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对德国人来说,是寻常而不能忽视的阶段。
然后,作者程丹梅便有了一个主意。
真的,这只是为了出主意。
为了什么?给谁?
为了中国的家长,更是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
《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是亲子教育类图书,通过德国人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展示,说明了应该给青春期孩子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保持和孩子的接触与联系至关重要;爱、耐心、坚持、信心,是父母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法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程丹梅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青春期,对德国人来说,是寻常而不能忽视的阶段。 然后,作者程丹梅便有了一个主意。 真的,这只是为了出主意。 为了什么?给谁? 为了中国的家长,更是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 《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是亲子教育类图书,通过德国人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展示,说明了应该给青春期孩子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保持和孩子的接触与联系至关重要;爱、耐心、坚持、信心,是父母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法宝。 内容推荐 青春期,是人生不可忽视的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转折和过渡,是一种不羁的能量释放。而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难题很多:如何对待逆反的女儿、离家出走的儿子?当孩子跟你争吵时,当孩子对爱情开始幻想和冲动时,当孩子厌学或者孤独抑郁时,如何从容地面对和沟通?这些,都需要方法与艺术。《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的作者程丹梅长年在德国生活,先生和孩子都是德国人,她以一个作家、记者、教师、母亲、女人以及一个走过青春期的成年人的视角,深入观察德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和国内教育作出深刻的对比,提出如何以宽松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特殊阶段。她的见解对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极具启发和借鉴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悄悄到来的青春期…… 1.进入青春期的年龄该是多大? 2.发育期的头号问题是性与爱 3.性认识 4.谈“性”不变色 5.你还没有蓝色过 6.成长的烦恼——动物或许能给人帮助 7.骑马的女孩儿 8.暗恋绝不是浅薄的感情 9.十四岁的Party 9 10.小女人 第二章 家庭中的青春期 1.十二岁,自己做主买衣服 2.在哪儿过夜? 3.家庭是孩子自然而然的烹饪学校 4.劳动就有报酬 5.孩子,你得实践 6.夸奖,绝不留情! 7.去,到邻居家玩儿去! 8.给别的母亲打电话 9.坚持你的爱好 10.绅士风度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11.“粪”世嫉俗 12.独立生活的法儿 第三章 学校中的青春期 1.祝贺你上8e的课! 2.教室中的性 3.“洞”怎么说? 4.奖励使人快乐 5.排演话剧 6.魔鬼与天使 7.校园里的时装趋势 8.这一堂是文化课 9.我的脑子都满了! 10.阿富汗男孩儿阿连 11.“小引”和“小导” 12.你参加集体活动吗? 13.表演舞台上的不同年龄段 14.朗读晚会 15.业余服务生 16.原来课外实习是这样的啊! 17.青蛙和小鸟 18.家长会 第四章 向成熟过渡的青春期 1.找谁说心里话? 2.少年节目在电视中的式样 3.告别童话 4.什么时候允许喝醉呢? 5.家庭的社会层次能决定什么呢? 6.参与、责任和荣誉 7.放手的结果 8.终于高中毕业了! 9.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指南 11.对家长的调查 12.萨宾娜的e—mail 年少不解[跋]——我那遥远的青春期 注释 试读章节 一天,12岁的男孩儿蒂姆坐在沙发上,向花园张望。突然,他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声音有些不对劲儿,好像劈了!” 妈妈甚是惊喜,问:“你变声了吗?” “可能是。” “有什么感觉?” “我发现有的时候说话使劲儿却发不出声来。”妈妈看到他窃喜。 