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楔子
第一回 出家门餐风露宿睹民情 入古寺断壁残垣遇故知
第二回 智仙师情真意切剖韬晦 少年徒风华笑闹话神功
第三回 初入仕春风得意遇危机 乍进宫幽径莫测落陷阱
第四回 太后突显威仪虎口夺人 李顺急中生智神箭救主
第五回 内外交困武帝微服私访 狭路相逢宰相拔剑泄愤
第六回 进店发飙李顺敲山震虎 出门问路乐子叩首认恩
第七回 夹壁木箱揭开惊天大案 刺史仪同共唱双簧小曲
第八回 洞穿隐秘皇上胆战心惊 踏破风流太子皮开肉绽
第九回 鼓乐喧天喜兮?悲兮? 觥筹交错福耶?祸耶?
第十回 施巧计魑魅魍魉一网尽 伏洪魔农林渔牧共欣荣
第十一回 太子娶亲朝廷赞声一片 鬼魅翻案京师流言四起
第十二回 宾朋楼彰显市廛兴衰史 百宝箱见证郑家污浊心
第十三回 登坝顶一目了然释疑云 顺民意除暴安良尽欢喜
第十四回 太子移情别恋又入洞房 宰相处心积虑再安眼线
第十五回 荒郊野岭二徒偶遇恩师 黑灯瞎火一众误落陷阱
第十六回 “武当刀客”金蝉脱壳 “绿林豪杰”堕入爱河
第十七回 设巧计一代权臣得报应 更年号北周朝廷展新颜
第十八回 教孩儿练功习艺用心苦 思前程韬光养晦待来时
第十九回 李顺扬鞭飞袭生擒马贼 若水驾鹤西去往见文殊
第二十回 平北齐杨坚应召立新功 征突厥武帝染疾授遗诏
第二十一回 太子初登帝位即开杀戒 命妇横遭强夺封后犹悲
第二十二回 长孙晟三粒金弹震敌胆 俏公主四顾无亲学射术
第二十三回 硕儒商改《刑经圣制》 天帝回迁《熹平石经》
第二十四回 进谗言小侍卫惨遭屠戮 析要害大后丞死里逃生
第二十五回 宣帝余怒未息母女遭殃 丞相深感自危欲出避祸
第二十六回 道会苑演射术精彩纷呈 赵王府说家事别具用心
第二十七回 筵席间赵王激愤透杀机 密室里二公冥思难解疑
第二十八回 玉麒麟砸破了惊天秘密 铁弹子击打出君臣情谊
第二十九回 长孙晟乔迁新居辞下人 李德林纵论机缘献上策
第三十回 宣帝腾云驾鹤命归西天 杨坚如愿以偿仍回相府
第三十一回 赵王府随国公死里逃生 弘圣宫大丞相当庭受辱
第三十二回 反反反四处点火燃烈焰 病病病一路示弱待良机
第三十三回 兵营内奸细潜入谋策反 危急中监军飞降稳人心
第三十四回 武陟武德杀得昏天地暗 古渡瓜洲尽显血雨风腥
第三十五回 小皇帝出其不意要王权 大丞相紧锣密鼓谋皇位
第三十六回 千年古都顷刻即成废墟 一代名帅转瞬溘然长逝
第三十七回 奉天承运杨坚美梦成真 心似止水李顺分道扬镳
第三十八回 刘防当街卖酒居心不良 季才深宫析梦力主迁都
第三十九回 阴宅闻哭圣上心绪难安 大驾巡幸文帝耀武扬威
第四十回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龙首山下谋划宏伟新都
第四十一回 南陈错估情势二路进犯 塞北认准时机三军压境
第四十二回 梁士彦利令智昏做痴梦 隋文帝干净利落除祸根
第四十三回 史万岁急急忙忙投罗网 长孙晟风风火火救友人
第四十四回 长孙嘱好友勿吃眼前亏 万岁充戍卒即遭当头棒
第四十五回 两千士卒迎强敌建奇功 一纸诏书展皇恩慰忠魂
第四十六回 牙帐中长孙巧使离间计 石屋里戍卒道出大实情
第四十七回 文帝妙论敲定大隋刑律 公主怨怼惨遭灭顶祸灾
第四十八回 入敌境万岁生擒草上飞 回兵营魔头力促鸳鸯配
第四十九回 患难人温馨甜蜜建家庭 敦煌卒殚精竭虑造兵营
