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秦著的《科学家与科学》介绍:在古代的欧洲,希腊人把哲学和科学看作是一个东西。到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欧洲人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但在黑暗中也闪着一点理性之光:在科学方面,也曾有罗吉尔·培根这样一束灯光,不过这灯光很快被黑暗掩蔽了。两个世纪以后,尼古拉·哥白尼诞生了,他的研究改变了整个科学的面貌,使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爱因斯坦说,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科学发展的道路,而且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完成了决定性的变革。
在刘秦编写《科学家与科学》中,把哥白尼以前的全部去掉,增加了孟德尔、麦克斯韦、门捷列夫、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玛丽.居里、卢瑟福、哈恩、魏格纳、玻尔、费米、杨振宁、沃森、袁隆平和霍金等著名科学家。其中袁隆平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的三项伟大的发现和利用发现提出的三系水稻杂交技术,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著名英国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至今还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开创性的研究,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
尼古拉·哥白尼
(1473—1543)
欧洲人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住的是茅舍,屋顶是草盖的,只有一个天窗通气;在小城市中,没有一条完好的街,下雨的时候,满街污泥;夜行没有街灯,走路的人用火把,或是用粗陋的灯笼。当时欧洲人安于这种状况,想的只是天堂;身上穿的毛衣满是尘垢,而所求的是灵魂的清洁;他们耕地用木犁,最好的运输工具是牛车。他们不知道数学、地理、医药、天文,对于机械知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只懂得杠杆、轮盘、滑车,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些东西的原理。他们鄙视世俗的聪敏,认为是与上帝沟通的障碍。人类的头脑里,充满着无知和残暴。可怕的十字军的出现,使欧洲人有了一次惊醒,这时的人类就准备接受真理了。
传播真理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罗吉尔·培根。他对前人所做出的结论,从不盲目接受,他敢于追究每一件事的根源。科学使他被视为异端,把他投入到监狱。他虽然遭受到了这些挫折,但他却给人类留下了根据实验求得真理的原则。培根死后,他思想的光辉,被黑暗掩蔽了。世界还和他生前的世界一样,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在二百年以后,尼古拉·哥白尼诞生了,他完成了哥白尼革命。德国思想家海因里希·海涅,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哥白尼的研究。他说:“以前当人们把地球当作静止的东西,而让太阳绕着地球旋转的时候,天算总是不太准确的,这时哥白尼让太阳静止下来而让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了,于是看吧!现在一切都圆满地运行起来了。”
尼古拉·哥白尼,于1473年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十岁时,他父亲去世,被送到舅父伍卡斯大主教那里,舅父成了他的监护人。在中小学读书时,业余时间都埋头在他舅父的书房里,他对科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兴趣。舅父伍卡斯常带他参加人文主义的聚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十八岁他进了克拉科夫大学,接受一流天文学家的教育。但是,他的舅父出于实际的考虑,劝他把眼光从天上移到地下,不要选择天文学而选择医学作为他的终生职业。这样,他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了医生证书,然后,他请求舅父准许他到意大利留学,他舅父慨然应允了。但在他赴意大利之前,用一段时间学绘画,他说要把对那个国家美的具体印象带回来。
1496年哥白尼到了意大利,他先在波仑亚大学学习教会法,同时努力研究天文学。他不但学会了画大地的风景,也学会了画天上的星座。1499年,哥白尼应聘当了罗马大学的天文学教授,教的是托勒密的天文学。他精彩的讲授,远近知名的声誉,以及他一贯的好奇心,使他产生了对托勒密天文学深深的不满,通过研究托勒密的天文学,他认识到应当继续学习。于是第二年又回到波兰,得到教会的资助,秋天又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学医,并进一步研究天文学。为了寻找支持他的太阳中心说观点的资料,他读遍了能够找到的各种文献。有一些文献的见解尽管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但对哥白尼来说,却好比是夜航中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在1506年,他结束了在意大利十年的留学生活,动身回国。
哥白尼回国适逢首都克拉科夫教会宣告,天空将连续出现四次土星和木星“会合”的异象,并说这是上天对世人的一个严重警告。同时,谣言四起,说世上将出现一个先知,洪水和瘟疫将接踵而来,并将引起社会骚乱和国家的崩溃。在谣言的驱动下,有钱的人拼命寻欢作乐,穷苦民众向教会购买“赎罪卷”,弄得倾家荡产,闹得人心不安。这时,哥白尼和他的朋友们也在克拉科夫研究两星“会合”的问题,尽管哥白尼是纯真无瑕的正统教士,但他发现了教会的说法包含着数据的错误。他虽然繁忙,仍然坚持观测星象。观测的结果证明,教会根据他们奉行的托勒密天文理论推算的日期,与实际不符,而和哥白尼的推算却是相符的,“会合”比教会的推测提前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托勒密是2世纪时的天文学家,他继承并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观念,写成一部十三卷的《天文集》。托勒密的天文体系,把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将太阳和诸星宿划到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地位。这个体系占统治地位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大有永远统治下去的意味。因为当时有学问的人都说,这个体系建立在人们的感官的证据之上,所以万无一失。对于任何观测者来说,我们头上的天空显然是一个翻转过来的碗形,地球占据着这个碗的中心。从这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出发,天文学家们认为,地球是固定在它自己的位置上的。太阳白天在地球上面运行,夜间在地球下面运行;而群星则白天在地球下面运行,夜间在地球上面运行。宇宙就是一个每二十四小时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完美天体。P3-5
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统治社会,社会生活的实用领域,如天文、历法、水利、医药、农桑等存在着技术应用的事实,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的概念。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学,徐光启和传教士一起,根据《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把英文的“科学”翻译为“格致”,应当说,这是很贴切的。到了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最初需要借道日本。日本学者把英文内容为“知识、学问”一词,翻译成为汉字“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从日本引进“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在中国广泛得到运用。
20世纪前十年,科学曾与格致概念并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后者。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下令全国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任鸿隽等人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杂志《科学》。从这一年开始,格致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正式成为定译。然而,在以前,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科学是不重视的,科学事实都零散在出现官员传记里,连个像样的记载都没有。并且,中国人所说的科学,实际上是指的技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的主要还是技术。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组织人力,采用胡适挖掘中国哲学的方法,对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挖掘,编了一本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书。尽管做了这些工作,但不能掩盖真正的科学发端于欧洲的事实。
在古代的欧洲,希腊人把哲学和科学看作是一个东西。到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欧洲人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但在黑暗中也闪着一点理性之光:在科学方面,也曾有罗吉尔·培根这样一束灯光,不过这灯光很快被黑暗掩蔽了。两个世纪以后,尼古拉·哥白尼诞生了,他的研究改变了整个科学的面貌,使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爱因斯坦说,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科学发展的道路,而且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完成了决定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使青少年重视科学,我曾编写了《科学家与发现》,经过三十几年的时间,现在看来是不成功的。因此,这次重新做了编写。在编写中,把哥白尼以前的全部去掉,增加了孟德尔、麦克斯韦、门捷列夫、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玛丽.居里、卢瑟福、哈恩、魏格纳、玻尔、费米、杨振宁、沃森、袁隆平和霍金等著名科学家。其中袁隆平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的三项伟大的发现和利用发现提出的三系水稻杂交技术,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著名英国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至今还没有得诺贝尔奖,但他开创性的研究,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