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存在一种明显的模仿机制,一些看似随机的行为却可以产生极为普遍的模仿。对于很多社会成员而言,前人的选择已经为自己探明了道路,明确了行为选择的方向,因此在规避风险和融人群体的思维引导下,自然形成了一种更为大众化的共同选择,产生了一种社会潮流。这样的社会选择看上去杂乱无序,形成了典型的乌合之众,然而其背后深刻的经济思维却是不容忽视的。由沐风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的经济学逻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沐风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正是由于存在一种明显的模仿机制,一些看似随机的行为却可以产生极为普遍的模仿。对于很多社会成员而言,前人的选择已经为自己探明了道路,明确了行为选择的方向,因此在规避风险和融人群体的思维引导下,自然形成了一种更为大众化的共同选择,产生了一种社会潮流。这样的社会选择看上去杂乱无序,形成了典型的乌合之众,然而其背后深刻的经济思维却是不容忽视的。由沐风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的经济学逻辑。 内容推荐 从人类历史中的一次次金融危机,到2015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股灾,再到2016年以来中国楼市的突然暴涨;从令人咋舌的顶级豪宅汤臣一品的定价策略,到《秘密花园》的突然爆红;从38元青岛大虾的横空出世,到互联网时代免费战略的盛行,我们看到了一连串很难用理性来解释的社会现象,但其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各种复杂的大众非理性选择的身影。由沐风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尝试通过一连串大家熟知的现实案例,借助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思路,将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玄妙之处向读者娓娓道来,让大家在闲暇时认知一个新的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冲动的惩罚:经济学中的大众非理性行为 第一节 股灾背后的大众非理性行为 第二节 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第三节 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分析 第二章 理性的缺失:我们能够预判大众非理性行为吗? 第一节 经济学是一门预测科学吗? 第二节 难以预测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节 大众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性 第三章 心灵的选择:大众非理性行为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为什么大家愿意买彩票? 第二节 一样的金钱,不一样的命运 第三节 欲望未满中的心理规律 第四章 榜样的力量:模仿与学习的经济学 第一节 榜样的价值 第二节 决策中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先发有利,还是后来居上? 第五章 盲从的理性:金融投资中的大众非理性行为 第一节 金融投资中的大众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节 投资者为什么会选择大众非理性行为 第三节 顺势而为中的经济哲学 第六章 疯狂的历史:经济泡沫中的乌合之众 第一节 郁金香大疯狂 第二节 南海泡沫 第三节 密西西比泡沫 第七章 博弈的魅力:大众非理性行为中的博弈 第一节 决策中的集体与个人 第二节 “囚徒困境”与重复博弈 第三节 博弈中的心理因素 第八章 网络的金矿:互联网经济中的大众非理性行为 第一节 互联网经济中的大众非理性 第二节 打车软件大战硝烟背后的大众非理性现象 第三节 规模为本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股灾背后的大众非理性行为 一、我为股疯 尽管2015年的夏天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然而亿万中国股民的心却冰寒彻骨,他们仿佛置身于万古不融的巨大冰窖,正感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股灾所带来的寒意,无奈地直面自己辛勤劳动而积攒下的财富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股指的持续下滑而消融。 其实,就在这场股灾到来之前,中国股民正享受着中国股票市场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增值,并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持有极乐观的态度。2014年,中国股票市场终于走出多年不温不火的低迷状态,展示了五年来的最佳时刻。沪指年终收于3234.68点,全年上涨52.87%,仅次于阿根廷,在全球证券市场表现最好的国家中位列次席。 在巨大的赚钱效应下,无论是饱经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式血雨腥风洗礼的老股民,还是置身于高耸云霄的写字楼、整天西装革履的白领阶层,无论是手握重金,从黄金到比特币,买遍全世界的“中国大妈”,还是仍然没有踏足社会,对社会、经济一无所知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纷纷跑步进入中国股市,梦想就此开启一段创造个人财富的神奇传说。 特别是得益于此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些P2P平台的帮助下,很多急于求成、急于发财的中国股民选择了利用互联网媒介,通过融资融券等杠杆交易手段,借入大量资本购买股票,梦想以此实现自身财富的更快增值。一时之间,网络融资、杠杆交易、购买股票已成为中国人所皆知的发家之道。 似乎中国股票市场也没有让亿万股民失望,2015年中国股票市场仍然延续此前一年红得发烫的表现,上证指数持续高歌猛进、屡创新高——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上证指数又暴涨六成。截至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已报收于5166.35点,众多中国股民更是赚得盆满钵盈。 然而,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似乎只是一个悲剧故事的开始。真正能够打动读者心弦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激烈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和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作为2015年备受关注的灾难大片《中国股市(2015)》,同样拥有上述优秀文学作品所应拥有的所有元素,诸如悬疑、宏大的破坏场面、希区柯克式的情节逆转以及亿万股民剧烈的感情冲突,它足以横扫所有年度电影佳作,并荣获奥斯卡金奖。 二、股灾 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开启了一段跌跌不休的历程。短短不到十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已跌破4500点;然而,在连续出现两个交易日的触底反弹之后,当所有股民都以为短期的调整已经充分到位、开始放心大胆地抄底杀入之时,一场前所未有的股市屠杀突然来袭,从6月25日至7月8日,中国股市突现断崖式跳水,上证指数在短短数个交易曰内从4’700点左右跳水至3600点,上证指数几乎每天都以超过5%的幅度暴跌。每一天,中国股票市场中超过八成的股票都会牢牢地封死在跌停板上,爆仓、巨亏、绝望和恐慌已深深地烙在众多中国股民的心头。 为了减少股民的损失,众多上市公司不得不寻找理由来申请停牌,特别是随着暴跌的不断加剧,申请停牌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在一些交易日,居然出现了上千家上市公司停牌,而其余可交易的上千家上市公司则九成以上仍陷于连续跌停的状态,以致停牌上市公司居然被股民们亲切地称为良心公司,因为停牌就不会使持股股民出现巨额损失。 为了消除市场恐慌,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和中国证监会几乎以一天一个救市政策,甚至多个救市政策的频率连续出台暂停IPo、规范场外配资、重启逆回购、社保基金入市等措施。