第五十回 军营演兵魔头光宗耀祖 沙场杀敌戍卒大显神威
第五十一回 登城楼君临天下现王气 除弊制革故鼎新顺民情
第五十二回 阿波无奈遣使投靠大隋 摄图翻脸出击势成寡人
第五十三回 隋文帝微服私访察民情 梁刺史要言不烦呈己见
第五十四回 苏威重组班底修改新律 杨素以身试法网开一面
第五十五回 云姑娘欢天喜地入东宫 太子妃清心寡欲发急病
第五十六回 历艰辛治国法典终修成 庆满月东宫喜宴不欢散
第五十七回 晋王设家宴招待二父皇 杨素迎访客点破一迷津
第五十八回 可汗病魔缠身心劳日拙 御医千里问诊起死回生
第五十九回 沙钵略旧仇未报添新恨 隋文帝不计前嫌送恩典
第六十回 再巡岐州细询政情民生 重游古寺一了平生夙愿
第六十一回 晏荣施暴旧制骤然瓦解 杨素受命灭陈序幕拉开
第六十二回 隋文帝外弛内紧图霸业 陈后主醉生梦死愈沉沦
第六十三回 杨广设巧局引姐入彀中 丽华心不甘低眉自认命
第六十四回 以诗会友道衡小心上路 用歌传情昏君大唱衰音
第六十五回 沙钵略一代枭雄终谢幕 处罗侯欲图奋起遭强压
第六十六回 大兴宫皇上下诏委大任 黄河边晋王用计拨疑云
第六十七回 文帝一等又等终令进军 杨素一攻再攻频传捷报
第六十八回 周罗喉用计支走五牙舰 清河公出招合围武昌城
第六十九回 误再误坐失良机仍不觉 盼又盼千呼万唤始下令
第七十回 贺若弼求胜心切反受阻 韩擒虎兵不血刃先入城
第七十一回 青溪边无可奈何花落去 庆宴中谈笑风生起纷争
第七十二回 明大叉冼夫人高风亮节 入豪门陈公主寝食难安
第七十三回 可贺敦屏风题诗遭不测 长孙晟力不从心难解围
第七十四回 饿殍卧雪扯出弥天大谎 长孙追逃再演一箭双雕
第七十五回 文帝念旧沛公困境逢生 杨素解约陈氏破镜重圆
第七十六回 来护儿急中生智破贼军 史万岁迷途施计脱困境
第七十七回 冼夫人一片忠心识大义 隋文帝三箭连发治江南
第七十八回 迎大师高僧智額持陈见 怀异心晋王杨广揽旧臣
第七十九回 得意忘形苏威平步落马 息武兴文杨广暗自增兵
第八十回 设赌局杨约受贿出奇谋 遭大旱文帝封禅了心愿
第八十一回 仁寿宫落成数罪遭追责 左仆射支招一好遮百丑
第八十二回 仁寿宫皇后杨素始结盟 晋王府杨广张衡造命案
第八十三回 四王羽翼皆丰恣意滋事 太子事业有成乐极生悲
第八十四回 严冬里观凶象无事生非 除夕夜摆盛宴不欢而散
第八十五回 武侯一招不慎越抹越黑 元冑意外得宠愈说愈亲
第八十六回 姐弟骨肉情深重温童趣 父子心有灵犀共商国是
第八十七回 虞庆则心怀忐忑踏征途 赵什柱乔装打扮探空城
第八十八回 李贤自缢留书勿伤小民 司马进言恳求法不责众
第八十九回 憨太子虎落平阳遭臣戏 贼宦官跌入陷阱作奸佞
第九十回 武侯将平叛乱肃贪扶民 隋文帝信谗言卸磨杀驴
第九十一回 虞庆则遭诛杀疑中透疑 长孙晟入王府案里有案
第九十二回 秦王病入膏肓死不暝目 长孙身陷漩涡激流勇退
第九十三回 总管府苏威由衷夸江南 楼船上杨广恣意说愿景
第九十四回 隋文帝晨练乘兴入榴园 尉迟女被幸无意取名份
第九十五回 尉迟女惨遭打杀激圣怒 独孤后将功折罪悅龙颜
第九十六回 听涛轩促膝交谈忧国是 仁寿宫禁卫森严隐奸佞
第九十七回 隋文帝震怒亲审两奸细 独孤后伤心方识白眼狼
第九十八回 枣园觥筹交错弹唱频传 宝殿空寂寞落怒从心起
第九十九回 独孤后病情反复惊无险 高仆射言语不当埋祸根
第一○○回 仆射当长史忍受窝囊气 晋王会宣华灌注孝顺汤
第一○一回 征高丽屋漏偏逢连夜雨 觅敌情一招不慎满盘输
