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与商帮文化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商业文化精髓,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商帮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完美结合。王烨编著的《中国古代商号》介绍了古代著名的商人、商号与商帮,以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商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商号与商帮文化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商业文化精髓,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商帮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完美结合。王烨编著的《中国古代商号》介绍了古代著名的商人、商号与商帮,以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内容推荐 我国古代对于商号一般称字号。随着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名商巨贾代有所出,商号也随之出现。有的字号发展起来并赢得了信誉,远近闻名,成了一种比金银货物更可贵的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和资本,名曰:“金字招牌。”王烨编著的《中国古代商号》从商业的产生,兼及商人、商帮商会,系统地叙述了商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史上著名商号的兴衰荣辱。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商业的产生 第一节 商业发展简史 古代的物物交换 西周的商业 春秋战国商业的新发展 城市商业与农村商业 宋元的商业 明清的商业 第二节 商人与商业 商人重利轻别离 商人的起源 先秦时代的商人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商人 隋唐的商人 宋元的商人 明清的商人 第三节 官商与儒商 官营商业 商人做官 弃儒从商 贾服儒行 由贾入儒 第二章 历代著名商人 第一节 职业商人的出现与发展 姜子牙经商 管仲的商业政策 郑以商业为立国之本 陶朱公的辉煌 大盐商猗顿 智勇仁强的白圭 大冶铁主郭纵 大行商鄂君 大统一的赞助商 自由商人的形成 第二节 古代名商趣话 重商奇才桑弘羊 远行的外贸专家 杂货商孙春阳 “乐善好施”的徽商鲍志道 财神爷——沈万三 世界首富——伍秉鉴 红顶商人胡雪岩 清代皇商范毓□ 第三章 古代商团组织与商帮商会 第一节 商帮 商帮的出现 商帮的特征 第二节 会馆 会馆的出现 会馆的发展情况 会馆的建立 会馆的管理与活动 会馆的性质 第三节 公所 公所的出现 公所的职能 第四节 行会 行会的出现 行会的主要作用 行会的管理职能 第五节 商会 商会的出现 商会的组织与管理 第四章 古代著名的商帮与商团 第一节 北方著名的商帮商号 “汇通天下”的晋商 独霸西部的陕西商帮 声名显赫的山东商帮 第二节 南方著名的商帮商号 “无徽不成镇”的徽州商帮 手段高明的龙游商帮 敢闯天下的福建商帮 精明能干的宁波商帮 势力庞大的广东商帮 第五章 古代著名商号与老字号 第一节 京城著名老字号与商号 吴裕泰茶庄 张一元茶庄 全聚德烤鸭店 正阳楼饭庄 都一处烧麦馆 砂锅居 同仁堂药店 鹤年堂药店 六必居酱园 盛锡福帽店 内联陞鞋店 牛栏山二锅头 第二节 其他著名商号与老字号 果仁张 狗不理 楼外楼 老鼎丰 张小泉 第六章 古代商人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商人的社会活动 修路、筑桥、兴水利 建宗祠、办义学、开设书院 第二节 商人宗族与家庭生活 商人的宗族势力 商人的婚姻与家庭 历代商人的奢靡风气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明清的商业 明朝初年,政府一直忙于恢复元代留下的社会经济的烂摊子,直到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才好不容易走出低谷,再登高峰。清中叶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随之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第三次飞跃。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同时也蒙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从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7年)时,商品经济曾经一度相当繁盛。然而自此之后,随着统治者越来越严重的贪欲,商税逐渐加重,并增“市肆门摊税”(营业税),设立钞关、征船料税,又加上工关税,恢复了竹木抽分,重新对外国贸物及本国土货征收实物税。“和买”再次变成低价抑买。金花银(明代税粮折帐的银两)每石米才折交银一两,为以前的4倍。茶、盐等法逐渐混乱不堪,正德(1505—1521年)时更是在京城内外开设“皇店”,和民间商业争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寻乐的“花酒铺”,根本不顾及礼教世风。社会经济再度走下坡路,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全面爆发,最终震撼了腐朽的封建传统商业模式。自此,统治者才决定考虑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时开始,明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后期,统制者所进行的最好的改进举指包括:废除工役制、实行银行役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以银代役制度从弘治(1488—1505年)时开始施行,然而当时还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废除轮班制,一律改纳“班匠银”;后由政府出钱雇人充役,纳银数有所减轻。自此以后,广大工匠的技术与产品投入市场,发展并提高了民间的私营手工业,推进了一度遭受打压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丞相的张居正提出,的其内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将原先依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丁、粮(田赋税粮)派役,然后和其他杂税合编在一起,计亩或计丁全部折换成银两上交官府。在大多数农业地区,因为丁役部分归人田赋,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生活负担。农民为了多得货币用来缴纳“鞭银”,就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那些更值钱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增长迅速。明后期商品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上下到处一片惨淡的景象。接着清政府为了防范郑成功的抗清势力,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制订了沿海无人区的迁界措施。清政府担心人民力量会对清廷统制造成威胁,便对矿山严密封禁。东南城市更是限制丝织业的发展,监视织工与市民的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严重制约了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可忽视的是清代用白银作为货币,铜钱作为辅币,白银因而不断流入燕京与边外以及富商大贾达官污吏之手,很大部分被这些人窖藏起来。货币无形中减少流通,而征税还是依旧用银,导致流通中货币严重短缺,物价飞涨,市场缺乏活力,交易停滞,这更给商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东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集中产区。清代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河北地区的冀州、深洲、赵州、定州等地,棉农数量远远多于普通农户。每年“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孥纷如”(乾隆御题《棉花图》)。甘蔗在福建、广东、台湾地区获得普遍种植,在台湾是“蔗田万顷碧凄凄……一望茏葱路欲迷”,所产蔗糖最远销售到日本南洋。明万历时才在福建、广州一带种植的烟草,到了清代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福建产烟区种烟更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陕、甘也都相继产烟。清代时期,柞蚕获得大量发展,后经山东向贵州、陕西等地传播。茶叶在18世纪中出口大量增加后,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仅仅武夷山一地就年产几十万斤。商业因为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获得非常好的物质条件。 棉花、甘蔗、烟草、桑等经济作物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抑制了粮田种植面积,导致这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粮食不够自己日常使用,急需余粮区的接济;再加上城市工商业人口的激增,对粮食的需要量更多,以至于江南地区必须从两湖、江西、安徽等地运进远调粮食。俗谚说:“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销路线的改变得到明确反映。清代时甚至从遥远的四川购置米粮,关外的粮食同样也需进关供应直隶、山东甚至浙江、福建地区。广东在清代时期也成了缺粮大省。广东地区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于广西、湖南,台湾米则经过海路运销福建。 P9-11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