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随笔精选》开启触动灵魂的精神之旅,品悟穿越时空的性灵文字。 浓缩尼采思想精髓,道破世界人生秘密。跟随超人领悟孤独、悲观、叛逆,迷茫的真正含义,重归心灵平静。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思想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尼采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尼采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采随笔精选》开启触动灵魂的精神之旅,品悟穿越时空的性灵文字。 浓缩尼采思想精髓,道破世界人生秘密。跟随超人领悟孤独、悲观、叛逆,迷茫的真正含义,重归心灵平静。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思想家。 内容推荐 《尼采随笔精选》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随笔精选,这本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目录 前言尼采不死 身体的舞蹈 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 异端行为更有价值 在无边的沉默中 生活在战斗中 人必须对自己满意 我们的空气 天生的自由之鸟 短期习惯乃无价之宝 追求出人头地 超越自然规律 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 超越自己 伟大的健康 飞翔的灵魂 人的浅薄无知是明智的 出类拔萃的人 完美的自私 懒散或半懒散 虚荣是一种返祖现象 什么是高贵? 三种精神的变形 不负责任和无知 精神上的穷人,你在哪里? 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吗? 个人的上帝 梦与心灵关联 所谓天才 心灵的守护神 市场的苍蝇 我们在哪方面最敏感 人人背后站着他的阴影 星星一般的友谊 心理医生与痛苦 痛苦带来人类的提升 狂人 未来的人性 生活就像女人 夜歌 坟墓之歌 大写的智慧 科学的目的 施加自己的力量 表象竟成本质 心仪莎士比亚 叔本华的信徒 人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知识领域冒险 信念没有公民权 大问题需要大的关爱 创造者的道路 公正的起源 现象如何变成实在 对抗冲动的六大方法 那使自己成为欲望对象的东西 权利和义务的自然起源 大多数人缺乏理智的良知 高尚与卑贱 腐败的征兆 买卖与高贵 工作与无聊 诊治“痛苦”的药方 表达细腻感情的艺术 幸福与美德不是论据 敬重友情 学会尊敬 宁愿耳聋,不愿震耳欲聋 必须学会喜爱 学问 与人交往的三大原则 粗粝的情感 同情是为了摆脱自己的痛苦 提防同情 被人同情乃奇耻大辱 不要把你的“自我”加倍! 同情使人产生优越感 模仿别人的情感 充耳不闻哭声 雅量的自私 什么东西使人变得“高尚” 勤奋者的某些事情 让我们谨慎 向往痛苦的欲望 致现实主义者 别人不懂你的剧痛 爱自己的敌人? 善与恶 内疚之心 复仇的要素 人是狡诈的 毒蛇的咬伤 同情者 生命的区分 何谓爱情 婚姻的随意性 孩子是婚姻的牺牲者 幽灵似的美人 男人的女主宰 女人的贞洁 母性 善与美 男女对爱情的偏见 女人希望独立 男人和女人天生对立 忧郁之歌 女人退化了 谈谈关于女人的问题 贞洁 朋友 孩子和结婚 男人和女人不满的不同 名人的喜剧 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贱民 人们之间的区别 撕毁的面具 道德研究与科学构架 没有意识到的道德 美德包含工具的性质 自我折磨的美德 精心设计的生活 是什么使内心痛苦变成家常便饭 精神上的火刑 宗教的残酷像个大梯子 道德是对“理性”的暴政 道德判断是天赋的补偿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有道德的人 理性自由的无稽之谈 善与恶的双重史前史 作为人的自我分裂的道德 我们是否变得更有德行了 宗教崇拜的起源 作为古迹的基督教 基督教赎身的需要 谁需要道德的伪装 所有深奥的东西都喜欢面具 每一个字词都是面具 什么是禁欲理想的意义 作为反自然的道德 语言的速度 每个人都是一座监狱 贵族社会造成的结果 处世之道 为了自我维护 滥用信念的冷酷 义正辞严的好处 试读章节 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 与人类千百万年来的生活方式相比,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相当不道德的时代:习俗变得如此惊人的没有力量,道德感变得如此稀薄和高高在上,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随风消逝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要想得到对于道德起源的真知灼见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就是我们得到了这种真知灼见,我们事实上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因为它们听起来是如此有伤大雅或有可能葬送道德!例如,下述基本命题就是这种情况:道德完全是(因而也仅仅是)对于作为行为和评价的传统方式的任何可能习俗的服从。哪里不存在传统,哪里也就不存在道德;传统决定生活的程度越少,道德世界的范围也就越小。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因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他都一意孤行地依靠自己而不依靠传统:所有原始状态的人类都把“恶”与“自由”、“个人”、“任意”、“异常”、“新奇”和“不可预料”等当作一回事。