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著的《转型与重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变迁》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的重建/再造方式。年轻人、艺术家们通过公共艺术、“快闪”等活动,制造了一种“反叛的公共空间”,为公共空间赋予了一种张力,将广场、地铁等缺乏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变成了真正能够进行表达和争论的公共空间——而长期以来,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表达往往是资本和国家的专利。在“有机农夫市集”中,中产阶级、知识精英出于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要,回应了西方的食品运动,构建了一种承载“反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的公共空间“市集”,由此完成了对公共空间的价值重建。由社会组织促成的“社区农场”,受到“社区营造”理念的启发,试图通过对传统农业耕种活动的公共内涵的发掘,将社区内变成“公共土地”(社区公共资源),进而盘活整个社区。这些公共空间的重建/再造活动的共同点是理念先行,主张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去构想城市和城市公共空间;这些自觉的城市公共空间重建活动,预示着现代都市的无限可能。
绪论
第一章 “前现代”城市公共空间
第一节 传统的公共空间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前现代转型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
第一节 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与都市景观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中的国家
第三节 新公共空间与新集体生活
小结
第三章 微观城市实践:再造公共空间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谁构建城市
第二节 从“日常空间实践”到“微观城市实践”
第三节 公共空间意义的扩展与再发现
第四节 公共空间的重建策略
小结
第四章 重新发现公共空间
第一节 占领公共空间:广场舞与小商贩
第二节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从涂鸦到大黄鸭
第三节 暂时的公共空间
第四节 把地铁变成公共空间
小结
第五章 市集与新消费空间
第一节 现代商业空间
第二节 有机农夫市集:从公共艺术到
第三节 市集的参与者
第四节 市集沙龙
小结
第六章 种植再造邻里空间
第一节 邻里空间的衰落
第二节 A机构的社区探索
第三节 城市种植与种植城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