第一○二回 众将士染时疫铩羽而归 左仆射蒙冤屈代人受过
第一○三回 高仆射获罪朝廷折梁柱 长孙晟暗访书房吐实情
第一○四回 晋王建寺一了恩师夙愿 郭衍修渠消除洪州水患
第一○五回 皇后雪上加霜旧病复发 文帝春风得意喜添新欢
第一○六回 龚御医说病情奇谈怪论 隋文帝解心结花言巧语
第一○七回 太子直来直去怒揭真相 晋王假仁假义欲盖弥彰
第一○八回 长孙临危受命荣立新功 染干惨遭洗劫浴火重生
第一○九回 万岁重披战袍不负众望 杨素东宫传旨投石问路
第一一○回 杨素作俑元曼直谏遭诛 袁充进言文帝一锤定音
第一一一回 阴险晋王梦想果然成真 一代名将寿终不得正寝
第一一二回 文帝着眼未来欲更年号 太子重温往事再言志向
第一一三回 瑞雪兆吉祥迎来仁寿年 科考起风波重归北周路
第一一四回 太子左躲右闪险遭暗算 独孤花言巧语轻取益州
第一一五回 杨秀犯错太子落井下石 文帝下诏蜀王遂成庶人
第一一六回 独孤后油干灯息终谢世 杨仆射巧言令色造墓园
第一一七回 素造陵死人无数遭揭露 帝有恙御医问诊出症候
第一一八回 出意外太子磨刀防不测 惹众怒仆射无奈入冷宫
第一一九回 文帝罹患顽症自知不治 太子奉诏侍疾坐等继位
第一二○回 太子无礼转瞬骤起风云 文帝晏驾死因扑朔迷离
第一二一回 新帝试问路亲织同心结 御厨愁无料巧觅好食材
第一二二回 荣华不甘寂寞投怀送抱 汉王识破伪诏起兵造反
第一二三回 汉王败无可奈何花落去 杨素胜荣华富贵集一身
第一二四回 杨谅造反一场闹剧收场 皇上登高二京宏图展现
第一二五回 皇上大兴土木方兴未艾 臣下投其所好庶民遭殃
第一二六回 皇上东进南下遍地开花 宣华左躲右闪难逃宿命
第一二七回 道衡捐弃前嫌盛赞新政 郎中解说往事陡起疑云
第一二八回 登临浮景公主心花怒放 巡游江都皇上衣锦还乡
第一二九回 智磲朝皇上欣然题寺名 道长媚天公发怒不作美
第一三○回 放荡形骸皇上纵情声色 卸磨杀驴老臣一命呜呼
第一三一回 皇上诏令长孙用人不疑 世基之于道衡惺惺相惜
第一三二回 皇上信口开河命造行殿 大监技高胆大点头承诺
第一三三回 长孙出使突厥知会可汗 皇上巡幸塞北邂逅冤家
第一三四回 杨睐处心积虑难圆好梦 道衡一厢情愿埋下祸根
第一三五回 皇上欲治西域心中无底 裴矩晋献图籍一目了然
第一三六回 君肃摇唇鼓舌劝降突厥 裴矩老谋深算杀灭吐浑
第一三七回 裴蕴雕虫小技得道升天 杨暕逞强好胜自酿苦果
第一三八回 皇上故技重施纵横捭阖 公主沉疴突起生死未卜
第一三九回 公主溘然长逝落叶归根 皇上传扬佛法着眼未来
第一四○回 西域客访东都大开眼界 陈稜军出远海初试锋芒
第一四一回 来护儿享殊荣感恩戴德 牛尚书巡灾情忧国怜民
第一四二回 征高丽御驾亲临涨士气 战辽水老将当先遇不测
第一四三回 来护儿顺风顺水遭败绩 于仲文忽虚忽实中奸计
第一四四回 皇上不服输再赌无底气 稗官献妙策组建骁果军
第一四五回 沈光身手不凡一战扬名 信使情报惊天二征脆败
第一四六回 杨玄感横空出世夺黎阳 樊子盖运筹帷幄守东都
第一四七回 玄感英雄气短功败垂成 李密老谋深算金蝉脱壳
第一四八回 搏命出击元帅功亏一篑 班师回朝皇上胜之不武
第一四九回 术士解析图谶李氏逢凶 侍卫谎说鸾鸟皇上称吉
第一五○回 皇上巡幸突厥身陷囹圄 少年驰援雁门急中生智
第一五一回 皇上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苏威倚老卖老作茧自缚