他终于赶上这“班”车了。他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他的同学都长了个子,出了绒绒胡须,变了音,有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举止,他肯定盼着。他在长大!妈妈真为他高兴。 何止这些?忐忑不安的女孩儿亚娜告诉妈妈,她有了生理课上老师说的月事。她偷偷地高兴了,因为这证明她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子,而且她正在长大…… 伊娜开始涂眼睫毛了,抹口红,还给手指甲上颜色……每天她在卫生间里花的时间越来越多…… 安迪也奇怪起来,突然有一天回家来跟妈妈说,他要买一瓶发蜡,像班级最大的同学亚安那样的牌子的。结果,没几天,他的半长的头发像拜仁慕尼黑队足球明星小猪那样朝天翘起来。 菲利普的妈妈说,她十四岁的儿子整天大开音响,还偷偷尝试抽烟…… 还有共同的:突然一下子,家长们都显得特笨,学校也让人烦,生活变得特别紧张,孩子们开始对父母说“不”了,他们开始摔门了。孩子们不再是乖巧和听话的宝贝了! 原来,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差不多都在11岁到18岁之间,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青春期!家长开始头疼了。 怎么啦,孩子们? 怎么啦,家长们?难道你们年轻时没有经过这些吗?对于女孩儿和男孩儿来说,生命和生活成为了一个建筑工地:身体一天天变化着,大脑的有些部分也发展得乱七八糟。还不仅仅这些,初恋的失败让年轻人感觉自己处在人生的最低谷…… 还有更甚的!在2013年5月14日的《德国南德意志报》上,有一个《统计》专栏,其中一篇题为“青春期”的文章说,“青春期就像艾瑞克·若默(Eric R0hmer)的电影《夏天》那样:嘎斯帕德爱上了蕾娜,却让玛格特把他和索林娜撮合在一起;玛格特自己有一个男朋友,却又和嘎斯帕德亲热,而后者还为蕾娜创作情歌,而这情歌他居然还献给了索林娜。”文章说,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青春期,这是一本掺着香水、激动、酒精和不可告人秘密的日记…… 这就叫青春期! 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他的名著《海边的卡夫卡》中写到了少年的“可变”:“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拳击手,他们得出拳,得把憋在身体里的气发泄出去!”一位工作在汉堡一所学校的女社会学家塔马拉对我说。 青春期是人生命中众多阶段中的一段,青春期孩子也有规律,“这个阶段他们常常是刺儿头,整天抱怨,马大哈,性情粗暴,爱哭,娇气,敏感,感觉孤独,渴望被爱,寻求保护,觉得人人都对不起自己”。这是德国一个叫斯尔维亚·施奈德的青春期问题专家、作家的总结。法国心理分析家和儿童专家福朗丘瑟·道尔图则比喻说:青春期也是孩子换壳儿期,就像大龙虾从第一次换壳儿,也就是把自己的保护壳换掉,一直到新壳儿长出时期,是无保护期,这时期最危险…… P3-5 序言 给青春期少年及父母的主意 [自序]/程丹梅 有一次,我在汉堡附近一个叫Henstedt-Ulzburg地区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几个借书的妇女,她们坐在两排书架间的沙发上,那是专为读者阅读与休息的读书角。女人们小声地议论着什么,间或带着忍俊不禁的笑声和感叹声。从那儿经过的时候,我不经意地听到了一个词语:青春期。 我乐了:这是家里拥有青春期少年的母亲们,她们显然是交流着孩子们种种相同行为和不同的“离经叛道”。 随后,在青少年专柜,我看到了几本这样的书:《救命,我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来了怎么办?》《他们突然都13岁了》。我知道,这些将是这几个家长一定带回家的参考书。 巧的是,在我就要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看到了贴在阅览室门口的一个作者和读者见面的广告。通常,这是作者为推销自己作品而做的或者是图书馆为读者和著名作家创造的一个交流机会。现在这则广告上要说的是:一个青春期问题专家持书回答家长们的问题。 青春期,对德国人来说,是寻常而不能忽视的阶段。 然后,我便有了一个主意。 真的,这只是为了出主意。 为了什么?给谁? 为了中国的家长,更是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 或许你会说,你有什么权利出主意?凭什么? 凭我是一个走过青春期的人,凭一个母亲的心,凭我对德国青少年成长期孩子的体会与观察。 我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但是我走过了青春期。 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是我了解德国心理学家对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青春期的征兆,作为家长,你会说,哦,我的孩子不例外,我的孩子没有问题,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作为孩子,你会说,在那个德国,也有一群孩子对某些事情是困惑的,懵懂的,这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都会过去…… 作为老师,你会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耐心与坚持最重要。