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绍宋从小受到的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所以有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后来又留学日本,宦游北京,接受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文化营养,使他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又具备许多时代的新思想。通过阅读余子安著诸葛慧艳、王建华主编的《余绍宋(亭亭寒柯)/衢州文库》,人们会看到一个客观全面的余绍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余绍宋(亭亭寒柯)/衢州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余子安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绍宋从小受到的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所以有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后来又留学日本,宦游北京,接受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文化营养,使他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又具备许多时代的新思想。通过阅读余子安著诸葛慧艳、王建华主编的《余绍宋(亭亭寒柯)/衢州文库》,人们会看到一个客观全面的余绍宋。 内容推荐 余绍宋(1883—1949),浙江龙游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曾在北洋政府中任司法部次长,1912—1928年前,兼任北大、清华、北师大教授,北京法政大学、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及校长。余绍宋是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书画家。他在方志学、书画理论、目录学、法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其在方志学和书画理论方面的贡献尤令世人瞩目。1925年完成42卷的《龙游县志》的纂修,1943年长浙江省通志馆,历时六年完成《重修浙江省通志稿》。其在方志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为现代方志学家所公认,被认为是继章学诚之后将中国方志学更推进一步的重要人物。余子安著诸葛慧艳、王建华主编的《余绍宋(亭亭寒柯)/衢州文库》以六章二十三万字的篇幅,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细述了传主的求学、从政、教学、著述、交游等,语言流畅,资料丰富,可读性强。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求学研理——青少年时代 书香世家 少年壮志 东渡扶桑 第二章 宦游北京——尘网十六年 归国初期 宦游京师 初任司法次长 再任司法次长 受聘故宫博物院维持会 京师诸好友 侨居天津 纂修《龙游县志》 《画法要录》初编 《中国画学源流之概观》 书法名播京华 在京主要绘画作品 第三章 闲云野鹤——住近西湖十年整 书画自给 东皋雅集 社友逸话 传世名著《书画书录解题》出版 《画法要录》二编 《衢县志》与《龙游高阶余氏家谱》 主编《金石书画》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京津重游 乙亥广东之游 杭州十年书画代表作 第四章 山居岁月——抗战八年 山中岁月长 情系家国 重修浙江通志 《寒柯堂诗》 抗战八年书画代表作 第五章 夕阳崦嵫——生命的最后四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 书画理论与书画鉴赏 晚年书画代表作 书画润格及鬻艺生涯 家庭生活 身后情况 龙游余君墓志铭 余绍宋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杭州有一位叫徐行恭(1893—1987)的老人,字曙岑。他父亲是清代邮传部的一个大臣,民国期间他因擅会计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里当了多年第一司司长。1927年以后来到杭州,曾任兴业银行总经理等职务,解放后不久即退休。徐行恭善诗文,著有《竹简吟榭诗》、《延贮阁词》等,晚年经姜亮夫、唐云等先生推荐加入浙江省文史馆,为特聘馆员。他曾对我说过:“北洋政府里大凡不依附军阀的学者们,都尊梁任公(启超)为首,当时称为‘研究系’。”“研究系”曾创《晨报副刊》,供学者们发表一己之见和学术文章。徐行恭在北洋政府里供职长达16年之久,这一说法,我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初任司法次长 民国10年(1921)3月7日,北洋政府任命余绍宋为司法次长。此前因原次长张云博于民国9年10月至10年2月间多次告假,由余代理次长职务;至张辞职,余绍宋正式接任该职,直至民国10年12月29日余绍宋辞去次长职,为期一年许。 这时候任中华民国总统的是前清遗老徐世昌,任政府总理的是靳云鹏,任司法总长的是董康。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东海、驶斋,别号水竹邮人。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清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末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北三省第一任总督、邮传部尚书兼津浦铁路督办、皇族内阁协理大臣等。入民国,1914年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被袁封为?嵩山四友”之一。1918年冯国璋与段祺瑞争夺总统宝座,徐世昌从中渔利,9月登上总统宝座。次年五四运动爆发,恐事态扩大,下令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被直系军阀曹琨、吴佩孚赶下台。后迁居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日寇入侵,华北沦陷,拒绝出任日寇伪职。1939年6月病死于天津。著有《退耕堂政书》、《大清琨辅先哲传》、《书髓楼藏书目》、《欧战后之中国》、《东北三省政略》等。 徐世昌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就是在他担任民国总统的前一年,即1917年“张勋闹复辟”闹剧的第二天,这个后来的总统曾向清室上效忠电。当年7月13日北京《晨钟报》载:复辟第二日,徐世昌致清室电,文日:“灯草胡同世中堂鉴:尊电浏悉,天祚圣清,复正大位,群情欢洽,况在老臣。昌素以维持国家尊崇皇室为主旨,幸际昌明,亟思展觐。但以衰老余生,时当炎夏,辄扰病魔,稍缓时日,再图趋教。并非托故,当蒙鉴原。……”足见徐世昌老谋深算,政治上持骑墙态度。 靳云鹏(1877—1951),字翼卿,一字翼青。山东济宁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在云南任清军十九镇总参议。辛亥革命时化装逃往越南海防,北返后随清军第一军南下武汉,任参赞官(总统官为段祺瑞)。1912年任北洋军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8年任参战督办公署参谋长,代表段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军事协定。次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国务总理。1921年12月辞职,寓居天津,任居士林林长。1940年与龚心湛等人发起修建大悲院。1942年应聘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下属咨议会会员。1951年病死于天津。 董康(1867—1942),字授经,亦字绶经、绶金,室名诵芬室。江苏武进(今常州I)人。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法律馆提调,刑部主事。1911年赴日本,研习法律。归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币制局总裁。1922年辞职。曾赴欧美考察实业,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室抄录有关唐代法律史料。