正面的推动力量,所以我很期待这套书的出版。 文章如画画,要有一个常态性,久不动笔,手头生疏,只有平时勤于思考、见多识广,下笔才有源头活水。总之,我特别看重在画界,尤其是在艺术院校里的一批沉耽于斯者,好上文章这一口。一个人画好、文章好,终究比别人多长一技,何乐而不为呢? 黄格胜 2014年6月10日 后记 “静动等观”是佛家学说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佛学家说认为:事物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现代画家,在观察事物、表现事物时,应借助此学说,等量齐观。 论文集以“静动等观”为题,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它仿佛暗含着这种哲学观点的内涵:当艺术家遇到繁琐复杂的事物时,不要急于下笔去表现他们,可以慢慢地静下心来,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与研究,直至产生创作欲望,最后付诸行动,一挥而就。这也是古人常说的“三思而后行”和“胸有成竹”。 中国画创作有别于其他画种的创作,它对生活的描绘有着观察了解事物内在结构到艺术创作情感升华的过程。除了直面生活、表现生活外,中国画创作仍有它独特的艺术造型手段:似像非像的物体特征和使人们在这种意象造型上能够产生独特意境的遐想。实际上这也是在中国文化审美下的一个完整的思想集成表现,是判断中国画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所在。 本论文集始终遵循佛家观察事物的辩证观点以及以佛家哲学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基础,企图把中国画创作扩展、引伸到一个新的领域,使高雅、超逸的传统绘画把人带出逃避人生的象牙之路。强调绘画密切联系现实社会,使其充满中国文化思想性和具有普遍地现实教育意义。 2015年5月25号写于倚林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