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抗联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孤悬东北,野菜树皮为粮,雪地森林为家;他们的枯骨遗骸深埋于东北的峰峦与黑土中;殷红的鲜血融入一条条江河的洪流里他们的遭遇,亲历者也无法用言语描述。

张正隆、姜宝才主编的《最后的抗联》抢救最后的抗联:记忆再现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

内容推荐

2012年,全国活着的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不到20位,他们是最后的抗联。《最后的抗联》作者张正隆、姜宝才对这些抗联老战士进行深入采访,留下珍贵的视频,他们的口述,又变成了珍贵的文字。他们以个体经历,讲说了那场漫长的“抵抗”,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一”抗联”。这是个人的战争体验,也是差点被带进“棺材”的民族史书。

目录

上篇 逝者留香

 一、十四年苦斗记

 二、抗日联军的建制和军事问题

 三、一路军军歌

 四、不要耻笑我们的破烂战袍

 五、任抗联第五军军长之通电

 六、两封家书

 七、山河欲裂战马嘶

 八、智取克山

 九、林海中的电波

 十、从北满依兰开始的南满远征

 十一、痛歼邵本良

 十二、忆民族英雄杨靖宇

 十三、大荒沟的回声

 十四、雪原飞兵

 十五、雪夜“拉驴”

 十六、夜袭汤原

 十七、风起磐石

 十八、杨军长的枪

 十九、牢门脱险记

 二十、在远东的岁月

 二十一、“共和国八大妈”之一梁树林口述

 二十二、“八一五”后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十二、露营之歌

 二十三、李敏焕日记片断(摘录)

 二十四、陈翰章战地日记(摘录)

 二十五、四季游击歌

 二十六、白黑征歌

下篇 活者有声

 一、我在汤原战斗的日子

 二、我了解的抗日英雄

 三、雯与云

 四、漫漫抗战路

 五、一个女人的抗战

 六、从黑土地到天山脚下

 七、我的远东抗联密营岁月

 八、宛平来客

 九、我的丈夫我的军长

 十、回忆我的青年时代

后记

试读章节

“九一八”事变,白山黑水顿时色变。当时的政府于不抵抗的政策下,东北军民并未立即动员起来去抵抗日寇。因此,日寇能得以电光雷击之势,很快地和顺利地,占领了南满、吉林、长春各地。但是,同时在东边道,和北满各地,是尚没有被占领了的。日寇开始向北满进攻,那是一九三一年终的事。

由于他们用强盗般的手段来侵略,在各地血腥的恐怖政策,渐渐激起了广大东北人民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并达到最高潮。一·二八,在上海吴松、黄浦的惊天动地,足以泣鬼神的壮烈抗战,又给予东北人民以很大的影响。于是,东北军民,粉碎了不抵抗的铁圈,风起云涌地先后自发起来,进行英勇的抗战。在黑龙江省则有马占山、苑崇觳、苏炳文、陈大凡等。在吉林省则有丁超、李杜、王德林、高玉山等。在辽宁省则有唐聚伍、邓铁梅等。其中一部是旧东北军,如马占山、丁超、李杜、苑崇觳、苏炳文等。一部分是由民众揭竿而起挺身卫国的救国军,反日的形势是特别高涨。著名的战役如江桥之役、马桥河之役等。我东北军民确曾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英勇战斗。

但当时日寇因拥有优势的兵力和精妙的武器,来做进一步的积极压制,而国内也并未整个健全的统一起来抗战。那时的东北抗日战争,因种种关系得不到国内的援助和接济。再加上没有坚强的领导者和明确的反日斗争纲领。因而接连遭受了重大打击。到后来在东北的抗日战争中,某些将领又有的动摇了,有的投降了敌人,有的私自逃亡了。以致各地的义勇军也有的被击溃和被瓦解。所以,那时东北抗日的阵容,就陷于非常凌乱漫散之中了。那些零散于各地的军队,有的藏于森林、深山和江畔一带,就是所谓山林队、大刀会、红枪会等。