无理取闹只是孩子心理发育阶段的一个小浪花…… 重要的是借鉴与比较。借鉴了,你就会有所得,有所用,有所获。比较了,你就会放下心来,就会以平常心对待逆反的女儿、离家出走的儿子、抑郁寡欢的“少年维特”和犯了罪过却不知为什么的糊涂仔…… 怎么借鉴呢? 比如,当一个孩子孤独时,德国家长们常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让他参加某个协会或者俱乐部:足球、网球、排球等球类俱乐部,划船、帆板等水上运动俱乐部,合唱、美术俱乐部……这方面,德国是世界有名的俱乐部国家。孩子在群体中被熏陶,自然会爱着你的爱,乐着你的乐。 还有,当一个孩子跟你争吵时,你会不会去打他耳光? 当一个孩子对爱情开始幻想和冲动了,你怎么和他说心里话? 当一个孩子不满于自己的身体条件而怪罪于你时,你如何去对待? 当一个孩子没有了学习兴趣的当口,你拿什么去引导? 这不是治病的书,真正心理的病情,由医生去负责。但这本关于德国青春期少年的叙事书,绝对会给你启发,让你借鉴。 这也正是写这本书的目的。 感谢我的先生,他以德国人的幽默与智慧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也感谢我的儿子,他的出色表现让我自豪无比,并让我产生诸多灵感;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支持我、为我提供资料的德国朋友们,他们是:susanne wagner,Imke Bortmann,Sabine Rathgen,Sascia Pahlow,Bemd Specowius,Karsten Ehrlich,以及fia,Anne,Emily,Kathrin,Tabea,Hanna,Jacqueline,Till,Nick,Ragna,Yanna Zhu,Niklas,Janick,Michael,Nick Borisow,Christoph等。正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借鉴的价值和珍贵。 希望你也能借鉴。 2013年8月写于德国汉堡 后记 年少不解[跋] ——我那遥远的青春期 信件与照片全无,却总有影像于脑海。 是年少时的影像。 是该老了罢,何故去想童年?望镜中自己,全然没有衰弱的痕迹,于是便笑了,很轻快。 终归年少是好事。像祖母常说的。只是不解的缘由太多,故而简单的样子后来觉得复杂和神秘了。久了,老人般的添枝加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原本星点大的故事也就愈来愈大,越发地趋于完美。最后,是否真样,谁也无法说清。 但尚年轻的我,还不到那个程度。因而不担心什么。只是在歌德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常见孩子问无邪的亲吻,很可爱,便觉少年维特的烦恼实在是过于错综了。 同楼的小征是绝不会有这般复杂的。他当时只是四年级的男孩。 不对不对,他是五年级吧?祖母还记得那些她眼中的好孩子。其实他也不好呢,他总是往我们家的窗子上看的。我纠正祖母。 窗子朝外,谁都可以看的。 但他不止是看窗子,是为了看人。 看人?谁总在窗子上呢? 可能是看我吧。我那般多情地说。祖母直笑得去摸衣襟上挂着的花手绢。 但他真是往我们家窗子瞧的。我知道那时我唱李铁梅是很出名的。那年我才三年级。他却已是我同校宣传队员了。当然是因他先我上学。只是文艺老师把我叫到宣传队那间教室时,我还不知有一个邻家的男孩子就站在那里,正用好奇的眼光看我。而我觉得我朝谁瞪了一眼。 老师说,能把腿抬到肩上去吗?我于是就把腿举起来,像杂技演员似的,一只手扳着一条腿。 老师问,唱一句什么我听听。我于是就唱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老师挥了挥手:你已经是学校宣传队员了。 我便立正,敬个礼……的,留着短短的寸头,一看就是潇洒运动员的架势。有胆大的女孩子就敢往前靠,对他看个究竟;我们怯懦的,就站得远远地观望。偶尔,明光朝我们无意地瞧了一眼,就让我们一阵儿的欢快。于是,那个春节就算过得很有趣了。 明光依旧是每年回来的。依旧带些鞭炮,而且越来越多的花样了。 看的人,除我们又增加了一些更小的男孩子女孩子。雯姨这时就抱着大女儿的孩子一起出来看焰火。一边看着,一边大声地说:瞧哇,多好看呀,将来你们之中谁能像你们明光哥那么有出息,也就能买这样的鞭炮了。 可是国家能招几个乒乓球运动员呢?我知道我是不会像他那样了,那时我已经过了能培养的年龄。这是十分遗憾的事。可重要的是,我觉得我是超不过他的,就像我永远买不了好看的鞭炮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几个女孩子坐在春天的夜空下,谈我们心目中的人。 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明光。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我们是不需要焰火的。 其实,直到我能买到比明光那时更多姿多彩的焰火花时,鞭炮已经是不许放的了。 而且明光也早已不是运动员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