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马文·明斯基所著的《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人工智能的大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美)马文·明斯基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马文·明斯基所著的《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人工智能的大门。 内容推荐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机器具备了情感,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人类? 在《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目录 推荐序 情感机器离我们有多远 引言 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第一部分 情感,另一种人类思维方式 01 坠入爱河 “爱”的手提箱 精神奥秘之海 情绪与情感 本能机,让婴儿情感更好捉摸 云认知型思维 成人精神活动的6大层级 情感“瀑布” 思维维度的多样性 02 依恋与目标 沙子游戏:从叉子到勺子 依恋与目标 印刻者 依恋性学习模式 学习、快乐和信用赋能 价值体系的塑造 幼儿和动物的依恋 谁是我们的印刻者 自律,构建目标一致的自我模型 公众印刻 03 从疼痛到煎熬 疼痛之中 煎熬,大脑失去自由选择权 苦难机器 致命性的痛苦 心智“批评家”:纠正性警告、外显抑制和内隐束缚 弗洛伊德的思维“三明治” 控制我们的情绪和性情 情感利用 第二部分 洞悉思维本质,创建情感机器的6大维度 04 意识 什么是意识 打开意识的手提箱 A脑、B脑和C脑 对意识的高估 如何开启意识 主观体验,心理学中的无解难题 自我模型与自我意识 笛卡儿剧场 不间断的意识流 05 精神活动层级 本能反应 后天反应 沉思 反思 自我反思 自我意识 想象 想象场景 预测机器 06 常识 什么是常识 常识性知识和推理 意图和目标 差异的“幻想”世界 在不确定性中,作出最优决策 相似推理 正面经验和负面经验的博弈 07 思维 是什么选择了我们思考的主题 批评家-选择器模型,思维跳跃之源 情感化思维 人类的19大思维方式 6大批评家,选择最合适的思维方式 先有情感,还是先有行为 庞加莱无意识过程的4大阶段 认知语境下的批评家选择 人类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08 智能 预估距离 平行类比 高效率学习的奥秘 信用赋能 创造力和天才 记忆与表征结构 表征等级 09 自我 多样的“自我” 人格特质 “自我”观念的魅力 为什么我们喜欢快乐 情感描述难题 发现感觉中独特的“质” 人类思维的组织方式 复杂的尊严 人类智能的3大时间跨度 致谢 注释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任何时候,只要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人们就可能用到以上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新状态,但是通常情况下,上面提到的这些词或短语只适合表达宽泛的情感状态。许多专家倾其一生来划分人们的思维状态,把像“情感”“性情”“脾气”和“隋绪”这样的术语排成有序的表格或图表,但是,我们应该把“痛苦”定义为情感或情绪吗?应该把“悲伤”定义为性情吗?没有人能够厘清这些术语的用法,这是因为不同的传统习惯对这些词有不同的区分方法,不同的人有表达纷繁各异的情绪的不同的想法。又有多少读者能够准确地描述以下各种情感的情感状态呢?。 ·失去孩子的痛楚: ·对国家永远不能享有和平的恐惧; ·爱人到来时的激动和期待; ·选举大获全胜时的兴奋; ·高速行驶的轿车失控时的恐慌; ·注视着玩耍中的孩子时的欣喜; ·处于封闭空间中的惊慌失措。 在日常生活中,在说出“快乐”或“恐惧”之类的词汇时,我们期待朋友了解我们的真正意图,但是如果要用更精确的情感词语代替上述这些常用的词语,反而会阻碍而不是帮助人们总结出人类大脑运行的理论。因此我们认为,每一种情感状态都建立在许多细小的过程的基础上,而这一理论则是本书采用的分析人类思维的全新方法。 本能机,让婴儿情感更好捉摸 达尔文(1872):当感受到轻微的疼痛、饥饿或不适时,婴幼儿便会拖长嗓音发出刺耳的哭声。孩子哭泣时眼睛紧闭,眼周围的皮肤也随之皱起,前额缩成皱眉状,嘴巴大张,嘴唇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收缩,最后形成一个方形,牙齿周围的牙床会多多少少地显露出来。 前一刻,孩子可能看起来状态非常好,然而突然之间,他便焦躁不安地乱动起来。接下来便气喘吁吁,连绵不绝的哭声接踵而至。孩子是饿了、困了,还是尿了?无论麻烦的后果如何,这种哭声都会促使你寻找解决的办法。一旦找到解决办法,事情便会很快恢复正常,但与此同时,你也会感觉沮丧,这是因为当一个朋友向你哭诉时,你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他的问题;然而当孩子突然改变情绪时,你却不能用与大人交流的方法和孩子沟通。 当然,我并不是暗示孩子们没有“性格”。婴儿们刚出生后不久,人们就会感觉到一些婴儿要比其他婴儿的反应更快、更有耐心、更容易动怒或者更具有好奇心;这样一些特征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但另一些特征却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导致孩子们在不同情绪之间如此频繁地转换,如从满意和安静迅速转化到生气和怒不可遏? 为回答这类问题,人们需要熟知婴儿行为的机制。因此,假设有人要求你设计一款仿生动物,或许你得首先列出设计这款机器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和目标,即需要有自动修复功能的零件设备和抵御攻击的防御设备,必须具备自控温度的能力以及一些能够吸引朋友来帮助自己的方法。列好清单后,便可以让工程师通过建立单个“本能机”(instinct.machine)的方式来满足这些要求(见图1-2),最后将所有机器封装进一个“盒体”(body一box)中。 P21-P22 序言 坠入爱河,本美妙无比,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可能要惊醒无数“梦中人”了。为什么体验如此美好,现实却如此残酷?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自动忽略那“千处错误”,而“爱着眼睛所轻视的”? 事实上是,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会欺骗我们自己。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对人类思维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类大脑包含复杂的机器装置, 并由众多“资源”(resource)组成,而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的转变,都是因为在激活一些资源的同时会关闭另外一些资源,这改变了大脑的运行方式。所以,愤怒用攻击代替了谨慎,用敌意代替了同情。 而这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情感机器”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在今年已经迈入了第59个年头。59年前,明斯基与约翰·麦卡锡一起发起并组织了达特茅斯会议,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而这场会议也成了人工智能的起点。期间,人工智能经历了两次上升、两次寒冬,终于在今日迸发出了野蛮生长的态势。而明斯基,在这段历史中一直是一位闪耀着耀眼光彩的杰出的人工智能权威,是当之无愧的人工智能之父。 