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火神(名作名译版)/俄罗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俄)奥陀耶夫斯基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奥陀耶夫斯基编著的《火神》是由几篇小说组合而成的。这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迥异,充满妖魔、鬼怪、巫术、炼丹术、梦魇、幻觉、幻想、不可知以及民间传说等元素,着意营造诡秘、怪异、悬疑、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气氛和意境,读来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现实与幻想杂糅,以虚幻、假定的特殊视角观察事物、透视现实,具有更发人深思的寓意。

内容推荐

奥陀耶夫斯基编著的《火神》是一部具有浓郁民间传说色彩的作品。第一部分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讲述了芬兰的历史,以及为争夺芬兰的土地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彼得大帝兴建彼得堡的过程,描写了主人公雅戈和艾丽萨童年、青年时代的生活遭际。雅戈在战乱中被俄国军队带到彼得堡,并被派往荷兰留学,十年后学成回国,得到彼得大帝的重用。小说第二部一开始,情节突兀陡转,写叔侄二人深夜凶宅探秘。拨开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的迷雾,显露出小说所揭示的一个重要主题:金钱对人的污染与腐蚀。随着雅戈的发财致富,他对金钱的贪欲越来越大,而他的人性却日益堕落,变成贪得无厌、人性泯灭的守财奴。最后,一切化为乌有,他自己也在大火中丧生,受到了命运之神的捉弄与报复。

目录

火神

拉斐尔托夫卖罂粟饼的老太婆

瓦西里耶夫岛上孤零零的小房子

瓦里捷尔·艾森别尔格

气仙女

试读章节

“不,吉娜,”老人听了听说道,“这不是打雷,这是炮声。吉娜,战争波及我们这里了。”

“我们的帕瓦里现在在哪儿呢?他站在大炮下,要知道他会被打死的。”

老头不吱声,无法掩饰他的不安。

“一声,又一声……你听,老头子……哎呀,告诉我,我们的帕瓦里在哪儿呢?”

老头仍不吱声,他的白发披散在满是皱纹的苍白的脸上,眼睛呆滞不动,流露出一种忧郁神情。

吉娜号啕大哭起来。

“听着,鲁西,”她说,“我本来就知道,你自己也是一个巫师,你能很快亲眼看见你想要见的一切……”

老头生气地看了看吉娜。

“不要生我的气,我是你忠实的、顺从的妻子;40年来,我知道你的秘密,甚至从来没有说起过这个……可是眼下——对你来说这算什么呢?你打听打听,我们的帕瓦里在哪儿呢。你自己也会放心些……”

老头站起来,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摇着头,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这时,炮声越来越紧,好像更近了。每响一声,吉娜就大叫一声,全身哆嗦着。

过了一会儿,老头撩开他的白发,说道:“就这样吧!别哭了,也许我们能打听到我们的帕瓦里在哪儿。喂,别哭了,我对你说!”

老太婆立刻就不哭了,只是用祈求的目光注视着巫师。

老头接着说道:“吉娜,到灶台上去吧,不过要当心,可别翻下来,不然的话,你我都不自在。雅戈,到那堆树枝上去,我不叫你,你就闭上眼睛,安静地躺着吧。”

很快,一切都按老头的吩咐做了。这时,老头寻思起来,他用手抹了一下脸,声音忧郁地说道:“艾丽萨,到这儿来。”

艾丽萨挺固执,不愿意从干树枝里出来。老头又吩咐一遍,艾丽萨这才从干树枝里爬了出来,来到老头跟前,可是紧靠在墙上,哆嗦着。

老头几乎使劲把她拽到炉火跟前,让她坐在一根木头上。由于热力发生作用,可怜孩子的脸刚刚变红,她立刻战栗得更厉害了,整个身体都抽搐起来。老头抱着她的头,紧紧地按住,好让可怜孩子的脸不离开炉灶扭到一边去。

过了一会儿,他小声地而生气地对她说:“看看你父亲在哪里?”孩子的痉挛动作加大了。可怜的艾丽萨挣扎着,想从老头的手里挣脱出来,可是白费劲:老头那铁一般的双手把她紧紧地按在那段木头上。

“看,你父亲在哪里?”老头用更加愤怒的声音重复道。

艾丽萨战栗得更厉害,但她的目光死死地盯着炉灶。

“看见了,”最后她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道,“我看见父亲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他旁边有棵树……不,不是树……他旁边是个人…一是个当兵的……他对父亲在说什么……可是我听不清……”

