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上下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精)》作者,保罗·约翰逊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万言讲述或曰剖析的实质上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裂变——欧洲在1914—918年自杀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迷醉和理性微声、美国从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个性迥异的领导人的表现、1930—1940年代旧欧洲东西两部分的分道扬镳和惊人类比、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前的“地狱神权国家”面貌、中国自晚清开始的一系列无力挣扎……20世纪每个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来自他对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势力力量对比和全球形势演变的深刻洞察。
《摩登时代(上下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精)》是保罗·约翰逊最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全书厚达1200页,全书分为20章,从科学革命的划时代事件“相对论”提出讲起,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批判意味、怀疑意味。迄今为止可以说最为我们熟知的20世纪历史,在他的笔下时常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面貌,比如对于相对论及其提出者、贡献者、追捧者的新认识,以及他对于诸多被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等等。
现代世界始于1919年5月29日。那天,从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到的日食照片证实了一种新的宇宙论是对的。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有一点变得显而易见:建立在欧氏几何的直线和伽利略的绝对时间概念基础上的牛顿宇宙论必须做重大修改。牛顿宇宙论已经巍然屹立了200多年。它是一个宏大的架构,正是在这一架构之内,发生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作为19世纪典型特征的人类知识、自由和繁荣的巨大扩张。可是,日益强大的望远镜揭示了一些异常现象。特别是,每隔一个世纪,水星的运行就会偏离根据牛顿物理学定律所预计的位置43角秒。这是为什么?
1905年,当时在伯尔尼市瑞士专利局工作的26岁德国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文中提出的理论后来被称作“狭义相对论”。根据爱因斯坦的观察,在某些环境下,长度似乎缩短了,时钟似乎变慢了,这有点类似于绘画中的透视效果。事实上,就其对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发现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度量条件,丝毫不亚于公元前500—480年希腊人最早把透视法用于绘画。
爱因斯坦的独创性堪称天才卓绝,其论证的路子奇特而优雅,被同行们比作一种艺术,这些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日益强烈的兴趣。1907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一切物质皆有能量,并总结为一个公式:E=mc2,这个公式后来被视为核武竞赛的起跑点。就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没能阻止科学家们密切追踪爱因斯坦对包罗万象的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探索,这一理论将涵盖引力场,并对牛顿物理学提出全面的修订。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这一理论的消息传到了伦敦。次年春天,正当英国人准备对索姆河发起那场灾难性的大规模进攻的时候,爱因斯坦的那篇重要论文通过荷兰被偷带到了剑桥,天文学教授、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亚瑟·埃丁顿收到了这篇论文。
1918年,埃丁顿在一篇提交给物理学会的论文中发表了爱因斯坦的成果,论文的题目叫作《万有引力与相对论原理》。但是,爱因斯坦方法论的本质在于:他坚持认为,他的公式必须得到实验性观察数据的验证,为此,他亲自设计了3项专门的检验条件。其中,关键的一项检验是:一束刚好掠过太阳表面的光线必定弯曲1.745角秒——两倍于古典牛顿理论所给出的引力弯曲。这个检验涉及拍摄日食,而下一次日食的时间要到1919年5月29日。在战争结束之前,皇家天文学家弗兰克.戴森爵士设法从早已山穷水尽的政府那里得到了一项承诺:政府答应拨出1000英镑,作为普林西比岛和索布拉尔观测探险的经费。
1919年3月初,探险队启程前的那个晚上,天文学家们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戴森爵士的书房里畅谈至深夜,这个天文台是雷恩爵士在1675~1676年设计的,当年,牛顿正在鼓捣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埃丁顿的助手E.T.科廷汉将陪他同行,他问了一个十分要命的问题:如果这次日食拍摄的测量结果证明牛顿和爱因斯坦都错了,偏离量是爱因斯坦计算值的两倍,那将会发生什么?
P1-P2
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这部《摩登时代——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Modem Times:The World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初版于1983年,后于1990年代初推出修订版。这是一部在西方世界流传甚广的历史著述,曾获得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正如中外读书界业已指出的,这部世界史名著内容异常丰富、语言犀利、结构精妙,特别是其对于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反思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介绍给中文读者。
2000年中国大陆曾以《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为题出版中文译本(共19章)。我们这次请秦传安先生重译全书,恢复原著20章,对原著个别引文或数据失误做出注释,对几处不确论述也予以提示。对于这部著作俯拾皆是的个人化论述,其实读书界完全懂得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期盼读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