以这些初民社会的标准看,如果一种行动之发生不是传统使然,而是出于其他动机,例如出于对于个人有用的动机,它就应该被称做不道德的,而行动者本人也觉得它是不道德的,因为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服从传统。何为传统?传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我们之所以听命于它,不是因为它命令的内容对我们有利有益,而是因为它命令——对于传统的这种感情与一般的恐惧感的区别在于,它是对于一种发号施令的更高的智慧的恐惧,对于一种不可理解的无限的力量的恐惧,对于某种超个人的东西的恐惧——一种迷信的恐惧。在古代社会,举凡教育、保健、婚姻、医疗、耕种、战争、开口讲话和保持沉默,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沟通等等等等,无一不属于道德的范围:它们要求个体服从指令而不考虑作为个体的自己。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习俗是无所不在的,谁要想从中脱颖而出,他就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去做立法者、医士和某种神人:这也就是说,他必须自己动手创造习俗——一件可怕至极和危险至极的工作!谁是最道德的人?首先,是那些最经常地服从律令的人,他们像婆罗门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律令,随时准备鞠躬尽瘁,一显身手。其次,是那些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服从律令的人。最道德的人就是为习俗做出牺牲最大的人。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是最大的牺牲?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几种不同的道德类型。不过,最经常服从的道德和最困难服从的道德的分别仍然是最重要的分别。那种以最困难的服从为标志的道德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还是不要自欺欺人吧!自我克服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它可以为个体带来有益的结果,而是因为只有这样,习俗和传统的暴政才能够在个体愿望和个体利益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牺牲个人——这就是习俗道德的残酷无情的命令。另一方面,那些追随苏格拉底的道德论者,他们提供给个人一种自制和节制的道德,作为个人谋求他自己的利益的手段和打开幸福之门的私人钥匙,实为异端邪说——如果我们觉得并非如此,那是因为我们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慢慢成长起来的:他们相继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代又一代习俗道德的卫士的眼中变成了罪大恶极的人——他们割断了他们自己与群体的联系,成了不道德的人和最深刻意义上的恶人。因此,对于每一个真正的罗马良民来说,所有“汲汲于他自己个人的拯救”的基督徒都是邪恶的。在所有存在群体因而也存在着习俗道德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相信对于伤风败俗行为的任何惩罚,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都是有关的群体:这是一种人们在其面前如此诚惶诚恐地加以探究,而其表现形式和限制条件又如此难以理解的超自然的惩罚。群体可以强迫个体为其行为造成的直接伤害赔偿另一个个人或整个群体;他也可以因为个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假定的后果、所引起的神的震怒而对个体进行某种报复——但是对他来说,个体的罪过首先是他自己的罪过;他接受惩罚作为对它自己的惩罚。——“如果对于这类行为听之任之,”所有人都痛心疾首,“习俗还算什么习俗?”每一种个人性的行为和每一种个人性的思想方式都唤起了恐惧。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被人——确实也被他们自己——目为坏蛋和害群之马,那些出类拔萃的和充满创造力量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所忍受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在习俗道德的统治下,每一种创造性都不得不背负起良心的十字架。因此,直到目前这个时刻为止,最优秀的人一直生活在一片本来不应该那么暗淡的天空下。P3-5 序言 尼采不死 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祖辈七代都是牧师。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曾执教过四位公主,尼采的父亲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后去世。14岁时,进入中学,音乐和诗歌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恩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把叔本华视为心中的偶像。1867年,尼采应征入伍,没多久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并因此而退役。