后来,因为在这一个自发的反日高潮中,却影响了和发展了另一系统的抗日武装力量。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系统,他们有明确的反日斗争纲领,有坚决的政治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他们曾经发展了东北广大同胞起来作具有民族兴亡性的抗日战争,更号召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他们团结了全东北一切反日的武装力量,和日寇作殊死果敢的决斗,因此,在当时获得了有许多先进的工人、农民、爱国青年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哈尔滨的工人、学生更为踊跃。他们一批一批冒着种种的危险和敌人的警备网,自动去参加到东北抗联里去。例如:哈尔滨电业局的工人,一、二中,工大,商船学校,医专等的学生,很多曾发挥了这样勇敢的爱国精神。我直到如今还记得,和我多年在一起苦斗而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的张兰生同志,也就是哈尔滨电业局在一九三三年度反日大罢工中的工人领袖,和壮烈战死了的抗联第五军的师长王光裕(就是二中的学生),工大的孟兆麟同商船学校的傅天飞等,他们都是率先为着捍卫祖国而光荣地殉难了。哈尔滨以往所产生的爱国志士,在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日苦斗中,不是懦弱的,不是畏缩的,是曾具有光辉作用的。

抗联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时时刻刻是为了防卫民众的利益,而与日本侵略者苦战。因此,他们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同情。他们于十四年中,足迹走遍了长白山系的大小兴安岭山地,黑龙江省的平原,松花江、牡丹江的两岸。他们在这些地方,曾经洒遍了赤红的热血。直到现在,各地还是狼藉着壮士们的枯骨,蒙古风吹来,仍能嗅着十几年来为祖国而牺牲的人们的血腥味。他们没有外来的援助,他们与国内已经完全隔绝,单独的孤军血战,坚苦卓绝的斗争直到现在。无数的民族英雄,矢志忠贞于自己的中华祖国,并为了自己可爱的祖国,自愿去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P4-P5

序言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中华民族从“昨夜”的狂风骤雨中前行,把我们送进香甜的梦乡。我们不经意经历了很多,包括阳光雨露,可倚栏吟诗赏荷,是否用心去想过那些用头颅作花的人呢?

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春晓叩魂的感伤,而对一个民族来说,同样如此。

自从有了“九一八”,就有无数抗战者在为民族之光复浴血奋战,最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东北义勇军,继而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多年抵抗、苦斗。

日军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民族的血性先锋,在苦斗、在流血、在怒吼,“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为了国土光复和民族福祉,在那场漫长的战争里,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之丢掉了头颅。

东北抗日联军,曾有“十大联军”之称,高潮时期人数曾达到三万余人,到了抗战胜利前夕,剩下不足1000人,牺牲的师级干部近80人,军级干部(包括军长、政委、副军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有35人,其中包括一军军长杨靖宇,二军军长王德泰,三军军长赵尚志,四军军长李延平,五军军长柴世荣,六军军长夏云杰,七军军长陈荣久、李学福,十军军长汪雅臣等人。用一位老人的话说:抗联很多人死在山里了,不是战死,就是冻死饿死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

东北苦斗亲历者钟子云曾这样感言:“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所遭遇的苦痛,很难尽述。在这14年的奋斗过程中,孤悬东北,毫无支援,不仅受到了敌人军事上的进攻,而最惨苦的是敌人在政治上的压迫,实施经济封锁,厉行所谓民“匪”分离归屯政策。因此,在南满、东满及北满各地组织了大量集团部落,使我军无法与人民联络,而完全陷于苦境。抗联将士们的鲜血溅遍了嫩江、黑龙江、松花江和牡丹江的洪流。枯骨遗骸满布了长白山、摩天岭、兴安岭的峰峦,及黑龙江、松花江两岸的平原上。虽然这些民族英雄,先后牺牲了,但他们的后继者并未动摇,一直继承了他们这种伟大而光荣的民族解放事业。到了抗战胜利的今日,这就是对这些死难英雄的一点安慰。在十四年的苦斗中,不仅手执武器的将士们,把他们的鲜血洒遍了民族革命战场,而许多手无寸铁的广大民众,因帮助和同情抗日部队,而被敌残杀的数目尚不止千百倍于武装抗日将士,其中包含着男女老少,士农工商,穷富贵贱,所有东北各界的同胞。”

对东北的抗日斗争,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①”这年的冬月,中共以六中全会的名义给东北的抗日将士发去一封慰问电,是通过电波发出的:

“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向沦陷在敌人统治下,已七年多的东北同胞们,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表示最深刻的同情,并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民族敬礼,我们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忘记沦陷在敌人铁蹄统治下的东北三千万同胞,不会忘记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民族死敌做长期斗争的亲爱的同志们。”