“注意听!”老头严厉地说。

“当兵的对父亲说,要他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父亲不给……他们在激烈地争吵……哎呀,他抡着拳头要打父亲……父亲给了当兵的—下子……哎呀,当兵的开枪了……父亲倒下了,哎呀,父亲死了……”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头从她身边跳开。吉娜在灶台上叫了一声……艾丽萨放声大哭起来,老头害怕地低下头,小声说:“这是对我的惩罚……”雅戈在干树枝下面哆嗦着。

过了一会儿,传来马蹄声……小木屋里的人哆嗦了—下……一阵哑然无语……仿佛什么东西敲击着大地;很快,门咚的一声开了,跑进一个穿芬兰衣服的人,手持短火枪,浑身被雨水淋透,滴着血和泥水。

“船,船!”他用瑞典语喊着,“快准备船。”

老头看了看他,十分冷淡地说道:“An mujsta。”

“听见我说什么了吗?”瑞典人愤怒地喊着,“我那匹可恶的马倒下了……弄条船来,马上把我渡到对岸去。”老头冷漠地转过头去,本想像先前那样说“An mujsta”,可是,吉娜突然扑向来人,说道:“这是帕瓦里的衣服,你从帕瓦里身上扒下来的吧?你把帕瓦里杀死啦?他在哪儿?他在哪儿?”

瑞典人听不懂吉娜的话,愤怒地甩开她,说道:“岂有此理!告诉你们,弄条船来,我不能耽误时间,我有重要情报……维堡被俄国人占领了.…··听见了吗?明白吗?……船……船,不然,弄死你们。”

老头阴郁地看了一眼瑞典人,没有动地方,又说道:“An mujsta。”

这时,瑞典人再也忍不住了。“既然你不明白,”他叫道,“那么我就换一种方式让你看一看,我需要什么……”

说话之间,他揪住老头的长胡须,将老头拽出了木屋。吉娜抓住瑞典人不放。“你杀死了我的儿子,你还要杀死我的丈夫!”她喊叫着,挡在门前,尽力帮助自己的丈夫。恼怒的瑞典人使劲推搡了—下吉娜,她的头撞在门框上——吉娜连喊都没有喊一声……老头想去拽她,但是瑞典人没有给他时间,就用手强行把他拖到了岸边。

外面,天放晴了。风驱散着云彩,云彩如烟,在明净的天空疾驰:树木微微垂向地面;急流中的波浪因为暴风雨更加汹涌澎湃,怒吼着撞在花岗岩上被击得粉碎;最初的几缕霞光如斑斑血迹映射在灰白的波浪上……

“渡口在哪儿?”瑞典人吼道,使劲摇晃着老头。

这一次老头好像明白了,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径直朝小船走去,小船拴在主河道上方的松树中间。

“啊!终于明白了,”瑞典人高兴地说,“快点儿摆渡。”

老头解开小船,本想给瑞典人让出位子,可是瑞典人识破了他的意图。

“不!”他说,“你们这些狡猾的人,让我上来,而你自己溜走;你在前面走!”P8-10

序言

说奇道怪话人生(译本序)

19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莫斯科、彼得堡等都市的贵族沙龙、客厅里,奇闻逸事、妖魔鬼怪、幽灵鬼魂、巫术炼丹、长生不老等是人们兴趣不衰的话题,一度成为时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各种奇幻、神秘小说应运而生,火热一时。此类小说的流行,首先,与宗教思想观念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宗教哲学宇宙观认为,除了我们人类生活的现实的“此岸”世界外,还有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彼岸”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有代表“善”的神,也有代表“恶”的魔鬼,两种力量都力图干预人类的现实世界,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决定人间的祸福和人类的命运。其次,这类小说的创作受到俄国民间文学的浸润。民间文学在古代多神教和后来基督教的影响下,不仅充满以神与魔、善与恶斗争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也有许多迷信、神秘成分。因此,俄国民间文学成为奇幻小说及其宗教神秘观念的来源之一。再次,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谢林的哲学在俄国知识界风行一时,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为奇幻小说创作提供了哲学基础。最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富有神奇怪诞色彩的作品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俄国流行开来,为奇幻小说树立了样板,于是群起而效仿。19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俄国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时期,这样,奇幻小说就成为这一文学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当时许多作家都热衷于这类体裁小说的创作,甚至连普希金、果戈理等著名作家也涉足这一领域,分别创作了《黑桃皇后》、《画像》等作品,将奇幻小说推向顶峰。

