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编著的《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提出要从类型学视角出发开展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是因为在洪洞水利社会类型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水利的有无、发展水平、发达程度,与区域社会的整体发展格局和历史变迁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
张俊峰编著的《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洪洞素以大槐树移民故里著称于世,丰富多样的水资源类型和悠久的水利开发史是洪洞区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山西水利社会研究的一个典型代表。《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主张从类型学角度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充分挖掘民间水利碑刻和地方文献,结合田野调查,力图从水利社会的角度解释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提出“泉域社会”等概念模型,是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积极尝试和探索。
导 言 1
第一章 明清以来洪洞人口、资源与环境特征 20
第一节 从杨侯国到洪洞县 20
第二节“大槐树”移民与明清洪洞人口问题 21
第三节 历史时期洪洞区域社会发展的环境要素 25
第四节 洪洞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种类型 31
第二章 引泉灌溉:以霍泉为中心的洪赵泉域村庄 33
第一节 颇似江南:泉水、村庄与渠系 34
第二节 以水为中心:水资源开发与水利型经济 44
第三节 权力中心:水组织与水政治 51
第四节 灌溉不经济:水争端与水权利 58
第五节 权利象征:水信仰与水习俗 70
第六节 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泉域社会的冲突与秩序 78
第七节 新中国初期泉域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98
第三章 引河灌溉:以通利渠为中心的临洪赵三县十八村 105
第一节 通利渠开创之谜 108
第二节 无法选择的生存环境 118
第三节 地、水、夫一体化的通利渠水利管理体系 123
第四节 明清以来通利渠十八村地权形态 139
第五节 明清以来通利渠发展中的“内忧外患” 161
第六节 1948年以后通利渠水利秩序的重新调整 182
第四章 引洪以灌:洪水资源开发与地域社会发展——以明清以来洪洞县河西16渠34村为中心 198
第一节 水碑与水册:洪灌型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文献基础 199
第二节 洪水资源特性与河西水利开发的时空进程 202
第三节 获取水权的途径 234
第四节 获取水权的途径 234
第五节 洪灌型区域的水神信仰 237
第六节 洪灌型区域的水利争端 240
第七节洪灌型水利社会的特点 250
第五章 以“水”为中心的洪洞区域社会——洪洞研究的典型性及类型学意义 252
第一节 为什么是以“水”为中心? 252
第二节 洪洞研究的典型性 257
第三节 洪洞研究的类型学意义——以“泉域社会”为例 260
第四节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65
第六章 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 269
第一节 多学科共识:通过水来看社会 271
第二节 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277
第三节 水利社会史研究关注的焦点与问题 286
第四节 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未来发展 31l
参考文献 324
后记 335
图1. 1 明清时期洪洞县户、口发展曲线图 24
图1.2 洪洞县地形示意图 26
图1.3 洪洞县水系分布图 29
图1. 4 顺治十四年洪洞县各色土地示意图 30
图1.5 广胜寺霍泉渠系图 38
图3.1 通利渠渠系示意图 110
图3.2 通利渠各村灌溉面积之变化 146
图3.3 明清时期通利渠灌溉时间之变化 146
图3. 4 通利渠各村兴夫数量之变化 147
图3. 5 北段村姓氏分布图 150
图3.6 北段村各甲夫头土地数量 151
图3.7 抗战前北段村水滩地分布情况 154
图3.8 道光七年赵城县渠道图 171
图3. 9 民国初洪赵两县渠系图 172
图4.1 河西雷鸣渠系图 218
表3.1 赵城县引汾渠道表 111
表3. 2 明洪武二十七年通利渠十八村土地数字及灌溉时辰表 142
表3.3 洪武二十七年和光绪三十四年通利渠十八村土地数学增减对照表 144
表3. 4 光绪三十二年通利渠十八村土地、浇灌时辰与兴夫名数表 145
表3.5 清道光以后至光绪三十二年间通利渠十八村兴夫数字变动表 148
表3. 6 通利渠十八村陡门设施变化表 156
表3. 7 1935年公孙村各成名夫户数构成与各甲头占有土地数量统计表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