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叙兖著的《硬汉耿鼎发》是一部实录我国法制史上罕见冤案的家族传记。
1935年,主人公耿鼎发出生于江苏泰兴的一户工商业主家庭。经历山河动荡,一家人相依为命过活。母亲耿刘氏善意出借给汪氏三间房屋,但汪家据为己有、不认此事。在“文革”特殊年代里,此事被借题发挥,定性为所谓“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阶级复辟案”而惊动中央高层。耿鼎发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全优生、共产党员,被地方黑恶势力诬陷为“地主阶级复辟案主犯”“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分子”,因此蒙受了16年九死一生的铁窗之灾,耿氏一家也都受到牵连,尝尽艰辛。案件历经三十年,最终在胡耀邦同志主持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大背景下,耿氏家族获得新生。
滕叙兖著的《硬汉耿鼎发》一部孤儿寡母的百姓家族史承载着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年大历史。
一桩中外法制史上罕见的通天冤案历经三十年,在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的历史大潮里彻底平反。
用血和泪凝成的传奇案例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值得全社会反思。
哈军工的优秀毕业生和模范教员耿鼎发蒙受十六年冤狱,在死刑面前绝不屈服,平反后在科教战线连创佳绩,他是时代的英雄,真正的硬汉。
第一章遍地烽火寡母孤儿度时艰
1.半岁失怙
长江北岸的江苏泰兴,自古属扬州管辖,土地肥美,风景秀丽,民风淳厚。清末民初是工商业发达、南北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泰兴南部的曲霞镇是大江边的一个古老的农村小镇,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有三里长,街两侧都是店面房屋,店铺作坊鳞次栉比。曲霞镇一条通向京杭大运河的南港河,水量充沛,水质清纯,是镇上人家赖以生存的饮水之源。民国初年这里暂无战乱,得水运舟楫之便,每天有大量装载着酒、油、粮、猪的船只,从南港河驶往大运河,然后运往江南各地商埠码头。
1935年8月,耿鼎发出生在泰兴曲霞镇的一户工商业主家庭。
耿鼎发祖父那一辈本是殷实之家,祖父为人正直仗义,后来因吃了一场冤枉官司才败了家。到父亲耿伯仁手上,家境贫寒,三餐难继。作为长子,耿伯仁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个乡间穷手艺人,他发誓要重振家业,走出困境,他带领弟妹们勤俭持家,在曲霞镇的青石板路上,不知洒下他多少辛酸的汗水。起先他打短工,卖手艺,稍有余钱后又开一家小肉店。自己夜晚去周边农村买猪,连夜运回来宰杀,多少年来他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发展期,给聪明的农村手艺人带来了发展机遇。耿伯仁刻苦勤勉,尤善动脑多思,他看准当地丰富的高粱资源,遂改行醵造高粱酒出售,制酒业为他积累了资金。继而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千方百计开拓猪、油、粮、酒市场。他将聪明能干的二弟和四弟派往上海滩,跟善于经营的宁波商人学习做生意。不到十年,耿家就脱贫致富,创办了“耿永昌酒行”等生意,成为曲霞镇有名的工商业主,是中国那个短暂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的商贾典型。
祖父母去世后,耿家这个旧式大家庭全靠父亲耿伯仁勉力支撑,不幸妻子死于难产,中年丧偶,独子尚幼,父亲必须续弦,他早就看上距曲霞镇东北九华里刘家庄的漂亮姑娘刘纯英。
刘纯英的父亲是个清贫的私塾先生,读书人偏偏迂腐糊涂,竟不许女孩子读书识字。然而,不识字的刘纯英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奇女子。她自幼聪慧,刻苦勤奋,精明能干,父母相继过世后,兄妹五人相依为命,家中事无巨细都要老三刘纯英拿主意。
1924年,22岁的刘纯英先帮助大哥成亲,再张罗姐姐和妹妹的婚事,待她们都先后出嫁了,这才从容不迫地带着比自己小12岁的幼弟,嫁给耿伯仁。那个年代农村妇女出嫁后从夫姓,人们就把“耿刘氏”作为刘纯英的正式名字了。
刘纯英一到耿家,就当上两岁小男孩耿鼎荣的继母。好长一段时间里,这位俊秀文静、落落大方的新媳妇成了曲霞镇人们闲话家长里短的主题:耿家那个填房新娘子哪儿来的两个孩子啊?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一个大男孩出嫁,又做了另一个小男孩的后妈,她要承受多么大的社会压力和流言蜚语啊!然而刘纯英淡然处之。她生性果敢坚强,认准了的事儿,天塌下来也会默默顶住。她相夫教子,对鼎荣视同己出;她让带到耿家的小弟刘士莹跟随丈夫耿伯仁学做生意,后来又支持他开一间小杂货店,让他能早点独立谋生,顶起家门。渐渐的,刘纯英就成了耿家各房中威信甚高的大嫂,曲霞镇的左邻右舍也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尊敬有加。
耿刘二人感情甚笃,相濡以沫,琴瑟和谐。他们都是苦出身,虽说现在家大业大,可哪个铜板不是辛辛苦苦赚来的?耿家一直保持尊长爱幼、勤俭持家的好家风。耿伯仁秉持忠孝节义的古训,先让弟弟和子侄们在蒙馆读书,长大了再去学徒做生意。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不忘造福桑梓和帮助困难的乡亲,凡兴办学校、修桥补路之事都当仁不让。每到春荒,耿家必开仓赈济无米下锅的乡邻,是典型的乡贤,是那个时代乡村道德和秩序的守护者。人们不应该忘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种有其进步意义的“乡贤文化”。
