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在《乐府诗集》中收入“相和歌辞”。此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名为《艳歌罗敷行》;在南朝徐陵所编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又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沿用的是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的《陌上桑》。“陌上桑”指的是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古代男女分工以男耕女织为主,“女织”除了纺织刺绣以外,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位于野外,林地比较宽敞,桑叶茂密繁盛,又可起到很好的遮蔽作用,所以在男女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桑林便不断出现,比如有名的《桑中》,写的就是男女幽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从那时起,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
《陌上桑》的故事也发生在桑林中,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罗敷,是秦家的女子,算得上地方上大户人家的女儿。每当阳春三月日上梢头的时候,罗敷都会来到城南的桑林采桑叶。她带着精致的提篮,上面装饰着用黑丝线做成的络绳,手里用来钩桑枝、挑竹篮的笼钩是用桂树枝做的。这个女子是如此才貌出众:头上梳着最流行的发髻,耳上坠着明珠耳环,穿着浅黄色花纹的丝绸下裙,紫色缎子的短祆。路上的行人看到罗敷,不自觉地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欣赏罗敷的美丽;青涩的少年看到罗敷,马上摘下帽子整理头巾,想要引起罗敷的注意;田里的农夫也被罗敷的倩影吸引,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耕地的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农活没有干完,只好彼此抱怨。在这一段中,作者并没有特意去描写罗敷的相貌,只是简单交代了罗敷高贵大气的衣着装饰。罗敷之美是通过旁观者的反应来体现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所有见到罗敷的人不由自主地都被罗敷的美貌吸引、折服,喜爱她、欣赏她是一种必然。人们见到罗敷时的各种失态的行为虽然惹人发笑,却表现了人们对于美丽事物发自内心的欣赏。
一天,一位太守从南边乘车路过,也注意到了美丽的罗敷,就命侍从停下马车。太守派了一个小吏过去,打听她是谁家的姑娘。小吏回报说:“是镇子上秦家的姑娘,名字叫做秦罗敷。”太守又问:“这个罗敷多大年纪?”回报说:“她二十岁还不到,但已经过了十五岁。”太守于是走过去对罗敷说:“你愿意同我一起乘坐马车么?”罗敷看出了太守的用心,上前斥责太守道:“使君你是多么的愚蠢!你已经有了妻室,我也是嫁了夫婿的,你的邀请实在有失礼仪。”
接着,罗敷开始夸赞自己的丈夫:“我的丈夫在东边做官,出行时的随从人马有一千多,都很敬重他,他总是排在最前头的。哪一个是我的丈夫呢?就是那个骑着白马后面跟随着两匹黑马的大官。他骑的马在马尾上拴着青丝,马的笼头是用黄金做成的,腰里佩着价值上千上万的鹿卢宝剑。他十五岁在太守府里做小吏,二十岁就在朝廷里做大夫了,三十岁的时候做了宫廷的侍卫官,四十岁就做了太守,成了一城之主。他为官清廉,留着显得成熟干练的胡子。他从来都遵法守礼,走着轻缓的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官府集会的时候,在座的有好几千人,都夸赞我的丈夫出色。”
《陌上桑》的故事其实早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就有原型。书中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后就离开了家,到外地去做官,五年后当上了大官才回家。他在快到家时看到一个美妇人在路旁采桑,便下车调戏她,却遭到了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秋胡与妻子相见,才发现原来就是那个采桑女。妻子鄙夷丈夫的所作所为,羞愤之下竟投河而死。在汉乐府中有《秋胡行》这一诗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而《陌上桑》的故事一般认为就是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不同的是,秋胡的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陌上桑》以喜剧结束。《陌上桑》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摹罗敷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使她在轻松的气氛中显得更为可爱。这个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聪慧、坚贞的姑娘,几乎寄托着民间对好女人的全部想象。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