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州杂志(共2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州杂志社编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州杂志》是由苏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以坚持弘扬苏州优秀文化的宗旨和“当代意识、文化风貌、地方特色”的办刊方针的期刊杂志。旨在反映时代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艺评论,培养文艺创作新人。重点反映苏州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介绍苏州优秀传统文艺作品,外地作家写苏州和评论苏州的文艺作品,苏州作家、艺术家的作品等。

本书从杂志中精选出记人说事的文章,分《旧事》和《故人》两册编辑,由苏州杂志社编。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苏州杂志》自创刊号至2012年最后一期的经典文章选集,分为“故人”和“旧事”两大板块。“故人”题材以人物为主,且是已经去世的与苏州有关的名人,这些入选的文章不仅写人,更写人之情,与苏州之情,读来点点滴滴萦绕心头,回味不已。“旧事”题材以事为主,且是已经距离当下比较久远的事件,这些事件或在苏州发生,或与苏州有关,读来一个鲜活而亲切的苏州跃然纸上。

本书由苏州杂志社编。

目录

《故人》

 《旧事》和《故人》

 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

 江南书坛一怪——朱兰庵

 妙有性灵范烟桥

 大律师陆鸿仪

 大杂家郑逸梅

 我的回忆

 高山流水七十春——记古琴演奏家吴兆基

 忆满涛

 忆老友张辛稼

 程小青和《霍桑探案》

 记吴中二老

 苏州女作者刘舞心之谜

 身后横祸——沈德潜和《一柱楼诗》狱

 我们认识的汤国梨

 怀念我的姐姐施济美

 回忆我的父亲姚苏凤

 苏州有个姚广孝

 常熟一才子——杨云史

 吴门翻译家潘家洵

 周瘦鹃与二朱一叶

 悬壶外谈

 一滴何曾到九泉——悼凡一同志

 文徵明的尴尬

 面对浦江吊故人——悼念老报人龚之方

 摄影先辈——陈万里

 周瘦鹃和范烟桥

 “第一小生”是吾师

 张家的厨子

 闲说汤斌

 忆人物二题

 陆文夫在射阳

 婆婆费达生

 别了,江南秀士!——悼文夫

 晚清姑苏画人掌故两则

 两个狂士

 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先生印象

 陆家两状元

 文坛耆宿许觉民

 漫忆王西野的文人交往

 吴江有个徐灵胎

 追寻申听禅

 从金狮巷走出来的国学大师

 “半仙”黄一峰

 苏州孝子黄向坚

 金圣叹

 张忆娘与《簪花图卷题咏》琐谈

 名医汪逢春家中的点滴往事

 只是当时已惘然——记朱家积先生

 萧退庵先生的晚年生活

 回忆汤国梨老人

 民治路二十四号的旧主人丁祖荫

 苏州人物山川之——张梦晋

 黄异庵

 三代接力《瓦当集》

 顾老伯和他的朋友们

《旧事》

 《旧事》和《故人》

 周作人姑苏行

 唐纳、蓝苹与苏州

 田汉与谢黛娥

 鹤园丁香和词人朱疆村

 沈从文在陈墓

 跟随李根源避难

 丁治磐片言杀万斌

 章太炎迁居苏州

 吴健雄在苏州女师

 胡觉民与《吴县日报》

 太谷学派的最后大本营

 叶圣陶的金兰谱

 曾朴与沈北山

 苏城光复人物谈

 校园坠机

 满怀明月即忘贫

 我从苏州起步

 李印泉苏州还笏

 子冈在苏州

 苏台梦寻

 三十七年的悬案

 我与《大江南报》

 汪星伯二三事

 生平两次文字祸

 苏州旧游印象钩沉

 三百多年前的苏州选美

 今虞琴社六十年

 许骧夫人和她捐献的文物

 霜屋话旧录

 堪隐随笔——闲话苏州

 赫赫有名的“野荸荠”

 访问吴歌

 听周有光先生讲故事

 卫道观忆旧

 遗老旧事

 明苏州况太守的后事

 章太炎定居苏州

 潘祖荫家的收藏

 闲话角直萝卜

 乡音未改故土最亲——先父郑逸梅逝世十周年祭

 苏高中琐忆

 风雅竹堂寺

 1641年的瘟疫

 红颜素心

 邹福保“榜眼及第”

 陆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结”

 百年芸香文学山房

 游园惊梦

 吃在苏州

 苏扇往事

 城北旧事

 苏州范氏的一段公案

 苏州大学文化史编写中的感叹

 灵岩和天平

 听书记——舒园随笔之四

 太极圣手苏州比武记

 与朱季海先生的一次见面

试读章节

周作人姑苏行

天武

1943年,正是敌伪统治的黑暗年代,周作人到了一趟苏州。

我那时还是一名初中学生,在教科书上念过周的文章。敌伪的教科书对周的介绍开列了一个煊赫的头衔:现任“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乃部长级也。成名成家,又做了这么大的官,真了不起,使我这小子添了几分感慨。

那年暑假的一天,我送一位亲戚去上海,在平桥头想找辆黄包车,却遇到了一个熟人,住在隔壁的伪财政厅包车夫阿顺。他拉着簇新的包车说我送你们去火车站,看来他是寻外快。那时九点多钟、十点多钟有一趟南京特快到站,我们就想赶这趟车。

到了火车站,见那老笃眼药的大广告牌下,已经停放了好多辆包车。这情况很不寻常,在那时,苏州的包车都为汉奸头目所有。阿顺的那辆车也停到那里,他告诉我是来接客人的。

接人,如果是汪精卫或周佛海,那一定岗位森严,并且一定用汽车,而只用了包车,是谁呢?正当我纳闷的当儿,所谓“天马”号特快进站了,守候在月台上的一行人,西装或长袍,衣冠楚楚,在那民不聊生的年代,十分引人注目。这车只有头二等,在头等厢前,接下了一位平顶头、戴茶镜的老人,一刹那,便分乘十数辆包车,飞奔而去。

