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德性的求索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章 逻辑与历史:德性伦理的传统样态分析
第一节 德性与德性伦理
第二节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德性
第三节 希腊城邦与德性
第四节 希腊化罗马时期:德性与幸福
第五节 基督教德性论
第二章 德性伦理式微的思想文化原因
第一节 德性伦理传统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淡出
第二节 规范伦理知识话语中的德性失落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德性伦理式微的社会历史方面
第一节 古希腊德性统一的意蕴
第二节 传统共同体与现代市民社会:一个社会学的解释
第四章 “回归亚里士多德以拯救现代德性”的批判
第一节 社群伦理:一种超越权利伦理的尝试
第二节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第三节 对麦金太尔德性论的批判
第五章 规范与德性的合题:现代性伦理的话语和谐
第一节 现代性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限度
第二节 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结合的向度
第六章 并非结论的结语:德性伦理的言犹未尽
第一节 论题的理论论域
第二节 中西互镜:德性伦理传统的文化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胡祎赟著的《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始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在对西方德性伦理传统的历史样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思想学理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探究了西方德性伦理失落的原因。在西方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中,效果论将德性工具化,义务论中的义务高于德性,而权利论则遮蔽了德性。本书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视角分析了德性伦理传统式微的根本原因,对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回归共同体以拯救现代道德”的观点作了合理的批判。在思考如何超越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对峙这一问题上,从现代性精神理念入手,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各自的理论限度做了讨论,探索出了一条超越德性与规范对峙的思路:从制度伦理走向德性伦理。
胡祎赟著的《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从社会结构转型这一社会学的视角入手,运用社会学的话语知识来分析德性伦理传统式微的根本原因。从社会结构形态来说,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共同体,而现代社会结构呈现为市民社会。共同体是基于自然感情而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它强调的是群体成员间唇齿相依的情感关系和相互肯定的或一致的意志关系。市民社会是与传统共同体相对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于强调社会是一个生产、分工、交换和消费的经济领域。传统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之间的交往缺乏一个中介性的环节而使得社会关系表现为直接性和个体对共同体的全方位依赖;而市民社会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社会关系以物化的货币或商品为中介以及个体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