第一五二回 李渊冲犯图谶托病消灾 文静指点江山蓄势待发
第一五三回 声色俱厉皇上再下江都 歌谣又起裴蕴指点迷津
第一五四回 李密跃然现身气盖四方 须陀临危受命威风八面
第一五五回 打荥阳须陀首败丧黄泉 攻东都李密再围蹈覆辙
第一五六回 路见檄文世民不再等待 巧设陷阱李渊终于奋起
第一五七回 出发前李渊力排后顾忧 起兵后世民不走回头路
第一五八回 李密深陷魔咒久攻不取 唐公突起异军先声夺人
第一五九回 大厦将倾内史力主迁都 春寒料峭皇上留下绝响
第一六○回 众叛亲离杨广叶落江都 蓄精养锐李渊睥睨天下
尾声
后记
第一回出家门餐风露宿睹民情入古寺断壁残垣遇故知
光阴荏苒,一眨眼,过去十个年头,杨坚十岁了。
十年间,华夏大地,仍是狼烟四起,各路豪杰,你争我夺,战事频仍。
早年,北方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衰亡后,即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两个朝廷。西魏占据关中及西南一隅,由鲜卑宇文氏家族统治;东魏占据冀鲁和中原地区。时下,西魏内部看似相安无事,东魏则为一个叫高洋的汉人篡夺,并改元为齐。这还不够,就在西魏和北齐这两个政权的更北边和西边的大草原上,则还悬着突厥和吐谷浑等一干彪悍的游牧部落国,他们不仅觊觎着关中和中原,相互亦常常厮杀得天昏地暗;而沿长江两岸及以南的广袤地区,则为梁国所据。
话说,杨坚出生的西魏王朝,此刻,一个强势的贵族团体已然成形。他们由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崇等八大家族组成。这八大家族之首领,都是手握重兵的柱国大将军。所以,西魏又被称为“八柱国家”。杨坚的父亲杨忠,则是属于八大柱国将军之一的独孤信旗下的一位大将军。而目下,西魏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并不是皇帝,而是八大柱国中势力最大、在朝廷担任大冢宰(宰相)的宇文泰。
宇文泰是个铁腕式人物。他凌驾于西魏文皇帝之上,对朝政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故鼎新,在军队中推行府兵制度,从而使西魏逐渐强大起来,并有能力与周边邻国相抗衡。
不过,不管天下如何兵荒马乱,世事如何混沌,却没影响到年幼杨坚的成长。他在冯翊般若寺出生后,仅过十日,就随父母回到武川镇的杨家宅院。
武川,虽为西北一镇,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主宰西魏,乃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一些人物,许多都源出于此。而且,他们分别发迹后,仍将眷属安置于此地。
按辈分排列,十岁的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第八代玄孙,他的六世祖杨元寿为北魏武川镇司马。从那时起,杨家就在武川建了这宅子。而今,该宅一直是由杨家的亲兵护卫着。所以,虽处乱世,而武川一带却看不到战乱的痕迹,仿佛处于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之中。
