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他接到一项任务,是对某位中情局员工进行常规再调查,我们权且称她为“玛丽”。正如其他任务一样,他欣然接受了这项安排。这项任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这没关系,菲利普认为,处理这些常规案例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玛丽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至少在国外行动过一次。她相貌平平,从未婚嫁,很可能在那次行动中换过好几个身份。她以前接受过测谎训练,所以非常熟悉整个流程,对于菲利普例行询问的一系列标准问题都应对自如。但是,这种自如是短暂的。当菲利普问到一个必答题,她是否曾为某个国外情报部门工作过,玛丽的行为却表明,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对她产生了困扰。没错,当菲利普在测谎过程中问她这个问题时,似乎出现了一些不畅。
很显然,面对一个需要快速回复的问题,玛丽的反应是有问题的。当时的问题是“你是否为敌人工作过?”虽然情况紧急,但是菲利普的直觉告诉他,玛丽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隐隐不安并不代表什么了不得的事。毕竟,与其说玛丽是那种魅惑男人的女间谍,不如说她更符合保守的未婚女人形象。菲利普天生是低调、随性的北卡罗来纳人,所以开始直击问题的根源。
“玛丽,我访谈过的很多人都有类似情况,因为他们脑袋里一直想着一些小事,但是出于某种理由,想得越多,干扰越多,”菲利普告诉她,“有时是一个无害的疏忽,也有时是一个小的判断失误,但我们往往夸大其词,以为问题严重,因为我们太在意要把事情做对。”
玛丽点点头。“没错,确实有个违反国家安全规定的事情。”她说。
接着,玛丽讲述了她在国外出勤时,曾经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政府资源为一名当地人提供便利。在听她讲完事件细节后,菲利普舒了一口气。毫无疑问,玛丽的行为是违反规定的,但是,菲利普知道,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是鲜有美国政府的海外雇员愿意承认。当然,这件事还是需要妥善解决。
“我明白,”菲利普点头安慰她,“你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笑着说,“让我们来谈一谈,这样才能将它从你心里释放出去,好吗?这名当地人是你的熟人吗?”
“对,是个熟人。”玛丽承认。
而且不仅如此,内情还很多。在对话进行过程中,玛丽透露了更多信息,让菲利普很吃惊。
这个熟人,我们称之为“魅力先生”,是为当地政府工作的。随着访谈继续,玛丽向菲利普透露,其实,魅力先生是当地政府的情报官。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事情的真相似乎变得严重多了。第二天问讯结束时,玛丽又承认,她和魅力先生是一对情侣。
菲利普现在意识到,对面坐着的这位中情局中层管理人员曾和一名外国情报官员发生亲密关系。在柔情蜜意之时,她对魅力先生透露了多少情报呢?菲利普清楚,必须让玛丽把可能暴露给对方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当时,玛丽显然已经非常不安,甚至开始抽泣。菲利普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减轻她的痛苦。
“玛丽,”菲利普温柔地说,“让我们正视当下的情形。并不是说你成了间谍,也不是说你把一切都告诉了他。即使有一些枕边细语,我们也需要谈一谈,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突然,玛丽停止了哭泣,抬头看着他说:“菲利普,你不明白,”她轻声说,“我确实把一切都告诉他了。”
这些话如当头一棒,一时间菲利普心中百感交集,他感觉自己好像第一个出现在悲剧现场的目击者。但毕竟手头的任务已经非常危急,情感反应退居其次,本能占据了上风,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菲利普的工作要求他具备心理学家所谓的“概念流动力”(ideational fluency),即在情况允许时立即转移某人思维方向的能力。而菲利普的流动力貌似是与生俱来的。
P3-5
更有可能接近真相的方式
我们运用于诱导场景的策略也适用于任何涉及利益冲突的商业或人际交往。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了解对抗的动机,然后用一种冷静、有计划的、道德的方式展开行动。我们所选用的方法要能够建立友好关系、强化彼此联结,而不是建立在强迫或威胁的基础上,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可靠信息,达成更好的交易,建立更值得信赖的关系。W。H。奥登曾提醒我们,我们施以伤害的人也很可能反过来伤害我们,不管是拒绝合作,还是提供虚假信息,或是造成无法弥补的名誉损失。
回顾PartOne结语中的案例,阿里·苏范在书中强调,鲍里斯输在准备不充分。他既没有了解阿布·祖巴耶达赫的背景和动机,也没有想好如何开展有效的质询。但是,很显然,鲍里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大卫‘唐宁和贾斯汀·克鲁格的研究证实了这种认知偏见,现在人们称其为“唐-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当某个领域中能力有限的人因为其他人能力超群而受挫时,“唐一克效应”就会显现出来。那些准备不足或实际无能的人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到底有多么不称职。鲍里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忍受了生理或情感伤痛或折磨,难道你不会竭尽全力让这种折磨停止吗?在这些痛苦的折磨下,我们会承认没有做过的事或为此道歉,我们也会编织他人愿意听的谎言。这就是为什么敲诈勒索会被判重罪。让人们屈于这种情感折磨,会导致他们做出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来。鲍里斯有句话说得很对:“对这些事做出反应是人的天性。”但是他无法理解的是,这种反应下给出的信息或许是毫无意义的。
审视鲍里斯毫无准备和鲁莽的做法,对比弗兰克全副武装、井然有序的方式,这就像看着两名木匠打造一件精致的家具,第一位除了一把榔头什么都没有,也不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样子,而另一位则带足了整套装备,并且有详细的设计图。你觉得,谁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呢?
