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真相(共2册)/周读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真相(共2册)》收集了梁晓声潜心创作的散文随笔,是一部既充满激情又感受温暖、既具理想色彩又显生活况味的写实之作。书中的这些作品既记载着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记录着芸芸众生的苦辣酸甜,表现出梁晓声一贯的良知与责任,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及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感悟。

内容推荐

《人生真相(共2册)》中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梁晓声对人类的关怀、对历史的反思、对民众的悲悯……具有率情、率性、率真而朴素、温情的本色;也蕴含着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及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感悟。作品既彰显悲悯情愫和人文关怀,又具有独特神韵和艺术魅力,读来令人赏心悦目,亲切自然,感慨良深。

目录

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

精神之魂——论张澜

沉思闻一多

思考鲁迅

论恐怖及恐怖主义

敬意

世界多元了么?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一半幸运 一半迷惘

窗的话语

沉默的墙

关于人

人生的真相

阅读“金钱文化”

现代与家庭

宽容,是一种进步

狮·人及其他

人·燕子和蛇

蜘蛛与壁虎

大象·小象和人

小垃圾女

“野草根”祭

怀念

羊皮灯罩

金色年华是种什么年华?

为自己办一所大学

女人:美之树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谁偷走了爱情?

皇帝文化“化”了什么?

我与电

母亲们,今天请休息

北京人速写

问官:问法——兼替农民马随意说话

论“泡沫”

论林黛玉的不“醋”

“贵族”断想

致北大“爱心社”同学们的信

阅读一颗心

人和书的亲情

论寂寞

爱读的人们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时间即“上帝”

有,比没有的好一致东方

难能可贵一致一位大姐

世风,文风?——致梅毅

关于长篇小说《抽搐》的一封通信

静夜时分的梁衡

关于“报小说”的话题——致冯骥才

让文学为大文化服务

人文奥运与文化北京

论慈善事业之当下意义

关于中国的“诊断”报告——评一套“环保”丛书

不须扬鞭自奋蹄——为老师袁越新作序

试读章节

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

20世纪80年代之初,一个幽灵悄悄潜入中国。最先是学界的现象,后来是出版的现象,再再后来是食洋不化的盲目的思想追随乃至思想崇拜现象——并且,终于的,相互浸淫混淆,推波助澜,呈现为实难分清归类的文化状态。

因而,从当时的中国学界,到大学校园,甚至,到某些高中生初中生们,言必谈尼采者众。似乎皆以不读尼采为耻。

是的,那一个幽灵,便是尼采的幽灵。“思想巨人”,“上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大师”、“悲剧哲学家”、“站在人类思想山峰上的思想家”、“存在主义之父”、“诗性哲学之父”……

中国人曾将一切能想得到的精神桂冠戴在尼采幽灵的头上。刚刚与“造神”历史告别的中国人,几乎是那么习以为常地又恭迎着一位“洋神”了。

时至今日我也分不大清,哪些赞誉是源于真诚,而哪些推崇只不过是出版业的炒作惯技。

然而我对中国学界在80年代之初“引进”尼采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在渴望思想解放的激情还没有彻底融化“个人迷信”的坚冰的情况下,尼采像是一剂猛药。

尼采“哲学”的最锐利的部分,乃至于对几乎一切崇拜一切神圣的凶猛而痛快的颠覆。所以尼采的中国“思想之旅”又几乎可说是适逢其时的。

十几年过去了,我的眼看到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当年的“尼采疟疾”,在中国留下了几种思想方面的后遗症。如结核病在肺叶上形成黑斑,如肝炎使肝脏出现疤癞。

这是我忽然想说说尼采的动机。

在哲学方面,我连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都达不到。但是我想,也许这并不妨碍我指出几点被中国的“尼采迷”们“疏忽”了的事实:

一、尼采在西方从来不曾像在中国一样被推崇到“热发昏”的程度。

“存在主义的演讲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席位:如果没有尼采,那么雅斯培、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卡缪的《西西佛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的遥远的回音。”

这几乎是一切盛赞尼采的中国人写的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过的话。普林斯顿大学考夫曼教授的话。

然而有一点我们的知识者同胞们似乎成心地矢口不谈——存在主义也不过就是哲学诸多主义中的一种主义而已,并非什么哲学的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占着它的“中心席位”,并不能顺理成章地遂成“思想天才”或“巨人”。

又,尼采两次爱情均告失败,心灵受伤,终生未娶;英年早逝,逝前贫病交加,完全不被他所处的时代所理解,尤其不被德国知识界所理解。这种命运,使他如同思想者中的梵高。此点最能引起中国学界和知识者们的同情。其同情有同病相怜的成分。每导致中国学界人士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学界讨论和对知识者思想者的评述方面,过分热忱地以太浓的情感色彩包装客观的评价。

这在目前仍是一种流行的通病。

“上帝”不是被尼采的思想子弹“击毙”的。在尼采所处的时代,“上帝”已然在普遍之人们的心里渐渐地寿终正寝了。

尼采只不过指出了这一事实。

在西方,没有任何一位可敬的哲学家认为是尼采“杀死”了人类的“上帝”。只不过尼采自己那样认为那样觉得罢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