奇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迥异,充满幽灵、鬼怪、巫术、炼丹、梦魇、幻觉、不可知以及民间传说等元素,着意营造诡秘、怪异、悬疑、惊悚、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惊心动魄的气氛和意境。而且,它又和后来的科幻小说不同,它不是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理性把握和科学说明,而往往是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非理性的、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的描述和解释。但需要指出的是,作家并不仅仅是刻意追求奇幻、神秘的艺术效果,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重要的也不在于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是否正确、合理,而主要是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与现实拉开距离,站在虚幻的世界层面,审视和反观现实生活,表达某种思想和寓意,揭示矛盾和问题,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在这套“俄罗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中奇幻小说共选译了九篇,分为《火神》和《黑桃皇后》两册。

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原创奇幻小说是安·波果列尔斯基(真名阿·阿·别洛夫斯基,1787-1836)的《拉斐尔托夫卖罂粟饼的老太婆》(1825)。小说中描写的老太婆半夜三更作法,她豢养的黑猫显出人形、眼睛闪闪发光,老太婆死后不断出现的身影等情节读后不禁使人毛骨悚然。老太婆允诺侄孙女玛莎继承财产,但有一个条件:她必须嫁给姑婆选定的未婚夫。玛莎接受了姑婆赠给她的百宝箱。不久,九等文官穆尔雷金上门求婚,自称是玛莎的未婚夫。玛莎惊恐地发现,这个怪模怪样的男人正是那只黑猫幻化的,从此,她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只有当她把百宝箱的钥匙扔到水井里,黑猫随之掉进井里淹死,老太婆的魔法才被破除。小说的寓意明晰而深刻:金钱是一种邪恶的魔力,魔力缠身就会带来种种不幸和痛苦;弃绝了这种魔力,身心、生活才得安宁。

《瓦西里耶夫岛上孤零零的小房子》的创作过程记录了一段文坛佳话。一天晚上,普希金在文学沙龙里绘声绘色地讲了发生在瓦西里耶夫岛上一座小房子里的一个怪诞故事,在座的青年弗拉基米尔·帕弗洛维奇·基托夫听后感到惊心动魄,回到家后,夜不成寐,遂把大诗人讲的故事整理成篇,随后,来到普希金的住处,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并请普希金亲自作了修改。这样,著名诗人普希金与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基托夫共同完成的一篇小说就问世了。小说中描写的伯爵夫人и家几次响起的莫名其妙的敲门声,夜间出租马车号牌上不祥的666数字,马车夫突然显出的骷髅模样,帕维尔深更半夜被丢弃在城外,维拉母亲死后家中燃起的大火等,这或许是歹人故意制造的阴谋诡计,而透过这种诡秘、恐怖气氛,我们看到的是小说塑造的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不谙世事、经不住诱惑但良知尚存的帕维尔,天使般纯洁无邪、朴实善良的维拉,阴险狡诈、心怀叵测、坑害朋友、骗取爱情的瓦尔弗洛梅依,以色相勾引青年、心如蛇蝎的伯爵夫人。通过这几个人物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谊与爱情、罪与罚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19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历史小说家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扎戈斯金(1789-1852)也参与了奇幻小说的创作,写了由一系列故事构成的《霍波尔之夜》(1837)。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夜晚,几个朋友聚集在一座庄园里,为了消磨时光,就轮流讲耸人听闻的故事。《魔鬼音乐会》即是其中的一篇。小说以大胆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酷爱意大利歌剧的青年佐林热恋着那不勒斯剧院的女主角拉乌列塔,拉乌列塔邀请他于午夜时分参加她的音乐会的彩排。在彩排现场,佐林发现,出席的客人都是早已去世的音乐家;而参加演出的则是长着猫头鹰脑袋、狗脸、牛身、羊腿等的丑恶怪物。拉乌列塔演唱时,竟扯下佐林的一条腿,当作吉他演奏起来。其实,拉乌列塔早在几个月前已经死去。鬼魅高歌,群魔乱舞,完全是一场魔鬼音乐会。佐林因为这次可怕经历而精神失常。这篇小说以情节的离奇、荒诞和趣味性见长,表现了某种神秘、邪恶力量对人和人的命运的嘲弄,以及沉醉于那种不理智的、盲目的、痴迷的爱情而不能自拔的可悲后果。

