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庄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书成后,共五十二篇,后散失,只剩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写作上,庄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汪洋恣肆、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是先秦散文的典范,被鲁迅先生叹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原本五十二篇,后散轶,今仅剩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篇集中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因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学说一脉相承,故二人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译文
少知说:“四方以内,六合中,万物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大公调说:“阴阳互相对应,互相消长,四季交替循环,互相生杀。欲望、厌恶、舍弃、趋就,于是突然而起;雌雄交合,于是常有。安危互相更替,祸福相互依存,缓急相互交替,聚散因此形成。这些都是有名称和实体能够识别的,有精微特征可以记认的。遵循次序变化的规律,桥起运作的变化,到极点就返回,回到终点又重新开始,这是万物所具有的现象。言语所能穷尽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局限于物的范围。通晓大道的人,不跟随物一起消逝,不追寻物的起源,这是评议中止的地方。”
少知说:“季真主张的莫为,接子主张的或使,这两家的观点,哪个符合事物的规律,哪个偏离事物的规律呢?”
大公调说:“鸡鸣狗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能够说明它们能够鸣叫的原因,也不能推断出它们还有什么样的动作。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精微到了无可比拟,广大到了无限,断言或有所使,一定莫有所为,有难免会在物上立论,但最终是过而不当的。或使的主张拘执,莫为的主张虚空。有名有实,是物的范围;无名无实,则不属于物的范围。可以言传也可以摩会,但越用言说距离越远。还没有出生的不能够禁止,已经死去的不能够阻止。死生相隔并不遥远,但它们的道理却不能够明白。或有所使,莫有所为的主张都是出于疑惑的假设。我观察本原,它的过往没有穷尽;我追寻它的迹象,它的将来没有止境。没有穷尽,是言语没有办法表达的,但是和物象的规律相同。或使莫为,是言论的根本,和物象同有终始。道不能拘执于有形,也不能够拘执于无象。道被称为道,只是假借的名称。或使和莫为,都是偏执于事物的一方面,怎能通达于道呢?言论周到,整天谈论的都是道;言论不周到,整天谈论的就都是物。道和事物的极致,言谈和沉默都不足以表述;既不言说也不沉默,是评议的极致。”
名家品评
本篇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十来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则讨论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讨论宇宙的起源,讨论对事物的主体认识。
相关故事
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出现了。《老子》将“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任何行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所以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顺应自然规律,给老百姓自由发展的空间。“无为而治”是以“道”为理论井艮据的,而以变“乱”为“治”为现实依据;以“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为主要内容,以“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为具体措施。
远古时代,人们深受洪水之苦,舜就让禹去治水,禹跋山涉水,观察地形地貌,顺应水势,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拯救人们于水灾之中,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舜因为品德高尚,尧就把天下交给他来管理。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仁慈、宽厚,惯用象征性的惩罚,该割掉鼻子的犯人,舜就让他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就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来替代。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懂得乐舞,舜就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担当不了这个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夔这样精通音律一定可以的。”夔果然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需安安静静坐着就可以了。”
P131-13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的一份精神遗产,那么阅读就是开启这份遗产的金钥匙。在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文明沃土上,优秀的文学名著传达着人类对生命、对历史、对未来的憧憬和思考,其闪耀的智慧穿越古今中外,经过岁月的磨砺,升华成今天的经典。阅读美好的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是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诗经》,阅读《红楼梦》,阅读《雾都孤儿》,阅读《安徒生童话》……日不间断,我们也许会因为书中一段华丽的诗句而激扬,也许会为某个主人公的坎坷遭遇而落泪……任思绪随着书中动人的故事飘飞。阅读的过程就是励志、炼心、启智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知识,培养的是情感,塑造的是品格,净化的是灵魂……
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名家选”考虑照顾各年龄段读者诵读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等的阅读习惯,设置了知识链接、专家解疑、智慧引路、名家导读、哲理名言、名师点拨、好词好句、阅读思考、名家品评、重点测试等栏目。全套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彩色插图,令经典的情节完美呈现,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感受具体的情景描述,增加阅读的乐趣。
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 鲁迅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
宋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