在整本书中,我们讨论了访谈、谈判和生活中一套更为精密的方法论。正如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样,你需要付出充分的准备和巨大的努力。但是,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通过这样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的方式,我们更有可能接近真相。而且,我们也更有可能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帮助我们实现个人和职业的目标。
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再过几个小时,太阳才会升起。此刻,你正站在一扇笨重的安全防护门前,门后是一个小房间,有些发霉的味道,没有窗户;我们已经离开了美国,这是一个秘密据点里的一栋毫不起眼的建筑。大门另一侧有名男子,数小时前被带到这个房间,他是被美国军方和情报人员秘密逮捕的。此人涉嫌策划“9·11”恐怖袭击,如你所知,这一袭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美国政府将此人界定为“高价值嫌犯”,不仅因为他掌握了有关策划和实施“9·11”恐怖袭击的宝贵信息,更由于他可能了解其他正在策划中的恐怖袭击,后者可能更为恶劣。此时此刻,在反恐战争中,没有什么比从此人口中获取信息更加重要的了。可能有上万甚至数十万的无辜生命——男人、女人和孩子——命悬一线。你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个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似乎没有什么比这项工作更加令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了。当你走进那扇门,有什么方法和技巧能给你最大的取胜把握?
本书将回答这个问题。
从本质上说,这本书是关于掌控力的。它讲述如何对某个掌握重要信息(通常情况下这个信息会关乎人命)却守口如瓶的人施加影响,让他最终吐露真相。在此过程中使用的若干技巧,近年来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特别是当这些讨论聚焦于一个关系到我们的职业,甚至很多时候关系到我们生命的组织:中央情报局。
在我们的世界中,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审讯。当然,把审讯和中情局放到一句话中,通常都有预设画面出现。你可以想象,在当今这个反恐和反间谍任务很重的世界中,审讯过程意味着什么,所以怀有此类偏见是情有可原的。自从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战争”爆发以来,媒体披露了大量审讯手段,证实了很多人的合理推测。“强硬审讯技巧”是其支持者内部使用的委婉用语。但这仅仅是一个委婉用语。
有时,当你的任务是描述某样东西是什么时,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描述出它不是什么。本书并不是针对中情局或其他机构或部门所用审讯手段的意见书。它不是表达某种观点的媒介,也不是一种申辩,更没有企图扼杀一切异议。以国家之名、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目的而使用的审讯技巧引起的争议会在本书之外延续下去。简言之,这与我们的论题无关。
我们所能做的,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从职业的角度,争取达成单一、可量化,却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人们吐露真相。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工作中追求这个目标,我们从彼此身上学习,将我们的个人经历熔铸成一种复杂的、联结性很强的工作机制。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像个团队一样展开活动,具体来说,我们查找真相的方法论才得以建立。
或许,对于这种方法论的形成及其复杂性,最好的描述方式是用团体体育运动项目作比。其中,菲利普扮演的是球员和教练的双重角色。在中情局长达25年的职业生涯中,菲利普任职安全办公室高管,大部分同事以及一些政府高层都认为他是中情局历史上最优秀的审讯员之一。确实,他的履历中包括中情局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一些案件的成功记录。而迈克尔·弗洛伊德则是全国最权威的测谎大师之一,这为他的履历和声誉都增添了砝码;他不仅是中情局内访谈和审讯领域的关键人才,也是国家安全局的一个法宝。苏珊·卡尼瑟洛在中情局的职业生涯始于行动指挥处(现改称“国家秘密行动处”),最初,她是行动处的一位潜伏探员。苏珊的独特技能,包括她在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专长,帮助她成为中情局最优秀的审讯和侦查专家之一。
我们的团队,是实打实的精英团队,能力超群;现在我们的团队正准备迎接一位理想的新成员。他就是彼得·罗马利,一名经验丰富的审判律师、教育从业者以及享有国际声誉的谈判和仲裁专家。彼得的职业生涯,说到底也符合我们团队一致追求的目标:让人们吐露真相。