耿鼎发出生的时候,母亲刘纯英已经生育了三男一女。第一个男孩九岁时因病夭折,之后依次是鼎发的二哥鼎富、姐姐韵霞、小哥鼎盛。
1930年代初,东洋鬼子加紧侵我中华。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淞沪抗战,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江苏省深受震撼。父亲为此忧心忡忡,常与好友议论国家的安危。早几年,父亲同意二叔的分家要求,此后,他把其余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拢在一起,重组了耿永昌(联记)酒行。父亲废寝忘食,终日操劳,新酒行刚红火起来,他的身体也彻底累垮了。1935年冬,父亲一病不起。P5-7
著名传记作家滕叙兖先生的新作《硬汉耿鼎发》付梓出版了,我受书中主人公耿鼎发教授嘱托,为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作序。
耿鼎发教授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全优毕业生、多次立功受奖的优秀教师、政治可靠的共产党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竟被地方黑恶势力诬陷为“全国最大的地主阶级复辟案主犯”“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分子”,蒙受了16年九死一生的铁窗之灾。1979年底,在全国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历史大潮中,大难不死的耿鼎发被彻底平反,他带着满身伤痕,重返国防科教战线,以赤子之心报效国家,连创佳绩,获多项科研成果大奖,享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如今年过耄耋,仍孜孜不倦地活跃在科技企业第一线。耿鼎发坎坷而传奇的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位中国硬汉的形象。
读完全书,我的心灵深受震撼,我认为这部书堪称我国法制建设的活生生的教材。耿鼎发家族冤案就其审判历时之久,庭审次数之多,刑讯逼供手段之残忍,法院判决和批答文件的前后之矛盾,受该案株连被关押的亲属和干群之众,耿家母子与亲属们生离死别之惨,以及耿家母子在酷刑下宁死不屈、殊死抗争的钢筋铁骨,要说该案是中外司法史上罕见的一大奇案,并不过分。
当读者随着作者生动细腻、跌宕起伏的笔墨,了解耿家冤案的始末,一定会惊讶不已: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民事纠纷会演变成通报全军、影响全国的惊天政治大案?这是因为十年浩劫是无法无天的时代,一个只有人治而无法治的社会,宪法形同虚设,人权贱如野草,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全民也会受到自己国家的专政之苦。耿家冤案以生动具体的感人细节,为我们反思和总结我国六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案例,所以耿家冤案载人《江苏省地方志——审判志》的司法史册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决定》中说:我国的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
《决定》告诉我们,保护人权,珍重生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不再在人与人之间划分阶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而不是依靠群众运动去解决社会矛盾,这是我党治国理念的一个飞跃。
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祖国的大地上,再也不允许发生类似耿家冤案这样的人间悲剧。
我第一次听到耿鼎发这个名字是在大二,即1964年的下半学期。9月初刚开学,哈军工就宣布全校停课一周,开展一场阶级斗争教育运动,叫作“反对不良倾向”。在运动中,上级领导传达学院阶级斗争的各种严重表现,其中举出一例:海军工程系306教研室有一个叫耿鼎发的教员,是搞地主阶级反攻倒算、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阶级异己分子。当时这个罪名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记住了这位罪大恶极的“耿鼎发”。听说他被军工开除了,我一个普通低年级学员,不可能知道他的下落。
若干年过去了,直至2000年,为撰写《哈军工传》一书,我奔波于全国各地,采访众多哈军工校友,这个时候才听说耿鼎发一案早已经平反了。由于资料缺乏,我在书里只是简略地写了一段。2004年春,哈军工子弟朋友周兴汉从北京来信,要求我为18名购买《哈军工传》的怀柔校友们签名留念,我才发现“耿鼎发”的大名在名单里。从此与耿鼎发学长建立了联系,他因为我在书里提到他家的冤案而深表谢意,我挺不好意思,我真的不了解这一冤案的来龙去脉。希望以后找个机会去采访他,可忙于写几本别的传记,一拖就拖到了2011年。是年9月,我们约好在上海见面。
耿鼎发学长拿着写着我的名字的纸条在上海南站出口接我,一见面我打量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学长:中等身材,体型清瘦,一头有特色的灰白卷发,嗓音浑厚,感情充沛,精神矍铄。一问他高寿?竞比我大8岁!可是他举手投足,毫无76岁老人的年迈之态。他抢着拖我的拉杆箱,自称“我的身体很好,没有三高的问题”。事先与老学长通过电话,我知道他当年劳改加蹲大牢长达16年,身体还能这样好?奇人也!