中国政府一度筹集了大约相当于GDP总值10%的5万亿元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以制止股民们的恐慌性抛售。 然而,大规模的救市政策也没能最终挽救中国股票市场,在3500点至4000点之间盘整一个月之后,8月18日,这个听起来无比吉利的日子,不仅没有给中国股民带来安慰,反而再次开启了一段更为惨烈的暴跌。 P(3-5) 序言 “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人的一个典型标签,也许很多外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谨小慎微的中国人为什么在过马路时却鲁莽地无视交通信号灯,只要聚了一堆人,就会勇敢地往前冲。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爆买”一词突然莫名蹿红,包括日本、欧洲、美国等刚刚熬过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西方诸国和我们的邻国,无不翘首期盼中国土豪们挥舞着大把的钞票上门抢购名牌服装、箱包、奶粉,乃至马桶盖、书包等日常生活用品,期待着大发中国财。名震海外的“中国大妈”可以在外国的奢侈品店门口不顾旁人诧异的目光,大口吃着泡面,然而在面对价值不菲的奢侈品时,却能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这样的行为反差绝对亮瞎旁观外国人的眼睛。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式过马路”,或者是中国人的海外“爆买”,都是一种看上去非理性甚至疯狂的群体性行为。即使很多置身其中的人也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群情激昂下,自己会表现得与平时判若两人,似乎所有身处群体之中的人都会被一种未知的力量剥去自己独立思考、冷静判断的能力,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乌合之众。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所展示的那样,无论是蜘蛛侠、蝙蝠侠还是钢铁侠,似乎一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在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罩之后,就会完全地隐藏自己的本性,而摇身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超级英雄。似乎当人们置身于群体之中时,群体思维就会成为这种能够带来超能力、隐藏人类本性的神秘面罩,进而完全地俘获甚至改变群体中的每一个人。 似乎一夜之间,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就蹿红于国内各大图书市场,读者急切地阅读这本出版于一百多年前的学术名著,希望看清群体性行为的冲动、偏执、专横、传播和引导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来看清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众多社会热点。 然而,建立在法国大革命历史事实之上的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让很多缺乏法国历史常识的国人读之无味,而偏重于心理分析的专业论述,又给一些缺乏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造成了极大的阅读障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的传播和流行。 能否写出一本建立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案例基础之上的真正属于中国的《乌合之众》,能否摒弃掉过于专业,乃至枯燥的心理研究和分析方法,而采用更具可读性、更有趣味性的写作方法,让读者轻松阅读后,在面对众多的大众群体性行为时发出会心的一笑,原来这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甚至有些无厘头的群体性行为背后的道理却是如此简单,这恰恰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的初衷所在。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经济学研究除了成本一收益分析外,就是经济增长、就业这些看上去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但我们却无法掌控、无法影响的复杂经济问题。然而,作为“乌合之众”而存在的人类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人与人通过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复杂的经济学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系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把经济研究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人类活动与人际关系,比如1992年诺奖得主贝克尔就第一次把人类的一些非经济行为纳入了经济研究的体系之下,凭借电影《美丽心灵》而为世人所熟知的1994年诺奖得主纳什开创了人与人之间进行决策博弈的经济分析新领域,2002年诺奖得主卡内曼把心理研究引入了经济分析过程之中,而同年获奖的弗农·史密斯则开创了实验经济研究的新时代。上述经济学家的研究都可以引入群体性行为的研究之中,尽管他们的经济思想比较抽象,往往复杂到普通人难以理解,但这些经济思想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活动方面却有着极佳的效果,因而它们成为本书写作的思想源泉。 《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跳出了纯粹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学分析的研究框架,巧妙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运用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了群体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看似偶然出现的大众非理性行为中经济学逻辑的必然。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烧钱式”地培育消费群体、产生范围经济、增进新经济的品牌价值,已成为无数互联网创业英雄的共同选择。这些看似非理性的“砸钱”行为,一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胡打蛮干,恰恰是活学活用大众非理性行为规律的经典范例。 就在本书的写作期间,2016年初,本意用来抑制市场投机的证券市场熔断机制,却在新一年的股市开盘后连续爆发熔断悲剧,中国的证券交易也被这些间歇爆发的熔断分割得支离破碎。为什么监管层用于抑制过度投机的善意政策创新,却沦为加剧市场追涨杀跌的罪魁祸首?当沪深300指数下跌5%时,休市15分钟,本意是让过度炒作的市场投机者有更多的时间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投资交易策略,然而在市场极度恐慌之际,它却成为再不跑就没有机会再跑的最后预警信号,反而刺激了市场中的追涨杀跌行为,进而在恢复交易之后,股指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下跌到7%,致使A股直接休市熔断,全天无法交易。这也是本书再三强调的金融投资中追涨杀跌的理性思维,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学习一些大众非理性行为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如果中国的证券监管人员能够多学习一些“乌合之众”的经济逻辑,这样的悲剧,甚至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笑话也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前面所说的“中国式过马路”和海外“爆买”)、金融投资(比如广大中国股民所铭记的一次次暴涨暴跌)以及伴随着打车软件等手机APP的普及而广为大家所知的互联网经济繁荣的背后,都隐藏着大众非理性行为的身影,它们在为本书提供丰富案例资源的同时,也反映了了解、学习《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一书的紧迫性和现实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