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文真明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兴名臣生干蛮荒之地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鱼和大米产量很大,号称“鱼米之乡”,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自古便是蛮荒之地,虽然以勤劳著称的湖南人世代耕耘于斯,但直到唐宋之际仍是朝廷流放犯罪官员的清绝地。大量贬谪官员给了湖湘大地以丰厚的养分,也造就了“先忧而后乐”的岳阳楼精神。三国时期,湖南曾是吴蜀长期争夺之地。吴国周瑜长年驻守岳阳,如今岳阳还留有其妻小乔之墓。蜀国诸葛亮也曾镇守零陵,并在此地物色到他的接班人蒋琬。蒋琬可谓湖湘人物见诸史册中的“破天荒”者。民间更有意思,当年黄忠守长沙,刘备大军到时,黄忠不战而降,然而,人们爱其忠,赞其勇,偏偏创作出一曲经典“关公战长沙”。

长沙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素有“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一说。长沙北靠洞庭长江,南倚衡岳五岭,东西皆山,实乃一闭塞之地。故而即便是人文荟萃,也难以扬名立万。到唐代之时始有“破天荒”之说。

宋代文学家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学者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代每逢大比之年,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解送赴京应试,当时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为‘天荒解一’”。

关于破天荒,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天荒”实为一讥讽之名,其意为原始混沌未开的状态。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解”,故称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赏给刘蜕七十万贯钱以示奖励,名之为“破天荒钱”,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回信答谢,辞而不受:“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这样,“破天荒”就流传至今。

此后,刘蜕以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名世,在文学成就上以散文著称,且自成一家。

一直以来,湖南人高中科举的人不多,直至宋代,依然如故。然而,由于当时的宋代实乃半壁江山,文化南移,著名书院岳麓书院在长沙设立,吸引了省外许多著名士人来此讲学,如福建的张栻、朱熹,自此开湖湘学派,一时蔚为大观。在外做官多年的永州人周敦颐也回乡讲学,此人开理学之先声,启迪了宋明时代几大著名学者,如朱熹、程颢程颐二兄弟、陆九渊等人,被尊为“理学鼻祖”。

明末之际,衡阳人王夫之崛起,船山之学盛行。曾国藩早年求学即在衡阳,深为船山学术所折服,后来在军事之余,竟亲自校阅《船山遗书》,刊印成书。

人们不禁要问:此前数百年,为何湖湘人物“罕见史传”?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湖南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湖南与湖北一直是合二为一的。在清代设“湖广总督”,督署设在湖北,湖南士人考试要过洞庭,跨长江,去湖北投考。其间之艰难今人难以复知,多少人就葬身在八百里洞庭湖的疾风巨浪之中。当年曾国藩从湘乡一路步行到北京,就走了八十多天,更何况在此之前道路艰险的时代,赶考之艰难,非比一般。直到清代雍正皇帝听取官员的陈情,在湖南开设分闱,史称“南北分闱”,才解除了湖南士人读书成名之难。由于朝廷中长期缺少湖南人的声音,湖南士人即便中了科举,在那个注重血亲关系的帝国时代,也难以出人头地。但地理位置与湖南相似的江西就不一样。唐宋间,由于朝廷许多重要官员都是江西人,如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所以当时江西人才辈出。“朝中有人好做官”正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曾国藩在京城立稳脚跟之后,对湖南士人格外关照,无疑是有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王侯将相本无种

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808年。湖南省湘乡县南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山村迁来一户人家。新迁来的人家姓曾,共有十几人,属中等人家,这家的长者被人称为竟希公。

曾孟学是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娶妻蒋氏,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曾国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岁时故去。白杨坪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竞希有两个儿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其号为星冈公)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未曾生育。曾麟书生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

曾氏祖籍衡阳,世代都是农民,靠天吃饭,几百年来饥饱自然不会均衡,更别说摆脱贫困的生活了。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才日渐发达。曾家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四十亩薄田。在农业社会里,置购房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四十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P3-5

目录

第一章 崛起于草根之家的千古第一完人

 中兴名臣生于蛮荒之地

 王侯将相本无种

 曾氏宗族领袖地位奠立

 好家教成就好孩子

 百方检饬照后人

 他的降生充满神话色彩

第二章 齐家有道,平天下自齐家始

 光大祖传“八宝饭”

 勤俭治家,树家风之先

 齐家是平天下第一要义

 孝而不愚乃德之本

 兄不必敏于弟,弟不必贤于兄

 呕心沥血教导诸弟

 穷养儿,富养女

 可怜国藩父母心

 家训高悬,长保家风传久远

第三章 内圣外王,做最好的自己

 “血诚”是立身基石

 宦海沉浮要保持好名声

 处事当求稳慎,不可过急

 官场如战场,须谨言慎行

 天下凡事要亲身入局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第四章 卧薪尝胆,此生要做大圣贤

 做人的第一件事是立志

 要做圣贤先读圣贤书

 二十年奋斗终中进士

 千金难买真知己

 好师,好友,好榜样

 修身养性,研学朱子

第五章 潜伏官场,羽翼未丰时绝不妄动

 钦点翰林无炭敬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严于律己是官场的护身符

 思报国改名“国藩”