自杨坚出生之日始,笃信佛教的杨忠夫妇,就对女尼智仙奉若神明,并把对儿子的抚养,全都托付给了她。智仙提出:这孩子不能生活在兵丁、奴仆充斥其间的大宅院里,需有一僻静处所,由自己独自抚养。杨忠言听计从、欣然允诺,在离杨家宅院不远的依山傍水处,按佛寺样式另建了一座精致的小院。进入小院的黑漆大门,是一香气四溢、遍置花卉、摆放盆景的小园子。穿过园子,步入房舍之堂屋,正面的神龛上没有安放佛像,仅横搁一把宝剑,神龛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兵器架,架上各插着刀枪剑戟等兵器。因此,堂屋并未用作礼佛之处所,而作了杨坚夏日和雨天习武的地方。堂屋之后,正中是一长方天井,天井左侧有两房,一为智仙卧室,一为其修行和教杨坚念书的地方;天井右侧为杨坚的卧室和书房;天井的后面,亦有两房,一为灶屋,一为用膳之餐室。整个宅院虽未供佛,却仍显一派道骨仙风。智仙将此屋名之日“静水庵”。不过,这一庵名并未正式题写到院门上去,仅在师徒口头叫叫而已。
宅子建成后,年幼的杨坚就随智仙生活于此。开始,每日仍由吕氏夫人从杨家宅院那边来这里为孩子喂奶。及至两岁,小杨坚完全断奶后,吕氏夫人就辞别了儿子,回到京师长安的家中。杨坚长到五岁,智仙开始教他识文断字,并习学武艺。
来自波观寺的智仙师傅,出家前,亦为官宦人家子女。虽为女性,可她自幼聪颖好学,能识文断字;出嫁不久,夫君不幸病故,因不堪婆母之虐待,才遁入佛门。在波观寺里,智仙受到主持云霞大师的赏识,将她收为心腹弟子。她在云霞大师的悉心指教下,不但对佛学有了较深的理解,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因有如此不凡经历,她才斗胆接受了抚养培育杨家长子之重责。
可是,随着日子的流逝,小杨坚渐渐知事,近些时来,智仙隐隐感到:孩子对习武非常投入,不惜气力,甚至对每一动作,他都力求精益求精,并曾对师傅常夸海口,长大也要像父亲那样,做个大将军。而对读书和背诵经书,却有点漫不经心,提不起精神。
有一次,师傅对杨坚说:“那罗延,咱知晓,你很想像你之父辈,将来做个杀敌立功的大将军。可是,将军光有匹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大将军统率千军万马,靠的是文韬武略和运筹帷幄之智慧!可是,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都写在圣贤书中呐,你不用心读书,将来咋成大事!”
杨坚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从此,对读书上心些了,要他背诵的东西,也都背得出来。不过,细心的智仙仍然感到,若与习武相比,小杨坚对读书仍缺一股钻研的精神。与此同时,随着杨坚一天天长大,智仙还感到,一直在静水庵中过日子的他,十分单纯,并养成了一些良好习惯,无论学业还是武艺,亦都打下了一些基础。但,太过单纯,亦难成器。因为外间是个充满血腥和杀戮之天地——而此一切,对于将门家里的男儿来说,都是必将直面的!她思前想后,终于作出一个非同一般的决定。
这日,在做功课之前,智仙对杨坚说:“那罗延,你十岁了,却还从未出过远门,咱想带你出去走走,去见见世面,你觉得如何?”
“好呵!”杨坚一听,特别高兴。“师傅,咱早就想出去瞧瞧外间的景致啦!”
