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天文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天文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天文浅话》由中国天文学史、天文科普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民博士担纲指导。

说到一个人博学多闻、有智慧,往往会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古代,“上知天文”可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如今,这块神秘禁区已经开启,当我们抬头望天观星时,不但能从科学的客观角度理解宇宙的法则,还能借由中国古代历法思考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依据。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及其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择要选取了与古代天文学相关的文学、历史、民俗、传说等内容融为一炉,做出一道美味与营养兼具的天文知识大餐。当下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们所拥有的也许就不只是许愿的浪漫情怀而已了。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文综话

第二章 古人眼中的宇宙

 一、盖天说

 二、浑天说

 三、宣夜说

第三章 人情味的星空

 一、中国星官体系

 二、二十八宿

 三、三垣

第四章 中国古代历法

 一、阴阳历

 二、天干与地支

第五章 异常天象

 一、日食

 二、五星会聚

 三、荧惑守心

 四、流星与彗星

 五、客星

第六章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一、表

 二、日晷与漏刻

 三、浑仪和浑象

第七章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

 一、天文台

 二、畴人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然而,气候变化莫测,不同年份的草木荣枯、花开花落和燕子去来等物候特征都会不同,提前或推迟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粗糙、原始的物候授时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先民便开始了对天文学的探索。他们注意到,天空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以及星斗的出没和转移,都存在着某种极为稳定的周期和规律,不仅可以用来确定时节,而且其精确性远远大于物候授时。例如,形状和勺子颇为相像的北斗七星,始终围绕着北极星进行有规律的旋转,因此可以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判断当时的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又如,在一年当中,当“大火”星(又称辰星、心星)在黄昏时分显现时,这便标志着农事活动的开始;而当北方的“营室”星出没时,则意味着农事活动的完毕,当趁此时大兴土木、建造房屋。上古时期的儒家典籍《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的就是尧命令当时的天文官羲氏与和氏,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确定时节、编订历法,从而指导人民的生产生活——这就是所谓的“观象授时"。

中国古代天文学除观象授时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探知天命,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窥探上天的意志。东汉史学家班固曾经给天文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即天文学是通过研究二十八星宿的序位排列和对五星日月的推步计算来归纳判断天象的吉凶,以供圣人和皇帝为政参考的一门学问。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极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每当有军国大事,皇帝都要向负责天象观测的太史征求意见,询问他们当时的天象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甚至普通的黎民百姓,在做一些重要决定的时候,也常常会翻一翻“黄历”,意图讨个好彩头。可以说,中国古代上白天子下至庶人,“天文学是一门神秘、神圣的学问”这一观点在他们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传统天文学与生俱来的实用性(观象授时)和神圣性(探知天命),使它成为历代帝王所严格控制和掌握的一种秘密知识,具有极为浓厚的官方色彩。中国古代的所有王朝,无不对历法进行垄断,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倘有违反者必将予以严惩。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所说:“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颁布历法是天子的一项特权,正如西方统治者有权发行带肖像和姓名的货币一样。人民奉谁的正朔,便意味着承认谁的统治权。”

P4-5

序言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后记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位名叫后羿的勇士,幸运地从西王母那里求到了一颗能够羽化登仙的灵药。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在他外出时,偷偷将灵药服下,随即轻飘飘地升到了空中成为清冷月宫中的仙子。这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

这个故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古人对于神秘宇宙的热切向往,以及对于天文学事业那一份自始至终的执着追求。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数千年中不知有多少天文学家苦心求索,毕生致力于此,攀越天文学上的重重险峰,取得无数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岁星啊,它绕了一圈又一圈;北斗啊,它转了一轮又一轮,不知经历了多少甲子、几度春秋,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望远镜代替了窥管,原子钟取代了漏刻,甚至,曾经的神话也逐渐成为现实——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已经逐步实施,新时代的“嫦娥”即将登陆月球,月宫中的嫦娥想必可以不再孤独。我们有理由坚信,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国的天文学也必将焕发出无限活力,铸就新的辉煌。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血脉、家庭之基石、做人之根本、中国人之灵魂。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身为炎黄子孙,怎能不系统了解一下浸淫我们一生的传统文化?身为有心之人,怎能不全面探索一番我们向往一世的神秘天文?这套书可以满足前者,这本书可以满足后者。本书图文并茂,夹叙夹议,题为“浅话”,实为深入浅出,将中国传统的天文文化娓娓道来,翻阅此书,如步人古代天文大观园。移步换景,目不暇接。茶余饭后、一卷在手,就可让您踏上天文文化的寻根之旅。

——王玉民(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