 表忠心上疏直陈时弊

 再上疏惹风波

 亲人亡故思返湘乡

 回乡省亲待出山

第六章 临危受命,墨垤出山招勇办团练

 兴办团练

 首次出山首次遇挫

 受排挤招兵买马

 谁说书生不能治军

 湘军规模初创成

 治军严明,打造曾家军

 放权可以做大自己的事业

第七章 英雄要打脱牙齿和血吞

 踌躇满志,血祭出师

 首战岳州,损兵折将

 连上两奏折自请洽罪

 重振旗鼓攻湘潭

 靖港隆败欲投水寻死

 陷绝境众人落井下石

 左宗棠义激曾国藩

 终于打了第一个胜仗

 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

 水陆两师会战城陵矶

 平定湖北风光无限

第八章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屡败屡战勇气佳

 咸鱼翻身,攻占武昌

 盛名之下要头脑清醒

 恶战长江天险田家镇

 九江石达开计胜曾国藩

 曾国藩跌入人生谷底

 塔死罗走,山穷水尽

 东山再起,重建水师

 坚如磐石挺难关

 曾国藩等到了天国内讧这一天

 奔父丧返乡定居

 韬光养晦,大彻大悟

第九章 再度出山,血雨腥风九死一生

 变圆通再度出山

 曾国藩遇到了新对手

 重出江湖失靠山

 三河喋血,李续宾全军覆没

 苦心栽培得意门生

 曾国藩找到了太平军的死穴

 受重用署理两江

 咸丰皇帝出了道难题

 驻守祁门,九死一生

第十章 百炼终威钢,荣耀达巅峰

 攻陷天京屏障安庆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曾国藩为什么要杀李秀成

 终生荣耀到达极点

 裁撤湘军,功成身退得善终

第十一章 做圣人是一辈子的修行

 接谕旨领军镇压捻军

 剿捻无功受冷落

 开启洋务运动的先河

 整饬革新再操劳

 委曲求全处理“天津教案”

 中国留学事业奠基者

 上海之行——生命最后一站

 最后的嘱托

 大星陨落金陵城

 是谁成就了“圣人”曾国藩

附录一 曾国落生平大事午表

附录二 曾国藩传世语录

附录三 《曾国藩家书》精选

附录四 《冰鉴》原文

参考书目

序言

翻开波澜壮阔、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一个赫然人目、声名显赫的重要人物便是曾国藩。在曾国藩所处的晚清历史中,处处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影子。在曾国藩之后的时代,仍时时听到人们对他的评议。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人推崇他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视之为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最后一位“圣人”。

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在穆彰阿、唐鉴等师友的指点扶助下,十多年间先后从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步步升迁到二品大员。

曾国藩学养深厚,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有继承发展,始终以圣贤人格自励,为人处世卓然不群。曾国藩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事功的建立,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曾国藩虽然赢得如此众多的声誉,建立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功勋,但他的征战历程和官场生涯却艰难曲折,充满险恶,他数历生死边缘,可谓九死一生。曾国藩的一生,不是同太平军和捻军厮杀,就是在险恶的官场中搏斗,他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而最终却能化险为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原因在于他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深藏不露的智慧,总结他的成功秘诀,全在于一个“忍”字。

自湖南起兵,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论挫折打击,当时无人能与曾国藩相比。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忍”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攻下南京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成了“天下臣民第一家”。此时曾国藩显赫至极又危险至极。曾国藩成功后便与一直支持他的朝中权贵肃顺断绝了交往,在肃顺政变失败后没有留下一点把柄;而打败太平天国的次月,曾国藩更主动上折要求裁撤湘军,这一“英雄自剪羽翼”之举,消除了皇帝对他的疑虑,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了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树高易折,楼高易倒。身为晚清重臣,曾国藩游走于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他的为官哲学让其稳如泰山外,曾国藩的处世之道也不可忽略。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事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助其在宦海沉浮、险象环生的官场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曾国藩并非完人,他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以及处理天津教案的态度,都是为后人所指责和非议的。我们在研究曾国藩时,应当摒弃他性格和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借鉴他修身持家、做人做事、用人理政的智慧和谋略为己所用。希望读者能够详加明察,细细品味,从本书中收到窥一斑见全豹之效,并受到些许启迪,著者心愿足矣。

内容推荐

近代以来,能与曾国藩比肩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曾国藩无论在做人治学方面,还是在治军为官方面,都堪称“圣人”。其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梁启超推崇他,李鸿章继承他……

文真明编著的《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一方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另一方面结合曾国藩书信、日记等文字,对其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被后人推崇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圣人”,与其善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有着莫大的关联。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巧若拙曾国藩,聪明人行笨功夫”,而这笨功夫就是指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精进。

编辑推荐

翻开本书,领略曾国藩“一日三省”和“聪明人行笨功夫”的精进方法论。毛泽东、蒋介石一致推崇的晚清第一人。曾国藩不仅是个能办大事的人,还是一个中国式的“教父”。曾国藩是一个连对手和敌人也对其肃然起敬的人物。文真明编著的《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充分展现了曾国藩打仗带兵、为官做人的中国式哲学。说透中国特色的官场生存哲学和独到的处世智慧。政商人士必读!本书尤其关注曾国藩一生中几个重大的转折点,层层讲透他的关键细节和重要决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