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父母们总认为应该是单纯的、简单的,然而孩子的世界固然单纯,却并不简单,否则你能解释他们一颦一笑、一嗔一怒背后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他们动不动就撒泼打滚、害羞流泪的举动吗?你又真的能一眼看清楚孩子的内心世界吗?非也!其实,孩子的心灵世界极其丰富,绝对不止一种颜色,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性格,如果要用颜色来分类,那就是红、蓝、黄、绿、褐、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有一种主要的颜色,这种颜色就是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那么,对于父母们而言,您知道自己孩子的心灵是什么颜色吗?
读完了由方向苹编著的这本《儿童性格色彩心理学》,于是得到了一把开启孩子心理健康之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好不好用,在于你对其中的内容理解得是否深刻。
作为父母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的孩子自己却不了解,不知该如何教育,常常发生摩擦,甚至和自己像仇人般的敌视,这些问题让父母感到头疼。有没有一种简单的工具和理论,能让父母很快地了解孩子的性格?有没有一种相对针对性的,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可以审视父母自己身上的问题?
由方向苹编著的这本《儿童性格色彩心理学》就为父母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一本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儿童性格分析的书,共分七篇,每篇分两章。篇简介性格和性格色彩的理论知识,及通过具体的特殊案例迅速判断自己孩子属于什么颜色的性格。其他六篇详细介绍红、蓝、黄、绿、褐、白六种性格的特点和父母应该如何教育不同性格颜色的孩子。每一节有理论、案例分析、评论和方法,让父母们比较容易地学习和运用。
性格真的能决定命运吗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可你知道性格为何能决定命运,又是如何决定命运的?性格、命运、孩童时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如何通过改变性格来改善命运?儿童时期的性格塑造为何如此重要?答案就在这里。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已经流传了很久,这句话正确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偶然的一次反应不是性格,多次的同样的反应才是性格。比如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自卑就是他的性格。
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是一次次的心理强化。比如孩子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时,父母鼓励了他,那么孩子就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当孩子第二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又鼓励了他,那么孩子再次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接下来,第三次、第四次……孩子每一次都得到了父母的鼓励,他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心理一次次得到强化,最终就形成了自信的性格。我们都认为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但是最初是由父母相信自己而来的。
一个人的核心性格形成于童年,而且是由父母帮助他建立的,也可能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人,谁跟他接触最多,谁对他的性格影响就最大。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就是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模式,长大后,只要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会重复这种关系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已经在他的心理形成了强化,成为习惯,很难改变。要改变,就必须打破童年时与父母建立的那种关系模式。
王先生是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头脑聪明,对工作很有想法,工作效率也很高,但工作好多年了,也只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职位和薪水都很一般。领导反映,王先生虽然头脑聪明,但在工作上付出的努力程度一般,因此取得的业绩也不大,所以始终没有得到大的升迁。
对于领导的说法,王先生表示同意。他说他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做得不错,所以也就不会像别人那样在工作上那么拼命。虽然他知道,只要他再努力一些,工作成绩一定可以更好,但他就是没有这样的习惯。王先生说,这样的习惯是在童年时就建立起来的。
童年时,他在学习上就从来没有怎么努力过,凭着自己的聪明,他总是能轻轻松松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而父母也觉得这样不错,对他这种行为表示了默许,从来就不勉强他拼命学习。中学、大学以后,他也只是稍微努力了一些而已。而到了参加工作以后,他也是这样的习惯,不会在工作上特别努力。即便他知道这会影响他的工作成绩,他也改变不了他的惯性思维:我只要稍微努力就行了,就可以做到差不多了。所以他的工作成绩一直不是很优异,也一直得不到较高的工作职位。
王先生童年时在父母的默许下形成了“不用特别努力”的习惯,这种习惯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不断重复,很难改变。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重复童年时形成的关系模式,即性格。童年时“不用特别努力”,长大后也“不用特别努力”。童年时自信,一生都会自信;童年时自卑,一生都会自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格确实决定命运,而且是童年时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性格是童年时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带来的心理强化,一次次的心理强化形成了习惯,而习惯最终形成性格的基础。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习惯决定命运。
比如说一个小孩喜欢睡懒觉,但他每次睡懒觉都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为了躲避惩罚,他就只好不再睡懒觉,渐渐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勤快就成了他性格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常常说“要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因。
习惯为什么难以改变?因为它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神经回路,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动开启,并自动去重复相关的行为。因此,积习难改,性格也难改。
但这并不是说童年的性格如果很糟糕,一生就完了。童年时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充分了解自己当初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打破它,重新建立新的关系模式。但是,这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心理学家的帮助。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在童年的时候就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模式,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性格和心理,这样的话,他一生就会顺利许多、幸福许多。(P007-010)
前言
破解孩子性格背后的心理密码
说到孩子的性格,每一位父母都能说出几个特征:聪明、调皮、马虎、乖巧、听话、胆小,但若让他们解释一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这样的性格有什么优劣势,怎样改善他们的性格时,他们多是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呢?
