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
原始人类在石器时代摸爬滚打了300多万年,着实不容易,但最后全都灭绝了。而大约20万年前,东非出现了“智人”这个种类的原始人,比起其他的原始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个种族脑容量很大,智力有了飞跃的提升,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极强。然后他们从非洲东部向四面八方出发,真正地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洋,走向了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每一个大洲,取代了其他种属的原始人,发展成为当今的人类。
大约在l万年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所以又称为农业时代。
农业时代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时代,最著名的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这五大文明古国(南美洲的古代墨西哥,也就是玛雅,历史也很悠久,但和中国的三星堆文明一样,都已经灭绝,只留下一些灿烂神秘的文明遗迹)。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文明,都因为外族入侵而断裂了,留下了一些影响。古希腊文明中断后又被发现,对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文明则历经沧桑始终绵延不断,一直流传到今天。
生活方式: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的时候,生活方式和原始人就有很大不同了。人类首先是从山洞里搬了出来,学会了建造房屋,从茅草棚到木头房到砖房,很快改进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原先的群居式生活也已经变成家庭式生活。也因为“分家”了,洞穴里的坛坛罐罐分到各家,你的归你,我的归我,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虽然好,但有个问题就是好多事情仅凭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做不了,还是需要相互合作,这个时候的合作就产生了社会化分工。绝大部分人都是种田,但是也有人专门做衣服,有人专门养牛,有人专门做农具,甚至有人专门教孩子读书。社会分工导致了需要进行物品交换,于是又产生了货币和集市,从事专业劳动的人们为了方便交换,集中在集市的周围,导致集市慢慢固定和扩大,最后发展成为城市。原先的部落与民族经过不断的文化融合、经济交流,尤其是掠夺战争,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中国是一个耕种大国,人们要守着麦田和土地,固化了人们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虽然固化了,但是人们刚从原始社会过来,还不懂得财产私有,没那个概念,所以会争夺打斗,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最后就慢慢建立起了大家都能认同的一些“规矩”,也就是伦理道德和契约精神。
这些伦理道德和契约精神,在人际关系固定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向人家借一个东西,是不能不还的,不然会被村民们唾弃,你以后不仅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连能否生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所以实际上中国人也是有契约精神的。
古时候的人是很讲诚信的,不然在那里就不好混了。村庄里面人际固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所以也会慢慢形成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秩序,建立起伦理道德,大家相互扶持,渡过困难。比如“父不在长兄为父,母不在长嫂为母”,没有这些秩序,那些孤儿就没人抚养。
另外就是建立了一种契约的精神,不管你从我家是借了一把斧头还是几个鸡蛋,之后必须得还。你要不还的话,大家一传开,用现在的话来说,你的人品就破产了,别人也就不会再和你来往,也不会帮你,那你在村里就很难再混下去了。
但是到了商业时代,当人们进人到城市之后,发现城市里人非常多,人口流动大,人们来来往往,交往的圈子也扩大很多。你对那些陌生人不讲诚信,你的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你对一个朋友不诚信,你别的朋友也可能不知道;你在一个圈子里信用破产了,还能很快加入别的朋友圈子,这个过程中国人的契约精神就会慢慢丧失了。P7-8
心本管理——无边界组织的管理之道
互联网思维曾经是整个商界最热的话题,现在似乎慢慢冷却下来了,但冷却下来的原因其实是,互联网思维本身已经在各个领域慢慢沉淀了下来,变成了大家的常识。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往大里说,就是人性崛起,我们必须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往小里说,就是消费者崛起,我们必须尊重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所以不管是体验经济也好,社群经济也好,共享经济也好,都是商家自觉回到服务者和引导者的位置,让客户成为商业中的主角。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他人为中心”。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不管你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生产黑色的汽车。因为汽车就这么多,想买汽车的人却很多很多。但是现在,想买汽车的人很多,而等着被卖出去的汽车更多,所以你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甚至可以专门为你生产这种颜色的汽车。
传统的管理模式也一样,我不管你怎么想,我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我只想要你实现我的目标。而为了让你更好地实现我的目标,我可能会给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可能会监视你的行为;如果你做不好,我还可能会大声地呵斥你,甚至扣你的工资绩效。但是互联网思维的管理,不是通过外在的手段逼迫你,而是把工作变得更加吸引你。我提高工作的价值、乐趣和成就感,我让你通过做这份工作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获得自己人生的意义,我让你从自己的内心认同这份工作、喜欢这份工作、爱上这份工作。
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的围墙已经被推倒,组织的围墙也摇摇欲坠,员工不仅越来越不接受被控制,他们摆脱控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大大超过你控制的手段。因此在一个无边界组织的时代里面,管理员工必须效法大禹治水,靠疏而不是靠堵,靠引导和激发而不是靠强迫和控制,靠顺应人心而不是悖逆人心。
在我多年推动教导型组织的过程中,我一直倡导从“心”开始——调动员工的心,由内而外地去激发他们对客户、对工作、对产品以及对团队的热爱,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他们的能量,实现他们的价值。为此,在教导模式课程中,我们一直在重复做一个试验,就是让来自五湖四海,此前互不认识的一群企业家学员,在几天之内,迅速组成一支同心同德、自动自发的团队。
很多企业家在这个试验中落泪了,因为他们多年来一直想要做到的事情,在我们教导的课程中真的短短几天时间就做到了。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相互之间并没有谁发给谁工资,也没有任何行政级别,而仅仅是靠爱、价值观和使命,帮助他们做到了。他们在课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了生活中。很多班级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络和聚会,很多同学结为一生的挚友。一位新加坡的学员,课程结业多年之后,还一直和小组的同学传递家书,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
所以我深信,激发员工的内心,才是管理的本质。组织形式越是松散的情况下,成员的心越是要凝聚在一起。只有心在一起,企业才能保持形散神不散。这本《心本管理》,是我多年来管理教学和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得到了超过十万家学员企业的验证。我相信,它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作者
2017年1月
作者深信,激发员工的内心,才是管理的本质。组织形式越是松散的情况下,成员的心越是要凝聚在一起。只有心在一起,企业才能保持形散神不散。侯志奎著的《心本管理》,是作者多年来管理教学和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得到了超过十万家学员企业的验证。作者相信,它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侯志奎著的《心本管理》介绍: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本的时代,是一个注重内心的时代。未来的商业,也必须做入心的商业;未来的管理,也必须做入心的管理,也就是心本管理。心本管理就是从心到心的管理,是要关注每个人的心,并让大家的心连接起来,共同去做一件大家内心追求的事情,它管的是情感的接受、思想的认同、心灵的体验和激发等无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