1926年任上海各法团运动收回公廨代表。年底为避孙传芳缉捕,走避日本,乘此访求古籍。次年返国后,任上海法科大学、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研究隋唐律令。七七事变后,历任华北伪议政委员会常委、司法委员会委员长等职,重庆国民政府曾明令通缉。 P24-25 序言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浙闽赣皖四省交界之处,是一座生态环境一流、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和文化是衢州的两张“金名片”,让250多万衢州人为之自豪,给众多外来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标识,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衢州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来到孔氏南宗家庙,浩荡儒风迎面而来,向我们讲述着孔子第48代裔孙南迁至衢衍圣弘道的历史。衢州是中国围棋文化发源地,烂柯山上的天生石梁状若虹桥,向人们诉说着王质遇仙“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传说。衢州也是伟人毛泽东的祖居地,翻开清漾村那泛黄的族谱,一部源远流长的毛氏家族史渐渐清晰……这些在长期传承积淀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因子,承载着衢州的历史,体现了衢州的品格,成为衢州人心中独有的那份乡愁。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城市转型的基础。失去了这个根基,历史文化名城就会明珠蒙尘、魅力不再,城市转型也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把这些重要文脉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赋予新的内涵,增添新的光彩。 尊重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此,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水亭门、北门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复建了天王塔、文昌阁,创建了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儒学文化、古城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还注重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了一批农村文化礼堂,挖掘整理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了老百姓记忆中的乡愁。尤为可喜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涤荡和影响下,衢州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最美衢州、仁爱之城”已成品牌、渐渐打响。 《衢州文库》对衢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收集和汇编,旨在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衢州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衢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翻开《衢州文库》,你可以查看到载有衢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沿革的珍贵史料文献,追溯衢州文化的本源。你可以了解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感悟衢州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和谐。你可以与圣哲先贤、仁人志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领略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它既为人们了解和传承衢州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又能激发起衢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 传承历史文化,为的是以史鉴今、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继承和创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更好地了解衢州的昨天,把握衢州的今天,创造衢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后记 先祖父余绍宋先生一生勤奋好学,爱好广泛,凡所涉猎之学科,无不锲而不舍,认真研究。天道酬勤,他一生不懈努力,终于在方志学、书画理论、书画艺术、法学、目录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在方志学和书画理论方面的成就更被学术界推崇。遗憾的是他死不逢时,身后蒙冤三十余年,以致史料大量散失或被毁。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大量尚存于民间的书画作品、家谱、友朋信札等史料都付之一炬。如今余绍宋已去世半个多世纪,与其同辈的知情朋友已无一人在世,即使弟子、子侄辈尚在人间者也寥若晨星,硕果仅存者若刘衍文、唐家仁等也都年登耄耋。 余绍宋生前未曾写过自传,也未闻有过自订年谱之举。至今五十多年中,仅有他去世时由老友林志钧所撰《龙游余君墓志铭》一篇,此后有阮毅成所撰《记余绍宋先生》一文(约3万字),另有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曾载余绍宋小传一篇(约千余字)。数十年来未有人为余绍宋写过传记,所以要写一本《余绍宋传》,其困难可想而知。对我来说虽然义不容辞,但因水平有限,完成此书困难更多。多年来,我留心旧报纸、旧杂志,零星资料也搜集了不少,但要写一部完整的传记确非易事。余绍宋一生非常勤奋,仅日记一项就足以说明。他17岁开始写日记,直到卧病去世前,五十几年从未中断,可惜大半被毁,今仅存1917年元月至1942年3月共24年零3个月的日记,其间一天也不缺。但日记所记以学问、书画、交友等为主,很少记时事和生活中之事。此外可供参考者就是他的遗著和书画遗作等。 早在20年前,先君、先伯父尚在人世,经他们回忆,我曾为余绍宋编订年谱一篇,几经增补,已近4万余字,对他的一生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记录。因年谱前半部分与正文多有重复,尽量删简,以大事年表形式,附在正文之后。 我虽已退休多年,但常因公出差,两年中断断续续写来,如今总算可以脱稿。但自己展阅,总觉得有多处不尽如人意。水平所限,亦无可如何!权当抛砖引玉,保留史料而已。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多方朋友的帮助。如关于《龙游县志》、《衢县志》和重修《浙江通志》三个小节由衢州日报社的鄢卫建先生执笔。鄢先生曾参与新修《龙游县志》和《衢州市志》编纂工作,对方志学十分熟悉,目前正在搜集余绍宋论方志学方面的论文、为方志所作序跋、读书心得等文章,将编辑成《余绍宋方志论丛》一书。 余绍宋在各时期所作书画代表作部分,则有小女余吴代为搜集资料,并且有一部分由余吴执笔。余吴在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工作,对近现代书画比较熟悉。 此外,本书的打印、校对等工作得到王杭林、郑丽军女士和吴志坚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我由衷的感谢! 另有一点,即余绍宋日记中1917年元月至1921年11月13日部分称《余庐日记》,该日记分甲集二卷、乙集四卷、丙集五卷;从1921年11月14日起改名为《春晖堂日记》,《春晖堂日记》不分集,只分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统称为《余绍宋日记》,分为10册精装,标以页码。由于以上原因,本书引文和注文中对余绍宋日记的称谓多有不统一之处。如要修改统一,不但麻烦,而且很可能出错,所以在此加以说明,望读者见谅。 200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