晚上找到阿顺,他告诉我来人姓周,是华北教育督办,住在乐乡饭店,到车站迎的人有教育厅长袁殊、伪《江苏日报》记者,也有穿了便衣的日本军部报道部的人。阿顺说明天还有任务,要等到这位周老爷离苏为止。不会错,他就是周作人。

后来想想,对周的接待规格是恰如其分的,周是华北王克敏系统的,与汪系并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个教育督办,究竟能办些什么,一切都得听日本人的,无非卖那点文名。

我祖父是个老秀才,常去吴苑吃茶。位于太监弄的吴苑,是苏州城内第一流的茶馆,地点、座位、茶具、服务,都是上乘。“吴苑深处”匾额下的生煎馒头与蟹壳黄,更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而且堂倌的服务态度,一喊老远便应声,手巾把子随之而至,冲茶时手托盖碗、点水不漏的功夫,今日已属罕见。

第二天下午,我又随祖父去吴苑会朋友了。一进门,堂倌笑嘻嘻地迎上来说,今天里面不空,请这边坐。原来月拱门内几张方桌,已放上几盘瓜子糖果,却空无一人,看来又有情况,莫不又是周作人。

果然不错,一趟包车,一趟人,都是火车站见过的面孔。周身穿浅色长衫,黑布鞋,手拿折扇,瘦削的一位老头,打扮与我祖父差不多,怎样也想不出他就是提倡新文学运动的名人。老远望去,周不多说话,偶尔说两句,那些左右侍奉之人,便一个劲儿点头。约一小时左右,又分乘包车离去。  过了几天,报上登出文章,说周作人对苏州之行的感想是“寂寞”得很,真不知何所指,指文坛乎?指内心乎?还是指整个沦陷区呢?

一转眼便是五年,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周作人锒铛人狱,我也到上海进大学了。

1948年夏,有一位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任职的同学来看我,手上拿着一把扇子,上面写有一首五律,诗云:

屋角摊书坐,床头拥被吟。

未归苏武节,先碎伯牙琴。

负载期偕隐,庚洲失赏音。

小楼听雨夜,辜负十年心。

字虽狂乱,却有功底,落款“××村人”。

一看便知是位汉奸的牢骚之作啦!我问朋友这诗是谁的?你们那里还关些什么人?他说,这是江亢虎的,还有周学昌、周作人、李圣五等人,你要他们的字吗?

不久就收到一张单条,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上款“天武先生雅令”,落款“戊子秋日周作人”,只记得其中两句“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谢灵运句),很能代表周的自嗟自叹,我本想请他写“且到寒斋吃苦茶”句,那当然不恰当哕!

我把它裱成了立轴,不时欣赏一番,他的字颇似鲁迅,但瘦削而不浑厚,笔枯墨淡,看来牢里的书写条件不好,一方白文印章“周作人”三字,粗粗可用,据说是他自己刻的。

一转眼到了1957年,那百花齐放的当口,我在广州的寓所里公开地挂出了“它”,当时很引起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的羡慕,我也把1943年所见向他们描述了一番。

谁知到了1958年,此事成了问题,我就开始倒霉了,立轴也抄走了。装车的时候,看守人走开了片刻,我本想把它拿回来,但终于不敢。真后悔,如果卖了也不至于付诸一炬吧!

(选自1989年第1期)

P1-3

序言

《旧事》和《故人》

陶文瑜

1988年年末,苏州要创办一份杂志。市委领导找到陆文夫先生,请他出任主编,陆先生有点举棋不定,领导说,你德高望重,资格能力非你莫属,再说苏州人待你不薄,现在苏州要你做点事情,你不接也不好意思。

之后陆文夫说起,就是苏州人待你不薄打动了我。

原来审核批准的杂志刊名是《苏州》。陆夫夫说,词意不清,苏州什么呢?园林?枣泥麻饼?不清楚啊。

陆文夫说,我将书名号往后挪了两个字。最后《苏州》杂志,就成了现在的《苏州杂志》。

第一期《苏州杂志》上刊登了叶圣陶父子的文字。当时苏州杂志社暂借一家少年宫办公,几年之后陆文夫上北京拜访叶圣陶老人,叶老说我在苏州还有几间房子,就送给你们办些文化工作吧。之后青石弄5号就成了《苏州杂志》编辑部。

第一期杂志上还刊登了范小青的小说《身份》。那时候范小青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女作家。陆文夫先生去世后,差不多是人到中年的范小青出任《苏州杂志》主编。

朱红、朱熙钧、朱衡、王稼句、徐顺中、谷新、王宗轼、林正才等前辈,曾经也是我的同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晃这么多年,我也将成为更老的老人了。

有一天王稼句来青石弄商量文字,闲话说起陆文夫生前一直有个编辑《苏州杂志》丛书的念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稼句的闲话像风刮过的风筝,落在树上。我就开始着手办这一项工作。

题目《旧事》和《故人》是我起的,《苏州杂志》经历二三十年,各式各样的文字琳琅满目,真是选不过来,我就删繁就简地想,大凡文章基本上是记人说事吧。按照这样的模式,由编辑部黄恽主持选编。黄恽也是水平有限,但毕竟是我们中问知识、学问和编辑水平之佼佼者了。

为这两本册子插图的陈晓洋是高中刚毕业的孩子,这一代人心目中的从前过往在他笔底下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我负责了部分校对工作之外,为《旧事》和《故人》题写了书名,说是一客不烦两主,其实我私心的念头是想自己表现一下吧。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