“可是,怎么个走法呢?师傅为此想了很久,却想不出一个万全的好法子。”师傅故意用此话试探小杨坚。
“此有何难?”杨坚一拍巴掌,说,“各人带两套换洗衣裳,各骑一匹马,鞭杆儿一扬,不就出去了吗?”
“哪有你说的这么简单。”智仙说,“外面兵荒马乱,一个女子和一个小子骑着骏马,恣意逍遥,匪贼见了,首先就会打马的主意。同时,还不知会遭遇到什么更可怕的事儿呢。”P10-12
《大隋王朝》以《隋书》《资治通鉴》等大量历史文献史料为素材,再现了一个封建王朝从立国到兴盛,并迅即衰亡的令人唏嘘的历史场景。小说以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两代帝王的生平与修治为主干,展示了两位帝王一前一后治国为政的作风与理念。作者写的是小说,可涉及的面却十分广泛,真可谓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军事、宗教、文化、艺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情风俗等,无所不包,可以说,几乎囊括了那个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而展现于读者面前的人物画卷,则更是色彩斑斓:上至帝王将相、部落可汗、皇后王妃、大德高僧;下迄太监宫女、御厨御医、道士僧尼、命相术士、马贼匪盗……各色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他的名作《世界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将隋文帝杨坚赫然列入,而却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武帝和唐太宗等排除在外。许多中国读者甚感不解。读了《大隋王朝》这部历史小说,你会服膺这位美国史学家的眼光。
首先,隋文帝立国伊始,就用“三省六部制”取代了北周“六官制”这一旧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为北周重臣的杨坚,目睹权臣宇文泰、宇文护叔侄先后利用六官制的弊端,以辅宰身份凌驾皇权之上作威作福的种种劣行。随后,杨坚的女儿做了皇后,他自己做了大丞相,亦利用外戚干政方式篡夺了北周天下,建立了隋朝。隋文帝当政后,当然不希望有人仍袭六官制遂成权臣,威胁皇位,所以,巧设三省六部制,以三省首长共为宰辅,相互制衡,以使自己的皇位不受侵夺。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政体,不仅沿用至后世朝代,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亦为毗邻的日本、高丽等国所借鉴。
隋文帝登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统一南北分治的中国。华夏自汉末以来,即进入魏晋南北朝分崩离析近四百年的混乱时期。隋朝立国时,长江以南由陈国统治。不过,要过江消灭江南的陈王朝,一统中国,最大障碍就是隋朝北边拥有四十万铁骑的突厥汗国。过往的朝廷,一有风吹草动,突厥铁骑即乘虚入侵边境,烧杀抢掠。因此,这一后顾之忧不解除,要集过半兵力挥师南下统一中国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对付北边的这个强邻呢?朝廷几位宰辅重臣,意见不一。
统率千军万马长期戍边、担任内史监的大将军虞庆则,深知突厥铁骑厉害,主张继续沿袭前朝的绥靖政策,用重金、粮食、皇室关女和番,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另一位为皇上起草诏书的内史令李德林,举出汉朝立国之初,对外忍辱负重,对内厉兵秣马,历经七十余载、几代皇帝,终于在武帝当政时,一举击溃匈奴,终使边疆长治久安。而担任大冢宰的高颊和担任纳言的苏威,却认为两国交锋,最终比拼的是国力。若论综合国力,大隋显然强过突厥。所以,他们主张与其白送金钱、物资,不如用它壮大自己,与敌血拼,以达最后胜利。
而性急的隋文帝心里想的却是,要在自己任内就实现华夏统一。高颊和苏威提出的与敌比拼国力,虽然在理,但是国家经过长期战争消耗,即使战胜了突厥,可还有足够的力量征服陈国统一天下吗?而就在此时,于宫内当值的一位叫长孙晟的年轻禁卫军军官,因熟悉突厥内情,向文帝提出一个“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建议,即刻受到隋文帝的赞赏和采纳。结果,仅用几年工夫,就使强大的突厥分化瓦解,变作了强弩之末。