诗人康斯坦丁·谢尔盖维奇·阿克萨科夫(1817-1860)系作家谢尔盖·季莫菲耶维奇·阿克萨科夫(1791-1859)之子,他曾去德国,研究过黑格尔的哲学和美学,醉心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霍夫曼的奇幻小说。这些影响,加之他的诗人气质,使阿克萨科夫沉溺于幻想。这种思想特点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小说《瓦里捷尔·艾森别尔格》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阐释了深刻的意蕴和哲理。大学生瓦里捷尔充满激情,富于幻想,热爱绘画,相信大自然中每一存在都具有生命和诗意,只有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物我相通,才能将事物内在生命和诗意再现出来。他正是遵循这样的美学观念,带着这样的激情进行创作的。他画的三个美丽姑娘鲜活灵动,栩栩如生,是永恒之美和理想世界的象征。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融进绘画,终于和他描绘的三个姑娘站在一起,为艺术和理想而献身,死而无憾。而以妖媚姑娘形象出现的切奇丽雅和诡秘莫测的艾亨瓦尔德则是现实生活中反对艺术和理想的敌对力量的象征。切奇丽娅以色相和爱情为诱饵,千方百计诱惑瓦里捷尔离开他心爱的艺术,蛊惑他将得意之作付之一炬,毁灭他的理想。小说表现了生活与艺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赞扬了为艺术和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谴责了践踏艺术和理想的邪恶力量。

弗拉基米尔·费多洛维奇·奥陀耶夫斯基(1803-1869)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力图将文学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虚幻、讽刺等艺术手段表现种种生活现象,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幻想与现实、讽刺与哲理相融合是他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气仙女》(1837)和《火神》(1841)是其代表作。

《气仙女》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态的人神秘的内心体验。主人公米哈依尔对充满伪善、欺骗、自私、仇恨、钩心斗角、沽名钓誉、阿谀奉承的城市生活深感失望,于是来到乡下。他在已故叔叔的庄园里发现了几箱关于巫术和炼丹术的古书,出于好奇,他开始阅读,并逐渐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精神失常。当他沉迷在实验和神秘幻想中时,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展现在他面前:时而是盛开的玫瑰,时而是迷人的气仙女,时而是繁盛一时的古罗马城,时而是光辉灿烂的新世界--那里“兄弟亲吻兄弟,暴力向无辜屈服”……陶醉在这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兴奋、快乐、幸福、满足。然而,当朋友请医生治好他的病,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之后,他反而非常懊丧,因为在病中使他精神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美好事物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为日常俗务奔忙,并且常常借酒解闷。因此,主人公宁愿沉醉在幻想中,而不愿回到庸俗的现实生活中来。这无疑是对现实的嘲讽。

《火神》是一部具有浓郁民间传说色彩的作品。第一部分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讲述了芬兰的历史,以及为争夺芬兰的土地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彼得大帝兴建彼得堡的过程,描写了主人公雅戈和艾丽萨童年、青年时代的生活遭际。雅戈在战乱中被俄国军队带到彼得堡,并被派往荷兰留学,十年后学成回国,得到彼得大帝的重用。小说第二部一开始,情节突兀陡转,写叔侄二人深夜凶宅探秘。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叔叔讲述了这座古宅的历史。故事回溯到18世纪30年代。彼得大帝逝世后,雅戈失去靠山,被贬为民,为了生计,做了老炼金术士一位老伯爵的助手,经受着贫穷的折磨,还经常受到妻子的责备、抱怨。他幻想有朝一日能炼出珍宝,以改变贫穷命运。正当他们的炼金实验屡遭失败时,雅戈不由得思念起远在家乡的艾丽萨。突然,在炼金炉火的光焰中清晰地浮现出幻化成火神的艾丽萨的身影。次日,艾丽萨就出现在雅戈身旁。在她的帮助下,雅戈终于炼出了能化铅为金的宝石,从而发财致富。而他也渐渐成为金钱的奴隶,财富成了他的负担:他最大的快乐就是眼看着铅块化为金锭,他提心吊胆地守护着他的财宝,唯恐别人识破他的秘密。但是雅戈还不满足,他欲取老伯爵而代之,成为显贵。果然,他摇身一变,成了老伯爵。从此,这位伯爵青春焕发,过着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生活。岂料,一场大火将雅戈以及他的财宝化为灰烬……原来,那座夜间出现种种怪异现象的古宅就是在这片废墟上建筑起来的。拨开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的迷雾,显露出小说所揭示的一个重要主题:金钱对人的污染与腐蚀。随着雅戈的发财致富,他对金钱的贪欲越来越大,而他的人性却日益堕落,变成贪得无厌、人性泯灭的守财奴。最后,一切化为乌有,他自己也在大火中丧生,受到了命运之神的捉弄与报复。