团队介绍完毕,下面,我们就来分享我们的故事,包括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我们的经验对于你在任何情境下想从别人口中探寻真相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的前一本书《侦测谎言:前美国中情局官员教你如何检测谎言》也是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创作团队是原班人马:菲利普、迈克尔和苏珊。那本书中,我们讲述了如何判断某人是否在撒谎,以及如何将这一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些技巧虽然非常宝贵,但是,你并不需要以此为前提来理解并应用本书中让别人吐露真相的方法。换言之,虽然好处很多,但阅读《侦测谎言》并非阅读《掌控力》的必要前提。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侦测谎言》的读者会在本书中发现一些熟悉的人物,因为我们曾在该书中讲述如何检测那些人物的谎言。而本书中,故事将围绕我们如何让这些人吐露真相而展开。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侦测谎言》中,我们消除了一些谬见,挑战了广为流传的谣言,而那些都是人们长久以来用以侦测谎言的要点。简言之,我们分享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事实表明,人们所依赖的很多鉴别谎言的技巧,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可信。本书中我们即将分享的审讯方法,似乎更是对传统智慧的匪夷所思的批判。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审讯,从定义上看,几乎就是一种严酷的、对抗型的沟通。事实上,如果那样操作,很可能意味着审讯的失败。或许一个比较恰当的类比是战争和外交的区别:你可以通过蹂躏敌人达到目标,也可以选择用谈判施加影响的艺术手段。我们发现,后者往往比前者要有效得多。
多年来,我们必须在一些令人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下捍卫我们的立场。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无须回避的:我们从不需要编织一个社会或政治意义上的委婉说辞,来掩护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接下来的内容将解释原因。更重要的是,你将从下文了解到,任何人,不论能力几何,只要探寻真相的目标明确,应用我们的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达成目的。
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再过几个小时,太阳才会升起。此刻,你正站在一扇笨重的安全防护门前,门后是一个小房间,有些发霉的味道,没有窗户;我们已经离开了美国,这是一个秘密据点里的一栋毫不起眼的建筑。大门另一侧有名男子,数小时前被带到这个房间,他是被美国军方和情报人员秘密逮捕的。此人涉嫌策划“9·11”恐怖袭击,如你所知,这一袭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反恐战争中,没有什么比从此人口中获取信息更加重要的了。可能有上万甚至数十万的无辜生命——男人、女人和孩子——命悬一线。你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个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似乎没有什么比这项工作更加令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了。当你走进那扇门,有什么方法和技巧能给你最大的制敌把握?
菲利普·休斯顿、迈克尔·弗洛伊德、苏珊·卡尼瑟洛著的这本《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将回答这个问题。
菲利普·休斯顿:在美国中情局任职25年,中情局历史上最优秀的审讯员之一,也是美国情报部门和联邦执法机构当前采用的测谎和诱导手段的开创者。
迈克尔·弗洛伊德:美国最权威的测谎大师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法宝之一,高级测谎服务的创立者。
苏珊·卡尼瑟洛:曾任美国中情局安全专员,在访谈、审讯和谎言侦测领域拥有20年工作经验。
这是一个实打实的精英团队,他们在情报和执法领域摸索和积累的技术,不仅在审讯领域屡试不爽,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场景,不管我们的目标是谈判公司合并条款、让零售店员工道出偷窃真相,还是识破推销员的不实之词,或是侦破孩子们撒的小谎。如果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一书中介绍的方法,就更有可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游刃有余,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是何方神圣,并且让他对你吐露真相——他知道什么、想要什么、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