于是,开皇九年的元旦,隋文帝以五十一万八千将士,上起巴蜀,下迄东海,兵分八路,渡过长江,穿越海疆,一举攻破陈国都城建康,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大隋甫定,隋文帝就大刀阔斧,对内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他将原有的“州、郡、县”,改设“州、县”两级,取消郡治,扩大了县治范围,从而裁撤了大批冗官,并规定县以上官吏,皆由朝廷直接任命。还组织朝内精英几经修订,颁布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开皇律》。同时,他还在全国实行了“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不仅如此,隋文帝还下诏废除了沿用几百年、只允许士大夫家族世袭为官的“九品中正制”,改用不分寒门与豪门,平民或士族,一律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为官的科举制,等等。隋文帝锐意革新、励精图治、使久经战乱的国家迅速得到安定,使经济得以振兴,民生得以改善,从而使隋朝出现了史称的“开皇之治”。
人们对隋文帝是众口一词的赞誉,可对其子隋炀帝杨广是毁多誉少。尤其是在民间,更把隋炀帝骂作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人们把隋炀帝骂作暴君没有错,但以此简单概括他的一生未免也有失全面公允。
读《大隋王朝》这部小说可以了解到:这位隋二世原是个极有才情的文人雅士,他的诗文现今仍有留存,其中还不乏上乘之作。隋炀帝自幼就发誓要做一位超越秦皇汉武举世无双的帝王,他也确实创造过不少惊世之作。比如,扫灭陈国统一中国时,他就是五十一万八千大军的统帅,为国家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国家统一缺兵少粮,皇上只好出此灭佛下策。
总之,隋文帝的声讨智顗,隋炀帝的出资修建天台寺,以及西魏和北周武帝的灭佛等行为,细心的读者欲从小说的这些情节中寻根问底,桩桩件件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为此,读者掩卷而思,几位至高无上的帝王,他们礼佛也好,灭佛也罢,圣洁的庙堂、至尊的大佛,在他们的心目中,充其量也就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已。
这部规模宏大的小说,还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中,有的是皇太后、皇后、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宫女;有的则是市井中的富家千金、歌舞伎者、小妾、婢女、女尼……其中,有的雍容华贵、有的貌若天仙、有的伶牙俐齿、灵巧狡黠……但,无论出身高贵抑或出身贫贱,包括被朝廷官员称之为“二圣”的独孤皇后在内,几乎千篇一律地各因各的原因,结局、归宿都很悲惨。雷同,本是文学作品中的大忌,作者为什么要犯忌,如此挑选和设计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呢?不过,这可不是作者的失误,而是那个极度男尊女卑社会女性的宿命。
当然,事情常常也会有例外。小说讲述了陈国的乐昌公主在建康城破之后,她也与陈朝其他皇室成员一起成了大隋的俘虏,并被隋文帝赏赐给了灭陈功臣杨素做妾。这对本已成家与夫君感情很好的乐昌公主来说,自然是个晴天霹雳。二年后的元宵节,乐昌公主的夫君徐德言携带半边铜镜按照事前约定到京师寻妻,终于找到失散的妻子。而当乐昌公主现任丈夫杨素知道事情的缘由后,亦落落大度地与乐昌公主解除了夫妻关系,并让徐德言把公主带回江南。这个由悲转喜的心酸故事,一时传为美谈,并凝作了“破镜重圆”的成语,流传至今。
翻阅长卷,丰瞻的史实、生动的故事、深邃的内涵、一个个心性不一样的鲜活人物,从书中立体地展开来。这是时下一些戏说文字和宫廷演绎片所难以比拟的。“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一部38年的隋史,留给小说主人翁的是永远的哀痛,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思索。读史使人明智。读历史小说《大隋王朝》使人明世、明势——天下大势,当然,更使我们能真切触摸感知、身临亲炙那段雄浑悲怆的历史。
当今的国人谁都知道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可它究竟是个啥模样呢?有多少国人真正走近过我们自己的历史。对于隋史,恐怕就有更多的人不甚了了了。正因此,我极力推出也推荐大家读一读长篇历史小说《大隋王朝》,是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貌也!
编者
201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