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先生还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他说过,“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这些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也就是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或者贫困家庭,我们学校要为这些孩子做什么呢?我们必须要教会这些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这样他们的家庭条件才能够改善、他们的命运才能改变。正如黄炎培说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领悟了黄炎培先生的这一思想后,我的办学思路更加开阔了,加大了学校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力度。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一想到职业教育是做善事,是良心教育工程,可以改善民生,我又有了信心和力量。
除了学习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我还广泛阅读了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的书,他们科学化、平民化、民生化的职业教育理念使我受到启发,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职教情怀,“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谋生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岑溪市教育局领导的关怀
“现在经济的发展,是资金、技术、项目跟着人力资源走,把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岑溪市教育局的领导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5年5月,岑溪市教育局的领导找我谈话。领导们和我分析了当时岑溪市职业教育的情况,把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增强人才资本的竞争优势,打造吸纳产业转移的永久性强力磁场,从而促进岑溪市的产业发展的决定告诉我。并且告诉我教育局的领导班子决定让我接管岑溪职校,把岑溪的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听了领导的一番话,我非常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但同时也对领导讲出我心中的疑虑,因为我还没接触过职业教育。领导们听了我的想法后,鼓励我说:“小陈,大胆干,没事的,我们支持你。我们和你并肩作战!”从岑溪职校重新选址建设起,教育局的领导就经常到学校指导工作。在学校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他们都会为学校出谋划策、争取资源、鼓劲加油。
在岑溪职校面临招生困难、师资缺乏、设备不足等问题,我自己心里也觉得办不下去的时候,教育局的领导跟我分析了具体情况。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岑溪市每年约有新生劳动力15000人,除3000人左右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实现就业外,其余人员均在未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在8万人左右,就业工作面临着待就业人员数量大、技能低的双重压力。大量劳务输出人员因缺乏职业技能、就业岗位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这一就业现状充分说明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全市新生劳动力能够普遍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说明职业教育大有发展空间。这些信息坚定了我们办职业教育的信心。
对于师资缺乏的情况,教育局的领导支持我挑选人才。无论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或者企业的技术人员,只要有技术、有能力、肯吃苦、愿意为职业教育奉献,都可以通过相关培训进入岑溪职校当老师。并且,教育局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全力支持岑溪职校的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教育局的领导还为学校争取各种资源。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把学校办好,就要吸引资源,让更多的资源主动进来。时任教育局的领导曾讲过,要跳出教育看职教,学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这使我明白了要办好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挖掘资源,多元发展。教育局的领导还请相关领导来学校实地视察和指导,相关领导视察了学校后,觉得学校确实有发展前途,于是就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持。这保证了学校能够一直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更多的资源。
教育局的领导们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最新的信息和理念。我在岑溪职校担任校长期间,每年的教师节,教育局的领导都会来到学校,慰问老师,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
领导们的支持、鼓励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职业学校的校长,就要思想敏锐、有思路,善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维持力、创造力,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办学思想,指导办学实践。他们的指点、鼓励与支持,让我们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岑溪市委、市政府的关爱 此外,岑溪职校能顺利走出发展瓶颈,寻找到适合自身良性发展的体制与模式,驶入内涵发展的快车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归功于岑溪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是上级领导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措施的聚力与生效。
时任岑溪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岑溪市地处广西东南部,与广东毗邻,是两广结合部的主要区域。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岑溪市的科学定位是,将岑溪市建设成为“连接两广陆路交通枢纽、桂东南副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如何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不仅成为岑溪市新的改革挑战,更是新的发展动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践中,由于产业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机械加工和电子产业领域,没有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岑溪市在继续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同时,还要重视可再生的人力资源开发。那就是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大军,尽快增强人才资本的竞争优势,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岑溪市吸纳产业转移的永久性强力磁场。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