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交往我们就会找到人生的乐趣。交友也是一门学问,只有深谙交友之道,我们才能收获浓浓的友爱。本书精选了数十位名人大师畅谈交友之道的文章。这些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收获积淀的宝贵经验,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有效而实用的交友智慧。
谁不想获得真实温馨的友情?谁不想拥有心灵相通的朋友?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真正的朋友,会在我们寂寞时带来快乐,在我们忧愁时给予安慰,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伸出一双援助之手……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怎样才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
本书由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作序推荐。
朋友可以影响我们的人生,好朋友能温暖我们的心灵,在关键时刻给我们激励和鞭策;坏朋友却使我们的生活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正确的交友之道是青少年时期必须要掌握的。
本书精选的全球各界名人关于交友之道的精彩文章,篇篇都是切身体悟,句句都是良语箴言,内容包括何为真正的友谊;朋友都有那几种,如何辨别和结交真正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以及与朋友相处之乐等。阅读名人的交友故事,体会友情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收获生命中最真挚的朋友。
第一辑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后台朋友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作家。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德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要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
友情是心灵的休息地,真正的友情只能用心体会,用爱感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著而求,咫尺千里。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衣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彩妆,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默默交换一个眼色?这眼色也许比前台的满堂彩都要受用,而且必要!
人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很重要。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在他面前,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泄气话,可以说没出息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时都很紧张,很厌恶,因为你确知后台朋友只会安慰你,不会耻笑你,不会奚落你。
况且,在他面前你早已没有形象可言了,也乐得继续没形象下去。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需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谈友谊
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 原名治华,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当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美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pi)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条件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征象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记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以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与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些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里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洗练。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必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限。“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吗?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见,但是严子陵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尽管说得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便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因为男女之间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界线是难以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祢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是也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儿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xuan tiao)则人且避之若浼(mei)。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到他有红袖添香稚子侯门的时候,心境便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生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乎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认为最倒霉的事又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贼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hangxie)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让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之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念,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朋友
巴金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吧。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儿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抛弃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若干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亲眼看见一些人结婚以后就离开朋友,离开事业……
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儿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让人掉眼泪。
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最近我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吗?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P2-8
吃饭与读书(序)
人活着都是要吃饭的,不吃饭没法活,这是硬道理,傻子都懂的硬道理。但是,人活着,跟猪狗鸡鸭毕竟不同,光有饭吃还不行。这个世界几十亿人,大概没有多少光喂饭就能满足的,饿的时候都说,给口吃的就行,一旦吃上了这口,别的需求也就来了。要恋爱、结婚,跟人交往、沟通,要交朋友、挣钱、唱歌,一句话:要学习,得有精神生活。即便理想不高,就当个旧时代的农夫,也得有人教你怎样种地,如何喂牛套车,稍微有点精气神,就会想到出门赶集看戏,有的人还自己学着唱上两口。
精神生活,离不开书。
我们这个国家多灾多难,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每天除了吃,不想别的,因为多数时候,吃不饱。那年月,孩子进学校读书,除了课本,家长没钱,也不认为有需要给孩子买点课外的书,甚至孩子看课外书,还会遭到责骂。在家长看来,那些东西没用,上个学,识几个字,会算个账也就行了。在那个时代,众多平民百姓养孩子,跟养猪喂鸡没有多少区别。
后来的中国人,开始有点闲钱了,一对夫妻一个孩儿,宝贝多了,除了把孩子喂得营养过剩之外,也操心孩子的教育。即便如此,过去的思想境界依然左右着他们,家长们宁肯花大价钱,逼着孩子满世界进补习班,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学画画,学书法,学围棋,学一切听说可以提高素质的玩意儿,但就是没时间让孩子老老实实坐下来看本书。跟过去一样,众多的家长认为,课外书没用,耽误孩子学习。
就这样,在课本强化和补习班也强化的双重压力下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独生子女,有一半还没进大学,先折了,什么也考不上,除了打游戏,什么兴趣都没有;另一半考上的,进了大学不少人也开始放羊,加上大学这些年质量也在下降,因此,即便太太平平毕了业,进入社会,感觉身无长技、无所适从者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这是一个没有人看书的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国家每年的出版物,教材要占到60%以上,剩下不足40%的出版物。还要扣除10%左右的教辅读物,也就是说,中国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强迫阅读的,真正属于读者出于自己需求而主动阅读的书,不到整个出版量的20%,跟发达国家相比,正好倒过来。
现在国人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素质”,但恰恰国人的素质,不敢恭维,一代代越来越不喜欢读书的后辈,素质更是每况愈下。
课本,给不了人素质,课外补习,也给不了人素质,素质的养成,要靠书,课外书。人生在世,不是活在真空里,什么事儿都可能碰上,要学会跟人打交道,更要学会跟自己打交道。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友待客,如何跟人沟通、开展讨论,如何说服别人;进而如何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修炼心性、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尤其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再进一步,如何看待友谊,看待背叛,如何面对恋情,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财富,以及失去的财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但是课本教不了你。课本里,有知识,有技能,但唯独难以陶冶你的性情,锻造你的心性。素质是一种软实力,一种可以凭借知识和技能无限放大的能量;如果一个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乏相应的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尽管性能良好,但缺乏必要的软件,也一样等于废物。
本人从教3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日后有出息的。人的所有,差不多都是学来的,家庭可以教你,社会也可以教你,但一个有出息的人从中获益最多的,还是书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了读书,就有了一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能为了吃饭。一个人想要活得好,活得有滋有味,那么,就得把书当粮食来看。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书就是韶乐,只有肉,没有书,肉也不香。不能说这样的人都有出息,但至少,这样的人才可能有点出息。
现在,许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贵族。当然,我想这些家长们,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住进欧洲的城堡,天天穿着燕尾服,只是希望孩子能有贵族的气质和教养。欧洲太远了,中国自宋代以后就没了贵族,但自古就有书香门第。一个家族,只要几代都有读书人,家藏有几柜子的书,就是读书人家,缙绅人家,这样的人家,教养、品位、知书达礼,所有的一切,不是血统的遗传,而是从世代的书香里来的。
读书要读好书,读能跟那些绝代的成功者、大师们对话的书。世界上存在过那么多杰出人士,他们的成功为世人仰慕,各有各的理由,个中道理,在他们的文章中有,但要靠仔细读了之后自己悟。没有机会追随大师的左右,经大师亲授,但只要读他们的文字,也可以升堂入室。众多的成功者、大师汇聚起来,变成一本不厚的书,摆在我们的眼前,《“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就是这样的一套好书。古人云:开卷有益。
张 鸣
2008年6月6日
张鸣,1957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再说戊戌变法》、《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多部学术著作出版;另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等历史文化随笔陆续问世,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历史的坏脾气》荣登近几年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