当时延安把东北的抗战部队统称为东北义勇军。延安中央说:东北抗战最久,已有七年的历史,在东北民众中潜伏着巨大的抗战力量;而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38年2月,毛泽东在同合众社记者谈话时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那里也是民族统一战线,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其他的派别及各种不同的军队与民众团体,他们已在共同的方针下团结起来了。”

对于东北抗联的作用,当时的延安抗战领袖,洞察战争大势,东北大地的抵抗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毛泽东在致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四先生信中说,我们看了东北义勇军能够长期英勇抗战,据敌报说,敌人损失了十余万生命与数万万金钱。而且相当钳制了推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本部的进攻。他们虽然还没有最后战胜敌人,但他们对于全国民族已经有了极大的功劳和帮助。

1945年的清明之后,面对来自各个抗日战场的指挥员们,毛泽东感叹地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毛泽东说这番话不到一个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在太平洋和其他战场上,美、英、法等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突破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

1945年8月,东北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对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展开攻击。抗联人员到达东北50多座城市,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扩兵建队,到10月间,发展了几万人的部队。这对关内部队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1945年9月14日,延安中央终于得到了抗联的音信。一架苏式专机,带来了抗联名将冯仲云的信:希望关内部队快来,来的约多越好118日那天,以彭真、陈云等人组成的中央东北局,到达东北沈阳,坐镇“大帅府”,指挥整个东北的军事斗争。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对抗联做出历史的评价:中国革命斗争有三大艰苦,一是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是新四军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再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抗联名将冯仲云向中央移交东北党组织关系时,他边整理烈士花名册边流泪,他深情地说:

“那时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曾安慰了以往为抗日救国而牺牲了的地下先烈。他们何尝不在那个时候怀念着父母妻子?何尝不想到自己的生命可贵?但那个伟大而又重要的任务是担在了他们的身上,为了大众的解放,全民族的更生,这个高尚的思想竞整个地操纵了他们的精神主宰,他们受尽了饥、渴、风霜之苦,而方盼到今天这颗胜利的果实。但是可惜,有的竞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的光复,未能亲眼看见盘踞在这十四年的倭寇离开这块土地。甚至于他们死了,连个名也未曾被人得知……”

无数志士用鲜血浇筑了共和国大厦之基。共和国没有忘记抗战英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于此同时,国家开始烈士普查和烈士纪念证书颁发工作。据有关门统计,全国累计颁发抗战烈士证书27万多份。褒奖的抗战烈士,包括了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烈士。

在1958年举行的杨靖宇公祭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分别敬献了花圈,毛泽东的花圈上书写着“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挽词,其他领袖的挽词是“靖宇同志千古”。杨靖宇享此殊荣,也是共和国对抗联的奖掖。2004年,也就是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抗日将领赵尚志头骨被发现,此事在国内产生轰动。为了安葬一位60年前牺牲的烈士头骨,党和国家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做出了“让烈士魂归故里”的决定。

以国家以民族名义的纪念、祭祀活动,是国家的礼制、礼仪内容。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一些网站,还开设了网络抗战英烈纪念馆,网民随时浏览英烈事迹,向英烈献花,抒发感念之情。

“烈士纪念日”是国家的节日,从形式到实质,都由“国家”设定,自然是国家记忆的录制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国务院公布1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民政部公布了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单就占了百分之十四,可见东北抗联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分量。

没有英雄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历史的民族。一个崇尚英雄、尊重英烈的民族,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由无数英雄的血肉铸成的。

“花落知多少”是我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既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自己的发问——不要忘记英雄。英雄用头颅为后来者作花。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记忆遗产”概念,旨在抢救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而抗战亲历者,正是这记忆的珍贵源头。

伟大的民族必有强大文化的支撑,抗战老兵正是抗战文化的参与者。抗战历史的大量细节,就隐藏于抗战者的个体记忆中。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本教科书。”保卫历史记忆,整理、挖掘和利用抗战史,是抗拒历史遗忘症的良方。“举起前辈的旗帜”“缅怀英雄业绩”,前提是要知道“旗帜”是什么,烈士的“足迹”在哪里。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在阅读中倾听抗联的声音,在文字山岗上感受英落的瞬间——为读者提供寻找抗联记忆的一种路径,便是编者的苦心。

这是一部由抗联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东北14年苦斗史。

这是抗联英雄的绝响、抗联老兵留给世界的遗书!