耿鼎发是上海胜武集团公司的科技老总,企业的工作很忙。我和他朝夕相处一周,倾心交谈,无所顾忌。老学长思维敏捷,记忆清晰,剥开一层层尘封的历史真相,凸显在我面前的是何等悲惨而荒诞的历史画面。我验看过他手腕脚踝处因为受酷刑留下的一串串伤口疤痕,心里一阵阵收紧,天底下还有这样的硬汉?他是怎样挺过鬼门关的?
当我完全透彻地了解耿家冤案全貌后,夜不能寐,头脑里冒出来许许多多个“奇”字,别的方面先不说,仅从中国古今法制史的层面来剖析耿家冤案就足以令人心惊胆战,具体说来:
起因奇——老母亲做善事借房助人,又亲自保释冤家,竟让小小民事案酿成惊天政治大案;上演了人性善恶的一场大PK。
办案奇——一个小保卫干事的秘密“调查”居然轻易推翻三级法院的历年判决。堪称军队滥用权力、恣意践踏法制的负面典型。
通天奇——总参谋长亲自来学院点名,总政副主任坐镇“抓大鲨鱼”,材料直报党中央。
判案奇——持续审案判案30年,前后互相否定的终审判决就有五份之多;各种法律文书多达26份。受难人依法申诉竟升级为“反革命”死囚。
罪证奇——为了论证“阶级斗争为纲”的正确,凭空制造出一个“全国解放以来最大复辟案”,其举证情节之荒诞透顶,成为中国司法史中难得的奇观。
声势奇——无限夸大耿案,全军通报,影响全国;在南京大办展览会;在哈军工全院“揭盖子”;后来连农村小镇百姓伸张正义之举也夸大为所谓全国大事件。
株连奇——耿家人老幼妇孺一网打尽,刑讯逼供,草菅人命;家乡无辜干群也被关被打被捕。
复查奇——耿鼎发落难一个多月就盼来联合复查组;然而复查后再无下文,一直等了15年。在胡耀邦大平反的历史大潮里,连监狱也主动派人帮助查案。
平反奇——平反落实政策遇到强大阻力,步步坎坷,以致惊动张震寰将军。后来该案作为正常申诉案件平反的唯一案例收入我国第一部审判志;
结局奇——一个从死牢里侥幸活下来的人,在平反后居然多次获国家和部委科技大奖,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业界有影响的专家。
所以笔者认为,耿家案件绝对可以称为千古奇案。这一用血和泪凝成的传奇案例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受害母子的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的人格光辉也是一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其中第三项就是“全面依法治国”。而宪法至上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常识。
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现代法治进程也充满曲折坎坷。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耿家冤案跌宕起伏的全过程已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意义做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笔者高兴地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其中深刻内涵是“三个忠于”:忠于宪法,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让宪法至上成为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社会生活的准则,那么类似耿鼎发家族遭遇的冤假错案就不会再现。
在耿鼎发学长和耿韵霞大姐的鼓励和支持下,以耿家家族史《耿刘氏和她的儿女们》为基础,笔者在2014年年中义无返顾地开始本书的写作,力求真实无误地再现承载着中国百年大历史的小民百姓的家族故事。
我的许多好友都热情关注这本书的写作,因为这是与胡耀邦大平反密切相关的一本书。我的老同事许嘉华告诉我,他的父亲许道琦原为湖北省委书记,“文革”中被南开大学红卫兵诬为“叛徒”,受难十二年。1978年,他的母亲给胡耀邦写信申诉,很快,父亲就获得彻底平反。许嘉华说:“我支持老滕写这本《硬汉耿鼎发》,就是为表达我们全家人对胡耀邦同志的感谢!”他慷慨赞助,为该书的出版提供资金支持。
我的老师、93岁的中科院院士朱起鹤教授闻讯也给予积极的赞助。
我要感谢胡德平先生拨冗执笔为本书作序,感谢给予我鼎力支持和帮助的朱起鹤院士、许嘉华先生,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各位同仁的辛勤劳动。
最后,笔者谨代表本书主人公耿鼎发教授向广大读者表达一个诚挚的意愿:谨以《硬汉耿鼎发》一书当作一支鲜花,一瓣心香,来纪念胡耀邦同志的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