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编著的《刘华写江西》既全景式地反映了六十年的江西文学气象,又突出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文学成就;既以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生动地勾勒出了当代江西文学的发展脉络,同样,又以当下最新的创作成果昭示出江西文学美好的未来。革命斗争历史这座“富矿”,造就了新中国的江西作家队伍,奠定了江西文学不断繁荣发展的基础,江西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尤其是前三十年,体现出以红色为象征的时代品格、精神内涵和文学特质。而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使江西文学得风得雨得阳光,迅速崛起于生机勃勃的红土地上。
《刘华写江西》是江西作家刘华对书写江西乡村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大散文精选,作者多年关注江西乡村的风情文化,不仅掌握了丰厚的文献资料,而且多年来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关注乡土文化,用文学的方式展现了活的乡村在江西的纷繁绚丽,展示了作者眼中的江西风物人情和地理山川。
寻访鄱阳渔鼓
文字里的鄱阳令我兴致勃勃。那是民间艺术的鱼米之乡。它是雍容华美的,又是古朴深邃的,如脱胎漆器;它是率真放达的,又是清新悠扬的,如鄱湖渔歌;它是苍凉粗犷的,又是温婉醇厚的,如鄱阳渔鼓。
作为江西道情的一支,我想象鄱阳渔鼓应有波光粼粼、熏风阵阵、白帆点点,应有漂在湖上的草洲,掠过水面的河豚,追逐飞舟的江鸥。因为,它一定伴着安泊在码头边的樯桅,沉醉在酒馆茶肆里的漕工,和被夜晚从湖里捕捞上来的渔人,它是他们的桨和舵,酒和茶,生命中的抚慰和欢乐。
我要去访问鄱阳渔鼓。却不是为了自己的想象,而是为了一个叫人感伤又惊奇的故事——
我的同事小李,为调查民间艺术资源事,去到鄱阳。看罢脱胎漆器,又要寻访鄱阳渔鼓。四下探问,大多浑然不知,偶有恍然忆起。唯一让人欣慰的告知是,可能还有个传人,不过,他是个盲人,已经好些年不见踪影了,或许不在世了吧?
小李是鄱阳人,与亲戚聊着寻访的结果,挺灰心的。亲戚沉吟片刻,道:他要真是个盲人,那就好办了!
——女口何?
——跑到大街上随便找个盲人一问,不就知道了吗?他们之间相互都认识。
原来,在一个黑黢黢的世界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各自高擎心灯,让对方辨识,为彼此照明。
此法果然奏效。亲戚上了趟街,立马就把那位盲艺人的住址带回来了。小李按照那条线索,很快就找到了他家。他不过年近花甲,却有好几年没再出门了,既然流行歌曲横行于世,想来他也是知音难觅,无奈得很。
可是,这位艺人并非鄱阳渔鼓的传人;
他倾尽一生演唱的是鄱阳鼓书。
我的寻访不曾开始,便可料知结果。那么,我就把寻访当作一次追忆和缅怀吧。
渔鼓,亦称道情,曾普遍活跃于江西各地,形式大致相同,曲调则因方言、语音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我朦胧记得,儿时似曾相识,它是被一个年轻女子竖抱在臂弯里的竹筒,它是那个女人击筒伴奏的歌声。我记得她身后藏着个小女孩,那才是属于她的明亮的眼睛。当年真该问问,她是随远方的火车流落到我的小城,还是走信江来到鄱阳。她在铁路边的宿舍区挨家挨户唱着,后来,不知道那双天真的大眼睛把她带向了何方。
此刻,我从鄱阳几位朋友的口中,追寻着关于渔鼓的蛛丝马迹。言谈之中,历史如雾,一群群,一团团,在浩淼的湖面上奔走,鄱阳古城时隐时现,明明灭灭闪烁其间的是一些词语和诗句,比如“舟车四达,商贾辐辏”,比如“十里长街半边商,万家灯火不夜天”。樯帆之间,酒旗之下,楚骚遗风、吴越旧习、中原古韵顺水随舟而来,在此登岸靠港,自是交汇混杂,相互影响;就像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熔融糅合形成了饶河戏一样,想必南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也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的码头,它们交相辉映,共生共荣。
烟波之中,渔鼓的讯息微弱得时断时续。我仅仅得知,鄱阳渔鼓主要活跃在鄱北一带,演唱渔鼓用以伴奏的道情筒,筒底蒙以河豚皮的护心皮,蒙时,鱼皮是湿的,干后绷紧,击打便发出清脆的响声。我知道,流传在南北各地的道情,道情筒一般蒙的是猪皮羊皮,鄱阳渔鼓的渔区特色也体现在击乐器上了;而它唱腔的特色在于,吸收了当地的鼓书、山歌、渔歌及民歌小调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曲调富于变化。传统曲目以长篇为主,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放后,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七十年代,由当地的曲艺家陈先贤作词、作曲家黄河九作曲创作的《莲子情》等两个节目,先后在《海峡之声》电台播出。当年,黄老师还用那种宽宽的老式磁带录了音,如今磁带尚存,可惜却找不到能够放音的录放机了。看来,黑色幽默有时也是生活的本真。
两位老师回忆着渔鼓,很自然地想到一个叫“牛子”的盲艺人。这个名字也在年轻人的唇边跳了一下,也许它触动了年轻人的童年记忆?若然,那么, “牛子”就是一个被集体记忆湮没在深处的神秘名字了。
“牛子”已作古多年。“牛子”姓周,没有人知道他还有否别的大名尊号。但陈、黄二位老师仍能你一言我一语地勾勒出他的音容笑貌。周牛子个头在一米六五左右,稍胖,大脸盘,天门饱满;声音中气足,但可能不太注意保养嗓子,演唱时嗓音有些沙哑,“像老化的磁带一样”,唱高腔时感觉要好些;牛子应变能力、记忆力很强,能通过声音来认人,哪怕人们有意变声逗他,他也能分辨得出来。 早年,牛子卖艺谋生的所在,是鄱阳县城东门头的会仙楼茶馆。每天上午、晚上各一场,每场一二小时,他演唱的内容有封神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等。
我寻访着鄱阳渔鼓,不知不觉,却又叩响了鼓书的门儿——朋友们领着去找牛子的传人,没想到,这位盲艺人恰恰正是我的同事先前访问过的那位鼓书艺人。看来,牛子是十八般技艺样样皆通,这也是和鄱阳渔鼓融汇鼓书旋律的唱腔特色相吻合的。
他叫徐安主,是牛子的大弟子,十一岁时就跟着牛子学鼓书,十四岁时进了县赣剧团的曲艺队,学拉小赣胡、吹笛子。听说这个曲艺队是特意为集合散落城乡的民间艺人而成立的,当年牛子也进去了,从徐先生的年龄判断,其时当在六十年代初期。
徐先生听说我的来意,立即进了里屋,打开了录放机。原来,他已录下了自己执云板、敲圆鼓伴奏的演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