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小木屋(全译本)(精)》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的经典佳作。故事讲述了劳拉一家人迁徙到西部大草原上,在那里自力更生。这期间,他们的遭遇惊险而又刺激——大草原上荒芜一片,缺水少粮,古怪的印第安人,森林大火,热病,狼群……危险无处不在!劳拉一家人却处之泰然,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困难——爸爸砍来木材,建起一个温暖的新家,又辛勤地挖井、买种子、买犁、犁地、播种;他们巧妙地和印第安人周旋,又和邻居守望相助,躲过大火,治好热病……这是一本质朴的书,却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一本能让大人笑着回忆过去,孩子笑着展望生活的书。
劳拉·英格斯·怀德著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全译本)(精)》是美国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一,是“小木屋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一本。
故事讲述了劳拉一家人怀着对西部生活的无限向往,一路远行,在堪萨斯州大草原搭建起了小木屋的传奇故事。他们遭遇了狼群的袭击,印第安人的不断骚扰,突如其来的冷热病毒,来势汹汹的草原大火等。最终,由于印第安保留区拒绝向定居移民开放,劳拉一家人只好离开了草原上的小木屋。
本书以雅俗共赏的简明文字,细腻描写拓荒时期的生活,展示另一种“与狼共舞”的生活态度。
这部充满爱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用浅显的语言造就致命的感动,教会孩子勇于面对、乐观向上。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深刻影响美国几代人的成长,是美国孩子喜爱阅读的百种图书之一。
第一章 到西部去
很久以前,当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是小男孩和小女孩或是妈妈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没有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劳拉和小卡琳就离开了他们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的小木屋了。他们赶着马车离去了,把小木屋孤零零、空荡荡地留在森林里的空地里。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那座小木屋。
他们要去印第安地区了。
爸爸说森林里人太多了。很多时候劳拉听到斧头砍树的咚咚声,可爸爸并没有在砍树;她还经常听到枪声的回音,可爸爸那时也并没有开枪。小木屋前的那条小道已经变成了一条大路。几乎每天都会有马车慢悠悠地通过那条大道,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每逢这时,劳拉和玛丽就会停止玩耍,好奇地打量着马车。
森林里有这么多人,野生动物就不喜欢在这儿栖息了。爸爸也不喜欢。他喜欢住在一个不会让野生动物感到害怕的地方。他喜欢看到小鹿和它们的妈妈在丛林的阴影里好奇地观察着他,他还喜欢看见胖胖的懒熊在野果丛里吃野果的模样。
在漫长的冬夜里,爸爸向妈妈谈起了西部。西部的地面是平坦的,没有树木。草长得又高又密。在那里,野生动物们自由地溜达着,享受着食物,就好像它们生活在一望无垠的牧场上一般不愁吃喝。那里的草原一望无边,除了印第安人居住在那儿,没有其他居民。
在深冬的一天,爸爸对妈妈说:“既然你不反对,那我就决定去西部看看。现在已经有人想要买下这块地,我们现在就可以卖掉它,而且还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得到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那足够我们在新的地方建立新家了。”
“啊,查尔斯,我们非得现在就走吗?”妈妈说。那时的天气十分寒冷,而且小木屋又是那么的温暖舒适。
“如果我们决定了今年要走,那就最好现在离开,”爸爸说,“等冰裂开后我们就没法渡过密西西比河了。”
于是,爸爸就卖掉了小木屋,卖掉了母牛和小牛。他用核桃树木做成了篷架,然后把篷架竖着固定在马车车厢上。妈妈帮爸爸在篷架上套上了白色的车篷。
天还微微亮的时候,妈妈就轻轻地摇醒了玛丽和劳拉。在炉火和烛光映照下,她给她们洗好脸,梳好头发,穿上暖和的衣服。在红色的长法兰绒内衣外面,妈妈给她们又穿上了羊毛衬裙、羊毛连衣裙,还穿上了羊毛长袜,最后再套上大衣,戴上兔毛帽子和红色的毛线手套。
除了床、桌子和椅子留了下来,小木屋里的其他东西几乎都搬上了马车。他们没有带上这几件家具,是因为爸爸随时都可以做新的。 地上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积雪。空气显得十分清冷,四周寂静无声,天空还是黑色的。光秃秃的树木呆立在那里,透过树枝可以看见天空中寒星点点。此时,东方已经渐渐发白,灰蒙蒙的树林中有了些许亮光,原来那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堂兄妹们坐着马车赶过来了。
劳拉和玛丽紧紧地抱着她们手中的布娃娃,什么话也不说。堂兄妹们围在旁边看着劳拉和玛丽。奶奶和阿姨们一次又一次地拥抱着她们,亲吻着她们,与她们依依道别。
爸爸把枪挂在车篷内的篷架上,这样他就可以很快地从座位上拿到它。他把角制火药筒和子弹袋挂在枪的下面。他又把提琴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间,这样不管车子怎么摇晃,都不会弄坏它。
叔叔们帮爸爸把马套上马车。叔叔阿姨让堂兄妹与玛丽和劳拉吻别。爸爸抱起玛丽和劳拉,把她们放在马车后边的床上。然后爸爸扶着妈妈上了马车,奶奶把小卡琳抱着递给了妈妈。爸爸跳上了马车,坐在妈妈身旁,而那条大花狗杰克则在马车下跑来跑去。
就这样他们离开了那座小木屋。小木屋的百叶窗是关着的,所以它看不见他们离开时的情形。小木屋被围在木栏里,静静地站在两棵高大的橡树后面,一到夏天,橡树就会为玛丽和劳拉搭起绿色的“屋顶”,她们就在下面快乐地玩耍。马车越走越远,小木屋渐渐消失了。
爸爸许诺道,等他们到了西部,劳拉就可以见到印第安小孩。
“印第安小孩是什么样子呢?”她问道。爸爸回答说:“印第安小孩个儿矮矮的,皮肤红彤彤的。”
他们沿着被雪覆盖的树林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到了披平城。玛丽和劳拉曾经来过这儿,不过,现在城里的面貌看起来和以前不大一样了。商店和房子的门都紧闭着,树桩上也覆盖着雪,户外根本就看不见有孩子在玩耍。树桩之间堆着一捆捆木材。两三个脚穿靴子,头戴皮帽,身穿色彩鲜艳的呢子大衣的成年人在路上走着。
妈妈、劳拉和玛丽在马车里吃着面包和糖蜜,马则吃着粮袋里的玉米,爸爸到商店去用毛皮兑换了一些旅途中所需的物品。他们不能在城里久待,因为他们必须赶在当天越过湖面。
晶莹的湖面像绸缎一般光滑柔顺,一直延伸到灰色的天边。湖面上有马车车轮留下的痕迹,这一道道车辙跨越了湖面,消失在湖面的尽头。