随着历史车轮的迈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能机器时代:工业机器人开始替代很多高重复性的人类劳动,甚至进入极端环境实施救援工作;轮式机器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人类排除在外、实现交通零事故的目标将指日可待;被植入云端“大脑”的家庭机器人能听得懂人说的话,陪护机器人开始成为老人、儿童的新伙伴,陪他们度过了或孤独或患病的那些难熬的日子;而世界第一家机器人酒店也在日本开业,从前台到后勤的工作岗位全由机器人担任……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如果机器能够模拟人脑,具备意识、思维、自我观念等人类特质,会作出决断,是不是人类就能在无人驾驶和医疗这些关键领域实现质的飞跃?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那么,大脑要进行何种变化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机器应该如何演化,才能让它们具备人类的常识、常识性思考与反思能力? 在《情感机器》这本书中,明斯基为我们研究更高阶的人工智能——情感机器,提供了一幅详尽的路线图。他指出,情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在洞悉思维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思维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塑造未来机器的6大维度——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揭示了人与机器根本性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独一无二、足智多谋的原因,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 毫无疑问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各国的研究者都将努力致力于更高阶人工智能的领域,但正如明斯基所言:只有当这些机器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掩盖自己的种种缺点后,我们发明的系统才不会出现新的缺点。 情感机器,这一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答案,还将让人类上下求索。 后记 88岁在中国被称为“米寿”,是个非常吉利的岁数,美国人马文·明斯基未必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著作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出版,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大行其道,继2013年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后,2014年,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占据了全球销量的25%,相关概念的股票大涨,这个行业的发展完全可能改变出生率下降引起的人口红利减少的局面,并改变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这一切的发生似乎自然而然,如果现在不懂这些概念,显然你已经“Out”了! 但这世界上,先知先觉者是极少的,明斯基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1956年,在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明斯基等人就已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作为人工智能最早和主要的倡导者,他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来模拟,机器也可以有智能。他的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是:“The brain Happerls to be a Meat Machine.”(大脑无非就是肉做的机器而已。) 1975年,明斯基首创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v),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的特征;每个槽可有若干侧面(facet),对槽做附加说明,如槽的取值范围、求值方法等。这样,框架就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描述事物的信息,如何使用框架的信息,对下一步发生什么和如果没有发生该怎么办的预期,等等。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 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研发出了世界上最早能够模拟人类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的另一个大创举是创建了著名的“思维机公司”(Thinkjng Machines,lnc.),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0和用户接口功能,该机器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 明斯基也是“虚拟现实”的倡导者,虽然“虚拟现实”这个名词及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并明朗起来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斯基就创造了一个名词,叫“telepresence”,可译为“远程介入”或“远距离介入”。它允许人体验某种事件,而不需要其真正介入这种事件,比如感觉自己在驾驶飞机、在战场上参加战斗、在水下游泳等,但这些事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现在不少影视剧都展现了类似场景。 2006年出版的《情感机器》则由浅入深地推理了人类情感发生的原理和作用机制,主要是关于人类最高层级的反思思维。为了理解更为复杂的事物,人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这本书尝试从“内部”观察思维的角度描述思维,也讨论了建立“思考”机器所可能用到的技巧。 就是这么一位富有远见和实践精神的科学家,明斯基的著作《情感机器》在出版近10年后,中文版终于问世,对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对于勤劳、聪明又富有学习精神的中国人来说,既是憾事,也是幸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非世界制造强国,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工业4.O,必将引领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从政府到民间,工业4.0都受到高度重视,2015年,将是中国工业4.0元年。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希望大家在阅读明斯基这本著作的同时,学习其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创办实体或参与投资,为国家、社会也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译者本人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并尽可能创造机会以得到明斯基等大师的指导! 翻译本书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历时半年的翻译和修改过程也凝结着两位优秀研究生程玉婷和李小刚的心血。同时,也要感谢吴焦苏、郑毅、王夫清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一直致力于将国外经典科学著作引入国内的湛庐文化,更感谢。尽心尽责的编辑们。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祝愿作者明斯基健康长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