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斯宪主编的《思源北美》作为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三辑,共收录26位不同年代留学、工作、定居于美洲的知名校友的口述回忆,以人读交大的时间先后排序,以第一人称为叙述口吻。内容侧重校友入读交大经历、留学经过、事业拼搏、社会贡献,以及对母校祖国的情怀与寄语,很多史实属于首次披露的一手资料。且每篇口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文风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以求更加贴近广大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源北美/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姜斯宪主编的《思源北美》作为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三辑,共收录26位不同年代留学、工作、定居于美洲的知名校友的口述回忆,以人读交大的时间先后排序,以第一人称为叙述口吻。内容侧重校友入读交大经历、留学经过、事业拼搏、社会贡献,以及对母校祖国的情怀与寄语,很多史实属于首次披露的一手资料。且每篇口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文风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以求更加贴近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姜斯宪主编的《思源北美》作为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三辑,精心采撷了26位不同年代留学、工作、定居于北美地区的知名校友的口述回忆。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也有声誉卓著的跨国工商巨子;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工程专家,也有后来居上的新兴职业精英:既有成就斐然、传为佳话的夫妻校友,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英才。从他们每个人娓娓道来的口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年代背井离乡的交大人在海外鲜为人知的求学经历与生活,而且能够深刻体认一代代交大学子在异域他国的酸甜苦辣,亦可见其在异质文明洗礼中从未改变的家国情怀。 目录 张杰 序 姜斯宪 自序 沈嘉英 我很喜悦 我是交大人 吴德楞 悠悠寸草心 感恩母校情 董李沅蕙 女工程师的美国故事 康继隆 缘系交大 情牵同窗 曹诗俊 艰难求学的“长征”之路 郑国宾 永驻交大的真情岁月 吴耀祖 去国虽万里 仍揣乡关思 林祖根 无以言表的爱 朱家鲲 人生支点在交大 吕凤歧 凤鸣岐山 祥玉斯馨 万祥玉 葛守仁 突破陈规 自主创新 赵锡成 一切源于感恩之心 韦潜光 潜光隐耀 怀真独远 陈明卿 感恩交大 “船”承一生 马开桂 桂香永长 卢永亮 毕 奇 抓住机会最好的办法是计划和努力 卢毅成 难忘的90171班 姚一心 精深博大 求实创新 王永东 交大人要有鸿鹄之志 陈亮洁 我的求学创业路 何 能 绿叶对根的情意 盛祖杭 走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尖端 张晓青 做最好的自己 刘泓涛 泓涵演迤花红胜火 高 红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加拿大立业 我的上级机关——资源委员会对我挺好,加拿大事务结束以后,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机会,是台湾一家很大的炼糖厂。但我太太觉得加拿大环境好,希望留下来。我听了太太的话,留在加拿大,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时,我求助在美国发展的沈家桢,那时他在纽约办了个小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他要我进了他的公司。事实上,没有我也没关系,但他为了帮我忙,愿意安插我。我在这个公司里做了4年,其中在日本待了18个月,其余时间都在纽约。不过,我不喜欢国际贸易。那时候沈家桢和其他几个交大校友,处境也不太好,事业刚刚起步,还没拿到美国移民的身份,前途难料,不过他们很振作,很自信,敢闯敢做,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给我带来了奋斗的信心。 1956年,我又回到了加拿大。一开始我想不出找什么工作好,后来觉得还是找新兴技术领域比较有希望。这时电脑刚刚问世,在一些部门应用后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就到这类部门去找机会,先是找到一家小股份公司,老板是计算机博士出身,年纪很轻,比我还小,我那时已经40岁了。他听了我的陈述,知道我虽然对电脑技术一窍不通,但很专注,也很愿意学。他考虑了很久,答应试用3个月,如果90天内做不出富有成效的工作,就要解雇我。他给了我机会,我很开心,非常珍惜,用心专研技术,卖力工作,结果试用期顺利过了,有了一份稳定工作。这一年我花1万7千加元买了栋房子,一直住到现在。 这家公司有公路部门的业务。有一天,公司举办一场家庭招待会,邀请一些客户来联谊一下,不少公路局里的高管也来了。招待会上,我负责联络安大略省公路局主管。交谈之后,他对我印象挺好,就要我进入他的部门。他那时自己有个电脑管理的规划设想,无论是造桥修路,还是交通运行的管理,都要电脑化。他看得很远,但没法用很高的薪水聘请专家来实施这件事。 他有用人的需求,而且是按公务员的规定和标准,但不能请专家,他觉得我可能适合,所以要我进了他的这个部门。于是,从1957年开始,我就进入了安大略省交通运输部,做运用电脑来解决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类工作。该部是建造和管理全省公路的机构,在政府里是一个负有实际建设工作责任的部门,规模非常宏大,职工万人以上。