后记

抗联史非常繁杂,曲曲直直,具有很大的隐形性,很多的支脉不是在高堂,而是在民间,属于乡俚野语,有的以家族史、个人史的形式存在。到民间去,才能看到更惊心动魄的诸多历史瞬间。抗联群体是由成千上万的指战员组成,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战争体验不同,给我们呈现的是独特的历史时空、历史故事,会把亲近历史的人,带入战争的万花筒之中,看到多维的历史面孔。这部书,就是由抗联将士书写的,大量的历史细节存活在他们的文字之中。

张正隆用前后30年的时间,研究抗联的历史,创作出了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雪冷血热》,是他本人对抗联史的一种解读,同时也在注意收集了大量抗联史料;姜宝才多年来寻找抗联的足迹,考察抗联密营,建立起了资料库,在书写过程中,寻找并发现了赵尚志将军的头骨;柳宗龙从解放军文学系毕业后,一直在海军机关就职,但是对东北抗战情有独钟,进行多年研究。我们在历史的档案和资料堆里,发现了大量的抗联将士当年的指示信、书信,以及日记和口述资料,有的正是我们从“采风”中得来。

三人的灵魂世界是相同的,便有了主编一部抗联口述史的愿望:用文化的视角,把抗联将士原汁原昧的记述,整理在一本书里,让历史研究者和抗联粉丝们有一个进入抗联将士灵魂世界的入口。

这里有抗联周保中、冯仲云等抗联将领的战争回忆;有抗联烈士的遗书,赵一曼的家书;有杨靖宇的歌词、赵尚志的诗文,柴世荣就任五军军长时的通告;还有从敌人档案材料里发现的李敏焕、陈翰章的战地日记,有抗联英雄于天放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自己的抗联经历撰写的《牢门脱险》……还有梁树林、胡真一生命的绝唱。

在抗战胜利初期,提起“吕老妈妈”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参加过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登过天安门,毛主席向她敬过酒。她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八大妈”之一的梁树林。她全家八口人为抗日部队做事,她的两个儿子战死沙场,一个儿媳被敌人杀害。赵尚志、冯仲云、赵一曼等跟她叫母亲,称要为她养老送终。赵一曼、赵尚志先后牺牲,都“走”在了她的前面,梁树林活到了80多岁,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她把自己的故事说了出来,外孙为她录了十多盘录音带。吕老妈妈的口述资料,是“红地盘”(根据地)的记忆,显得弥足珍贵。

李在德的口述,是从家族谈起的,她谈到了祖母(冯仲云过去从事地下抗日时,得到她的倾力保护),谈到了母亲金成刚(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妇救会会长,她和另11位抗日人员被日军逮捕投进枯井里活埋,2012年我曾到金成刚等12位烈士的殉国地凭吊。这口枯井就成了他们的“坟墓”)。李在德的口述部分,在集子里属于大篇幅,因为我们更在意她的家族抗战秘史部分。

黄吟秋口述有幸保存了下来,其长孙黄若平说:“爷爷历尽磨难,他的回忆录虽然只言片语,仍然看到他的铮铮铁骨:忍辱负重抗日,鞠躬尽瘁报国。爷爷是我们全家做人的楷模。”

本书侧重抗战者的口述,但也囊括了作战指示、战地日记和书信等内容,都属于个体记忆的范畴。基本涵盖了抗联各个阶段的战史、战例和生活细节。在资料选择时,除了注意史料价值外,尤为在意其文化和思想价值,让读者重新游历中华民族十四年苦斗史,走进抗战将士的感情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要比我们在书斋里写史更有意义。可以说,这是一部抗战者的心灵史,是一部血性和灵魂的史书。把抗联的将士们的书写、老兵的口述,集合起来,成为抗联的和声,让后人能够容易地听到他们留下的声音。把抗联人原汁原味的记忆拿出来,其苦心就是矫正一些早已经走样的“书写”和“史”i用老兵的个体记忆,能修补我们在记忆机器上被删去和被遮蔽的地方,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库按上杀毒软件,使人通过读史,能闻烈士之气息,触摸前辈之灵魂。

这里面有抗联将士的语气、血肉和灵魂,它属于抗联的,更是属于民族的。

阅读,是传承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一种路径。读者在翻阅这部沉重的书籍时,也就倾听到了抗联将士的声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