爸爸驾着马车走到结冰的湖面上,然后沿着那些车辙前进着。马蹄发出单调的嘚嘚声,车轮跟着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响声。身后的小镇变得越来越小,最后那高耸着的商店也变成了一个黑点。在车篷周围,除了一片空旷寂静之外,别无他物。劳拉不喜欢这儿。不过,爸爸坐在马车上,杰克还在车下跟着跑着,她知道只要爸爸和杰克在,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她。 最后,马车又上了一个土坡,她看见了一片树林,在树林中还有一座小木屋,劳拉一下就觉得舒服多了。
没有人住在那座小木屋里,那只是一个露营的地方。房子很小,但很奇怪的是,墙的角落还放着一个大壁炉和一张简陋的床。爸爸在壁炉里生起了火,房子一下就变得温暖了。那天晚上玛丽、劳拉、小卡琳和妈妈一起睡在壁炉前搭起的地铺上,爸爸则睡在外面的马车上,守护着马车和马。
P1-5
大约在1930年的美国,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劳拉·英格斯·怀德写了一本名叫《拓荒女孩》的自传。她满怀希望地寄给出版社,结果却遭到出版社的拒绝。她的女儿罗丝是一位出色的新闻作家,建议她把自传改写成小说。此后,母女俩一起收集有关拓荒时代的资料,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在1932年,劳拉的第一本《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诞生了。
谁也没曾想到,小说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读者们的书信如雪片一般飞来,他们纷纷央求劳拉奶奶继续讲下去。这位老奶奶大受鼓舞,写作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连续10年间,她一共写了九部小说,构成了题为“小木屋”的系列作品。
现在,这九部小说已经成了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在美国白宫的网站上,列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写《夏洛的网》的E·B·怀特,一位是写《戴高帽的猫》的苏斯博士,另一位就是劳拉·英格斯·怀德。
那么,劳拉·英格斯·怀德是如何讲述“小木屋”故事的呢?是什么让“小木屋”保持久经不衰的魅力的呢?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部系列小说的历史背景。为了推进西部的拓疆运动,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宅地法案》,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在这一政策的号召和鼓励下,美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西部拓荒运动,大规模向西部移民。劳拉一家人就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开始了辗转的拓荒者的生活,年幼的劳拉也在这漫长的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小木屋”系列中的第二部,也是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劳拉一家人怀着对西部生活的无限向往,一路远行,在堪萨斯州大草原搭建起了小木屋。他们遭遇了狼群的袭击,印第安人的不断骚扰,突如其来的冷热病毒,来势汹汹的草原大火等。最终,由于印第安保留区拒绝向定居移民开放,劳拉一家人只好离开了草原上的小木屋。
19世纪的美国西部荒原,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世界。“小木屋”系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温情脉脉、爱心永驻的世界。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沿着劳拉成长的足迹,追随着劳拉一家人迁徙的步伐,以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沉醉于变幻多姿的大自然中,沉醉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沉醉于那些精雕细刻的故事情节中,沉醉于劳拉一家人优雅、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中。劳拉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相亲相爱、姐妹间手足情深,父母与孩子间融洽相处,劳拉与阿曼乐含蓄而深厚的情感,亲戚朋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他们对狗、马、猫、牛等家畜也充满了柔情与眷恋,这一切的一切,劳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是那么叫人迷恋,又那么让人沉醉。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劳拉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劳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真实的劳拉。幼年时的劳拉并没有多少机会接受学校教育,但是父母成为她人生中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勤劳、仁爱、宽容、乐观、自信、热情、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在父母循循善诱教导下,劳拉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拓荒者,成为美国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坚力量。
劳拉的个人成长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那一代人的成长史。美国的西部拓荒运动,是美国人心中永远的记忆,而劳拉的这套小说正好唤醒了美国人的深沉回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一代美国人的真实写照,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这部小说在美国久经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开拓精神,自我实现、自我奋斗的开拓意识, 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家庭成员间的融融亲情,邻里之间纯洁友善,书中所展示的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以优雅的姿态对待生活,以坚定的信念拥抱明天,等等,这些主题激起了全世界读者的共鸣,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的眼前再次浮现出那一幅温馨而甜蜜的画面:小木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炉火正旺,一家人围坐在炉灶旁,爸拉着小提琴,大家随着悠扬的琴声唱起了快乐的歌……一年、两年、十年、百年,琴音绵绵,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