因为孩子一生的性格雏形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性格是“好”是“坏”,心理是否健康,往往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话来说就是:人的一生都是在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所以在童年要为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当然,要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乃至幸福的人生,父母就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更要了解孩子性格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懂得,孩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和心理,和自己密切相关,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说到性格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学上是这么解释的:性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在其身上的整合。也就是说,性格是心理的折射,性格只是表象,而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只是研究性格没有太大意义,探究性格背后的心理动机才更有意义,根据这些认知完善自己的性格、形成健康的心理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无法真正洞悉孩子性格背后隐藏的心理,所以想帮孩子改善大都表现得无能为力。
本书就是想为父母们提供这样的帮助!
父母们总是认为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所以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孩子的内心世界尤为丰富,也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他们尚且幼小,不懂得用更多的语言去表达,所以他们任性、哭泣、愤怒、顺从……他们没有力量和大人或这个世界抗争,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表现出沉默、冲动、拖拉、攻击……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平衡或者安全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性格。可见,幼小孩子的心灵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呵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每一种性格背后都有相对应的心理。依据孩子们性格的表现规律,我们把他们的性格按颜色分成了六种:红色、蓝色、黄色、绿色、褐色、白色。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去了解孩子的性格,走进孩子彩色的心灵吧。
方向苹
2015年9月
后记
浏览完了性格的彩色世界,你一定判断出了自己孩子的性格颜色,也了解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需求,也理解了他们的虚弱、焦灼和彷徨(每一种性格的小孩都有这一面),重要的是,你知道了该如何教育他们、陪伴他们、和他们相处。了解了孩子的性格,懂得了孩子的心理,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是何其重要的角色之后,你的教育就有了方向。
也许父母依然会困惑:怎么每一种性格都有这么多缺点,那不管我如何去培养,孩子总是有不足。这的确是事实。没有完美的性格,即便你把孩子培养成红、蓝、黄、绿四种性格优势兼顾(事实上也不太可能)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完全抹杀掉性格中的劣势,因为每种性格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的,你若把缺点完全抹去,优点可能也会消失。比如你若让红色小孩别那么毛毛躁躁,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失去热情和活力;你若让蓝色小孩不要行动迟缓,那他们可能就会失去思考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若把他们的缺点一刀砍去,他们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性格,而失去原有性格的优势。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把孩子性格中的缺点当成仇人般敌视,而要把它当作一个调皮的朋友,这个朋友有时会玩过火,如果孩子能提醒这个朋友:“诶,不要玩得太嗨了,你影响到我了。”那么这个朋友就会收敛和约束一下自己—一性格中的某个特质就不会走向负面的极端。比如红色小孩的优点是会说,但缺点是贫嘴,让孩子和自己做心里对话,跟贫嘴这个朋友说:“你不能太贫了,你得约束一下自己,否则别人会觉得我根本就不会说话。”当把自己的性格特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其实就是相当“完美”的性格。
父母也不需要勉强孩子变成另外一种性格,但可以向其他性格的小孩学习。而且没必要教训孩子:你看那位小朋友的性格多好,你要是能跟那位小朋友一样多好。性格没有可比性,不存在哪种性格更好,可以学习另外一种性格的某些特质,但不可能变成那种性格。每一个人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能做自己,才能成为自己。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类型,那就是扭曲孩子的心灵,只会让他的心理不健康。
相对来说,红色小孩和黄色小孩倾向于外向性格,蓝色小孩和绿色小孩倾向于内向性格,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内向和外向都不是绝对的,外向的小孩也有内向的时候,内向的小孩也有外向的一面。而且内向和外向也没有好坏之分,内向有内向的力量,外向有外向的优势,各自有擅长的领域。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他骨子里是什么陛格就是什么性格,因为性格就是他内心的倾向和选择,拥有这种性格他最快乐、最安全、最容易到达成功,那么就让他做自己。 但应该让孩子学会完善自己的性格,规避自己性格中的劣势,更好地发挥他性格中的优势,并学习其他性格的优点,如果能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孩子的性格即便不能达到完美,也可以不断走向完美。
父母在这过程中要担任起引导、协助和培养的角色,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决定着孩子是否能拥有健康、和谐的心理。所以,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性格,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若没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是很难培养出—个心理足够健康的孩子的。
所幸的是,你读完了这本书,于是得到了一把开启孩子心理健康之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好不好用,在于你对其中的内容理解得是否深刻。
所以,不管孩子现在的性格如何,都请父母要有信心,因为虽然没有完美的性格,但我们有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只要父母愿意去思索、去行动,每一个孩子的明天都可以很美好,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可以很健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方向苹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