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保孜编著的《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描写了从1949至1976年二十年间与毛泽东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该书稿则从人物关系的线索入手,梳理出毛泽东与书中提及各位领导人间的关系,并且追根溯源,将毛泽东与各人物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条分缕析,生动得呈现在作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 |
分类 | |
作者 | 顾保孜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保孜编著的《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描写了从1949至1976年二十年间与毛泽东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该书稿则从人物关系的线索入手,梳理出毛泽东与书中提及各位领导人间的关系,并且追根溯源,将毛泽东与各人物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条分缕析,生动得呈现在作者面前。 内容推荐 顾保孜编著的《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为一部集中了从新中国成立至毛泽东离世的领袖随身专职摄影记者侯波、钱嗣杰、杜修贤提供图片的图书,长时段还原领袖形象。该书配图选择大部分为历史重大事件的图像,弥足珍贵;作者文笔流畅,运用文献功力一流,细节描写生动。本书揭秘毛泽东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将毛泽东与各位政治高层、风云人物间的关系追根溯源,细数他们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 目录 第一章 先生诞日人不晓 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打破祝寿遗风 六十大寿之际解决分裂隐患 “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一次默契的合作 雄心勃勃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计划 毛泽东对失误和挫折主动承担了责任 对祝寿颇为反感 第二章 饮茶粤海未能忘 毛泽东论情论礼,很讲“朋友义气” 泱泱大国的主席竞为他划船、陪他游园 毛泽东日理万机,竟三次与柳亚子和词酬唱 “那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千万别碰碎了” 书画在毛泽东与齐白石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第三章 痛失长子 战争无情人有情,毛岸英踏上生死未卜路 岳母送给女婿的最后礼物——一支派克笔、一块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思齐的第二次婚姻 第四章 重上井冈山 1965年,毛泽东选择在春天离开北京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令他思绪万千,心潮激荡 他一气呵成写了两首词 毛泽东内心深处的隐忧 毛主席来了!井冈山上的群众蜂拥而至 第五章 与李宗仁的历史性会见 卡拉奇机场突然响起尖锐的警笛声 李宗仁夫妇踏上祖国的土地 李宗仁与溥仪像一对亲兄弟似地握手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 “文革”期间,周恩来竭尽全力保护了李宗仁等 一大批民主人士 毛泽东和李宗仁握手交谈:“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 不会忘记你的。” 李宗仁临终口授写了一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 第六章 两次庐山会议 庐山真面何难识 出人意料的发难 1959年庐山上的“神仙”会 打破庐山平静的一封信 林彪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1年后,林彪走完他的“O”形路 第七章 参加陈毅追悼会 毛泽东的突然决定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毛泽东深深地三鞠躬 小小的打火机,那忘不了的遗憾伴随了杜修贤终生 毛泽东说了一句最令陈毅心寒的话 苦涩和悲怆的真挚情感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遇事相商 第八章 与周恩来的特殊情谊 忧伤深邃的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框架里 服从历史的选择,情同手足的合作 周恩来痛苦和违心的检查 忍辱负重,苦撑危局 揪人心肺的悲怜晚情 第九章 他改变了世界格局 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没能引起尼克松注意 令基辛格遗憾的是,要把震惊世界的握手让给尼克松 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第三世界的朋友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 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毛泽东潇洒自如地行了个“吻手”礼 毛泽东举起茶杯:“为冤家干一杯!” 毛泽东面对镜头再也不能站立了 第十章 巨星陨落 他的衰老再也无法躲过真实的镜头 毛泽东的当众批评,使得江青大丢面子 黄鹤知何去?心潮逐浪高!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 一息尚存,奋斗不已 试读章节 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打破祝寿遗风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五十诞辰。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年,毛泽东原本就不喜爱过生日,这次大寿自然就没有祝贺。 第二年春天,有一次毛泽东邀请不少客人谈话吃饭。席间,续范亭先生问起了毛泽东的年岁和生日,毛泽东如实相告。续先生一算,去年不正是毛泽东五十寿辰吗?然而延安没有搞任何活动,各界人士也没有向他祝寿。续先生感到十分遗憾,也感慨万千,于是当即赋诗一首,献给毛泽东,诗云: 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 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毛泽东对续先生是十分尊敬的,但对他写的这首诗只是一笑了之,不以为然。按毛泽东的想法,一个人的生日,最好是偷偷地过去,不要留下“岁月催人老”的感觉。 其实。毛泽东不为自己做寿,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尤其是到了1944年、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也意味着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进入历史性胜利的关头。那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不仅是领导全党全军完成抗日的神圣任务,还有中国共产党在日益强大进程中,如何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 当时。确实有人开始担忧,也有人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后,会不会像历史上的农民革命那样,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以致最后惨遭失败?会不会像封建王朝那样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呢? 能不能避免农民革命的历史悲剧,能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呢?这个问题提前进人了毛泽东的思考范畴中。 毛泽东熟悉中国的历史,也深谙辩证法。他深知千里之堤虽经得起洪水巨浪的冲击。但却难免毁于一蚁之穴;参天大树虽受得住狂风暴雨,但经不起钻心虫的侵蚀。中国共产党人虽不怕敌人的枪林弹雨,但却最怕遭受糖衣炮弹的“轰击”,党的领导人的骄傲情绪会导致党的肌体蜕化变质。所以,他宁愿防备一点。 恰在这时,1944年春,郭沫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以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三百周年的文章,文中以大量的事实分析了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由于多数起义首领骄傲腐化,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后导致起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严重失误而归于失败。这篇文章正中毛泽东下怀。他感触极深,把这篇文章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作为整风文件发了下去,要求全党全军高级干部好好地学习,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 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又专门写信给郭沫若,谈论如何防止骄傲的问题。他在信中说: 你的《甲中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后来毛泽东在报告中又曾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要求全党全军的“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反对为他做寿,而且他还坚决反对为他塑像等个人崇拜的活动。1950年5月20日,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拟在沈阳市中心区修建开国纪念塔,并在塔上铸一尊毛泽东铜像。这件事报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大笔一挥: “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时隔五个月,第二份关于建立毛泽东大铜像的提案又报到了毛泽东案头上,这一次是北京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提案,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树立一尊毛泽东铜像。毛泽东依然没有同意: “不要这样做。” 由于毛泽东否定了两大城市准备铸铜像的计划,其他城市也再没有理由“跟风”重提铸毛主席大铜像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止个人崇拜。对稳定政局,稳定人心,赢得广泛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不仅反对为他塑像,也反对为他修整故居。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专门给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省委第一副书记和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王首道,以及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写一封信,对湖南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为他修整故居房屋以及公路一事下了“阻止令”。毛泽东在信中说: 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由于毛泽东的坚决制止,为领导人铸铜像,修故居,搞纪念馆、纪念塔之风没有刮起来,执政党在人民的心目中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他随时随地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和要求。P3-5 书评(媒体评论) 20多年来写作领袖题材作品,包括《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周恩来最后600天》等,多以人物的视角与命运来反映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这部《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一1976》也不例外,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乃至政坛风云人物的不凡命运与心路历程,让我们触摸到新中国历史事件的脉络走向,领略到高层政治的特殊内涵,感受到领袖人物的常人之心。写这部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再现毛泽东时代的重大事件与真情实感! ——顾保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