我负责该部的电脑系统处,专门和部内各部门专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士配合,将他们的工作用电脑系统来分析和操作,并改进其工作效率,省钱省时。邀我的长官对我非常好,他总是源源不断地给予我支持,先是给我安排了顾问工作,后来又给了更大的职权,要用人、买机器,他总是支持的。我有困难,他也总是帮忙解决。我非常感谢他,因为加拿大有规定,只有在加拿大大学读书的学生才可以进人政府机关工作,我是交大毕业的,加拿大那个时候还不太了解交通大学。如果没有他招我进去,恐怕我根本没办法进政府机关的。我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3年,1981年,我退休的时候,他还来参加我的退休仪式。他称赞我实现了他的梦想,工作效率高,为国家省了很多钱。听到了他的赞许,我的确感到欣慰。就这样,我在加拿大,一个陌生的国家,立了业,并安居下来了! 我实不敢说有何成就,不过1960-1980年那段时期,电脑运用刚刚开始,用来做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更是先锋。工作上一直有挑战性,我和我负责的部门表现很好,一直为政府所珍视。因为工作业绩好,我的知名度蛮高的,名气东传西传,不仅我自己部门,其他机关也知道有个沈嘉英。我还有一个愉快回忆,我退休多年后,有一次应邀去参加一位工程师的退休宴会。那位工程师曾经调在我处工作过,但同桌的人,我不认识,介绍时,他们却说,他们认识我,并叫出了我的名字,说我是改变他们工作习惯的人,岂能忘记;事隔多年,而影响犹存。当时听了,我深感高兴。 …… P9-11 序言 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在世界范围内,大学作为独特的社会组织,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保持了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社会的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堡垒。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交通大学,一所跨越3个世纪的百年名校,涌现出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江泽民、陆定一、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汪道涵、徐光宪、王振义、陈竺……一群叱咤风云的能人俊士。在我国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无论神州大地如何风云变幻,交通大学总是承担着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使命与民族梦想。交通大学的学子们走出校园之后,总能在各自领域一展所长,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踏实工作、默默奉献,做出不凡业绩。他们如满天星斗,布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浩浩长空,谱写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余年的积累,使交大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传统,铸就了交大“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为国家民族奋斗奉献的同时,也为学校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校党史校史研究室历来重视对老校友的采访,2002年至今累计采访了300余位校友。在校友们的热心支持与配合下,采集到教材、讲义、笔记、文集、照片等许多与交大密切相关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校史文献的不足,拓展了学校档案史料的来源,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学校历史的认知。面对面的访谈活动,更让参与口述访谈的师生们从老校友身上直接感受到了老交大精神传统蓬勃的生命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三辑,是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校友进行口述访谈的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清末南洋公学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开始,直到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将国际化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交大已在政商文教等领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声望斐然、贡献卓著的海外校友。其中,美洲的交大新老校友云集荟萃。他们在青春燃烧的岁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怀揣“实业救国”、“知识立国”之梦,漂洋过海,师别国之长技,以求中华之崛起。功成名就之后,他们又始终秉持“饮水思源”的校训精神,鼎力支持母校发展,始终热心校友工作。长期以来,通过捐赠办学设施、设立奖学金、提供学术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资助年轻校友等各种方式,热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成功促成了1978年交大访问团出访美国,近年来又推动设立交大密西根学院,慷慨捐建了“文选”医学楼、“木兰”船建楼等设施。