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起源的外因——劳动实践
有内因就有外因,那外因是什么呢?是劳动实践、医疗实践。劳动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主动力,在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药物学和针灸学等医疗经验。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等,都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中国医学起源于实践的客观事实。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医学中流传最为久远、最具影响的医药神话与传说,《淮南子·修务训》及荟萃诸多史书精华的《纲鉴易知录》都有类似记载。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神农"的人尝了很多植物的滋味,以及泉水的甘甜和苦涩,好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植物是不可以食用的;哪些泉水是可以饮用的,哪些泉水是不可以饮用的。在这个过程中,神农曾经一天就遇到70种有毒的东西。又传说:在很久以前,人们有疾病而不知道用药物来治疗,炎帝(神农氏)就开始种植草木,观察它们寒、温、平、热的性质,辨别它们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曾经一天遭遇到70种有毒的东西,但都被他神奇地化解掉了。于是,炎帝(神农氏)把他的观察和实践结果记录下来,形成文书,以此为根据来辨别食物与药物,以药物治疗人们的疾病,中国医学也就从此开始了。
这里说的“炎帝(神农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是被我们敬为祖先的人物。“炎黄子孙”中的“炎”便是指炎帝,“黄”自然就是指黄帝了。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为人们辨别食物与药物,因而被后人尊为“五谷先帝"和“药王"。这些不仅说明了“药食同源”,而且彰显了一种舍己为人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神农尝百草”的中医起源佳话。
植物药的发现源于神农尝百草的医疗实践,那么动物药、矿物药呢?其实起源一样。动物药的发现与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关系密切,这典型体现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中,如彝族用豹子骨治疗关节炎,用麝(she)香治痢疾、疗蛇毒;纳西族用蚂蟥吸瘀血、活血化瘀;佤族用熊胆泡酒,口服或擦患处,治咽喉痛或退高烧等。与植物药、动物药相比,矿物药的发现和认识可能要晚许多世纪,这是因为矿物药与先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没有那么紧密。对矿物药的认识和运用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除了各种药物之外,我们知道中医药宝库中还有一个神奇的宝物,那就是享誉全球的针灸。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医务人员给尼克松夫人赠送了一套针灸器具,并将不同规格、用途的针摆成了太阳图案。但是,针灸并非因为尼克松访华才传入美国,有学者考证后提出,针灸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就已传入美国。我们认为,针灸在尼克松访华前已经传入美国是可信的,但尼克松访华将美国“针灸热”推向高潮也是事实。
神奇的针灸疗法又起源于什么呢?针刺工具的发展,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过程,即砭(bian)石→箴(zhen)石→箴→缄(zhen)→针。《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根据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砭石,可以推断砭石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了。
针灸疗法包括针疗和灸疗。关于灸法的起源,《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北方是自然气候如同冬天闭藏气象的地区,地势高,人们依山陵居住,经常处于风寒冰冽的环境。北方人喜好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喝牛羊乳汁等,因此内脏容易受寒而生胀满的疾病。这类病的治疗,适合用艾火灸灼。
P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血脉、家庭之基石、做人之根本、中国人之灵魂。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此书就是活化石的素描——精致的插图、白描的手法,虽是小景浅话,但形神俱足,带你在趣味中领略中国医学的数千年沧桑和绝代风华。
——程雅君(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中医学产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以其深邃的智慧、卓越的疗效、宏大的规模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与学习,并流传数千载。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成就曾经是世界医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它不仅造福于今日之中华子孙,造福于有着中华血统的五千万海外华人,它还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而用,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中造福全人类。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医学不但能养生,而且在关键时刻能救命!一个人拥有医学常识,就给自己提供了随身的保障。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医学浅话》不谈高深的医学理论,而是以贴近生活的角度,透过趣味故事和精美的图片,呈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基础知识。除了扁鹄与华佗,中国医学史上还有很多病人的救星;除了《黄帝内经》和《本草纲日》,前人在养生观念和药方经验方面还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录。我们术必是医生,但是我们却绝对有必要了解对我们有帮助的中国医学常识,这不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还可以找到阅读的趣味与共鸣。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医学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