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恩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一流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1870年,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在巴塞尔大学十年,尼采并不愉快:先后同瓦格纳、劳的友谊破裂,情场屡屡失意,这些人际纠纷使他的身心受到沉重打击,更要命的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1879年,35岁的尼采提前退休,靠养老金维持生活。从这一年起,10年间尼采几乎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进行写作,但很少取得成功。在今日被视为其代表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第四部分在当时仅印刷了40册。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他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1889年,尼采因为未知的原因发了疯。在疯狂状态下生活了10年,然后凄惶死去。 尼采生平的基本特征在于他那例外的为人。他摆脱了一切现实的事务,摆脱了职业与周围的人们。他一生未婚,既无学生又无门徒,在这个世界是没有活动圈子的。他居无定所,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仿佛他在寻觅他从未寻觅的东西。他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是有距离的,他牺牲了“正常人”的生活,奉献了活力四射、气魄非凡的精神空间。 二 尼采之为尼采,就在于他藐视权威的立场和他惊世骇俗的思想。他自己曾说:“我深知自己的命运。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将和某些可怕的回忆连在一起……我不是人,我是炸药。……我是真理之声。——但是,我的真理是可怕的,因为迄今为止的真理全是谎言。” 尼采笔下,最动人的形象是“超人”。超人欢乐、无辜、自由,他驾驭着生命本身充满活力的流变,他肩负重任、神志健全、孔武有力,但又从容潇洒、镇定自若、严于律己。在超人那里,感性的身体不仅仅代替了理性的主体,还从上帝和神学的控制中挣脱出来,他的身体和生命充斥着积极的、活跃的、自我升腾的力量。超人寄托着尼采所标榜的价值:强健、有力、充盈、高扬。超人如此少见,而他的对立面则满目皆是,他们是“现代人,善良人,基督徒和其他虚无主义者”。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拜倒在基督脚下而瑟瑟发抖,正是基督和基督教造成了虚无主义的流行。虚无主义以否定的力为基础,它对生存、强健、冲动都进行了反向的否定,虚无就是意志的泯灭,是叔本华式的放弃、断念,它要求恭顺、收缩、静寂,随时随地掐灭身体中的火焰,它“只承认衰弱的、残缺不全的、反动的生存”。 尼采生活在思想中,而他的思想不愿凌虚高蹈。尼采拆除了生命的彼岸目标而回到了坚实的大地本身。在尼采那里,不再有一个稳定层次了,永远不会有层次上的优越性,不会有高一级对低一级的吸纳、融合和控制,“均衡状态,根本就没有过”,“过程就是本质”,“因为力,不可停滞”。于是,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就永远是动态的、交易的,它不听命于一个遥远的目的地的召唤,也不停靠于一个外在的、非生命性的。生命不知疲倦,它不歇息于任何一个等级系统中,它是绝对的动词,绝对的谓语,它甚至不会在漫漫旅途中坐下来叹息。 艺术地生活不是今日思想家的首创。在尼采看来,生活就是要像艺术那样永远生成、交易、创造,生活就是要让身体成为艺术品,让身体不要陷入形而上学的圈套中,让身体自我嬉戏、寻欢作乐。生活以身体为目标,身体的力量和意志创造了生活。生活、身体、自我处于无限的可能性之中,它们永远处于即刻性状态,永远在创造、永远在无休无止地进行艺术生产。 三 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 尼采自己曾说: “在所有著作中,我只喜欢用心血创作的著作。……要了解别人的心血绝非一件易事,我憎恨以阅读为消遣的人。……用心血写成的东西和箴言,并不想被人朗读,而希望被人记住。群山中,峰顶之间的距离最短,然而为此你必须长途跋涉。箴言应是峰顶,聆听箴言的人应该是高大的。空气稀薄而纯洁,危险布满周围,精神中充满了快乐的邪恶:所有这些都共存发展。因为我是勇敢的,我愿魔鬼与我共存。勇敢驱逐了幽灵,也为自己创造了魔鬼——勇敢需要欢笑。我所感到的不再与你相同。我在我脚下所见到的云层,我所嘲笑的黑暗和沉重——这正是你的雷云。当你渴望升腾时,你就仰视,而我则俯视着,因为我已升腾。你们当中有谁能带着笑声升腾?爬到最高峰的人嘲笑所有悲剧,嘲笑现实或虚构的悲剧。勇敢、不拘、嘲笑、暴力——智慧希望我们如是:智慧是位女神,她只爱战士。” 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他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征服全世界。有人说:“尼采的格言不仅仅期待着我们用眼睛去阅读,而且还十分迫切地渴望着我们用耳朵去倾听。在尼采的文字面前,我们不仅应该调动理性、意识和知识,还应该打开我们的感官,应该让身体的各个部件准备就绪,随时承受尼采的高分贝的撞击。尼采的写作,是前所未有的高声写作,是演说、呵斥、大笑;是激情、能力、节奏和措辞等多种修辞技术的奇妙混合。在尼采的格言里,修辞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音量,为了传向远方,为了压倒其他赢弱而平庸的陈词滥调,最终是为了被倾听。”如果能够这样地阅读尼采、感受尼采、想象尼采,作为这本书的编者,我有理由相信,你的生活会有改变,至少会变得更有力量,更富有空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