对美洲杰出校友进行口述访谈,不仅能丰富交大百年留美教育的档案文献与历史认知,而且能展现校友们的奋斗事迹、品格风范和母校情怀,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和激励青年学子的重要资源。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交大人的事迹不为人知,还有许多记忆的宝库未及开启,我们希望把口述历史这一工作持续开展下去。以史为鉴,血脉传承。交大人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必将激励后来者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盛而努力奋斗。 是为序。 张杰 2015年8月 后记 自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第一辑《思源·往事》、第二辑《思源·起航》先后出版,得到了广大师生校友与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此两辑口述系列分别从整体风貌、重要行业两个角度,鲜活细腻地展示了交大校友的求学往事、精神特质与社会成就,凸显了交通大学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2013年起,我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内外各个地域的交大校友,拟定了按地域分布开展口述访谈的规划。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结合学校着力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将海外知名校友列为首批采集对象,并成功申报列为学校“985工程”三期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项目。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要求与统一部署下,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联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友总会办公室、发展联络处,共同酝酿制定访谈方案与校友人选,组成海外知名校友口述采访组,于2013年5月赴香港采访了胡法光、唐尤淑圻等7位校友;8月远赴美国,在美洲交大校友总会副主席、美洲校友基金会总裁陈亮洁学长、上海交通大学美洲基金会总裁何能学长的大力协助下,得以在短短一周内辗转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三地,采访到赵锡成、葛守仁、吴耀祖等16位校友;2014年5月,再赴美洲,采访了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华盛顿、纽约三地沈嘉英、盛祖杭等校友7位。在加拿大期间,承蒙交大北美校友会会长马开桂学长的热心安排,采访组得以顺利高效地完成采访任务。在此前后,采访组又在北京、上海两地陆续采访到4位旅居国内的美洲校友,共实访校友34位。根据所访校友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先将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美洲校友访谈整理成辑。采访组依据每位受访校友的现场录音,进行了如实细致的文字记录,之后以此为基础编写成口述初稿,再经集体修改、主管领导审读,一一呈送给校友本人审阅定稿,最终汇编成书。 本书作为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三辑,共收录26位不同年代留学、工作、定居于美洲的知名校友的口述回忆,以入读交大的时间先后排序,以第一人称为叙述口吻。内容侧重校友入读交大经历、留学经过、事业拼搏、社会贡献,以及对母校祖国的情怀与寄语,很多史实属于首次披露的一手资料。且每篇口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文风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以求更加贴近广大读者。 本辑口述系列的编撰出版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的精心指导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参加审稿工作,校友们在百忙之中都抽暇对各自的文稿进行了认真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不少老校友如沈嘉英、郑国宾、朱家鲲、林祖根等,甚至不辞劳烦,特意从大洋彼岸寄来手改的反馈意见稿与许多珍贵稀见的照片。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与支持母校工作的热忱,令人感动,可敬可佩。令人扼腕的是,在口述稿的来回修改定稿过程中,年过九旬的董李沅蕙、沈嘉英、葛守仁三位老学长不幸先后离世,未能亲睹本书的最终出版,我们对此深感愧疚和不安。 党史校史研究室承担全书的编辑工作,盛懿主任负责体例安排与统稿工作,文字整理者有胡端、欧七斤、孙萍、漆姚敏、朱恺、徐骞、周小燕、章玲苓等。美洲交大校友总会、纽约交大校友会、加拿大交大校友会、华盛顿交大校友会、上海交大美洲基金会、学校校友总会办公室、发展联络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出版社等单位鼎力支持,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们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党史校史研究室人少力薄,加上编撰时间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挂一漏万,若有不当不妥之处,衷心期盼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15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