普希金的名篇《黑桃皇后》(1833)是揭露金钱罪恶的。工兵军官赫尔曼怀着强烈的欲望和狂热的幻想,渴望金钱,梦想发财,过上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当他在赌场上听说老伯爵夫人掌握着每赌必胜的三张牌的秘密时,发财的欲望如烈火般燃烧起来,他决心得到这一秘密。一天深夜,他潜入伯爵夫人的宅邸,跪在她面前,恳求她说出三张牌的秘密,遭到拒绝,他又拔出手枪相威胁,结果把老太婆吓死。三天后的夜里,他一觉醒来,再无睡意。突然,他看到,一身缟素的伯爵夫人飘然而至,告诉他3、7、爱司三张牌是赢钱的秘密。赫尔曼如获至宝,前两次赌博时果然奏效,赢了大量金钱,第三次慌乱中出错了牌,又把赢的钱输了个精光。发财梦彻底破灭,赫尔曼疯了。作者通过三张牌的传说,运用传说、梦幻、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揭露了一个不择手段、疯狂追逐金钱的冒险家的丑恶嘴脸。

果戈理的中篇小说《画像》叙述了一个青年画家在金钱名利的腐蚀下走向毁灭的故事,揭示了金钱是诱人堕落的万恶之源。恰尔特科夫是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但他忍受不了清贫生活和寂寞,急于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一次,他买了一幅旧画像,画像上最奇特的是那双眼睛,炯炯发光,就像活人的眼睛那样可怕地望着。夜间,画家梦魇缠身,梦见画像上的老人从画框里跳出来,从宽大长袍里取出一个袋子,他把袋子抖开,里面撒落出许多金光灿灿的金币。次日,恰尔特科夫果然从画框里得到一包金币。这意外横财改变了他的境遇,也激起他的疯狂贪欲,使他走上堕落的道路。他在生活上追求奢华和享乐,艺术上哗众取宠,极力迎合上流社会的趣味,蜕变成专门为显贵服务的时髦画家,一时名声大噪,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全部感情和欲望都集中在金钱之上,艺术才华丧失殆尽。他嫉贤妒能,不能容忍别人超越自己,遇到优秀艺术品,就不惜高价买来,然后像猛虎似的扑上去,将它扯碎,踩在脚下,歇斯底里地发出一阵狞笑。最后,他在精神错乱中死亡。这里,小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与艺术的矛盾,金钱对艺术的巨大腐蚀作用。在金钱的驱动下,艺术变成赚钱的工具,艺术家堕落为金钱的奴隶。

小说的第二部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恰尔特科夫购买的那幅画像的来历。原来那是一位画家为一个贪婪狠毒、行将就木的高利贷者画的肖像。画家画得如此逼真,甚至将高利贷者那魔鬼般的神气特别是那双可怕的眼睛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后来,这幅画像落到谁手里,谁就灵魂不安,恶念丛生,仿佛魔鬼附体。画家本人也连遭不幸,妻儿相继暴死。画家认为,自己的画笔充当了魔鬼的工具,因而受到上天的惩罚,于是削发为僧,苦心修炼,净化灵魂,以求赎罪。几年后,他重新作画,他画的圣像显示出崇高、圣洁、和谐、纯净之美,令人叹服。果戈理通过这个故事对第一部提出的拜金主义社会里金钱与艺术的矛盾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艺术家只有用宗教道德净化和完善自己的灵魂,才能祛除一切杂念,抵制金钱的诱惑,才能使神圣的艺术殿堂免遭污染和践踏。这里流露了作者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宗教救世观点。

屠格涅夫早年从浪漫主义开始步入文坛,中间经过现实主义,晚年又回归浪漫主义,创作了一组带有神秘、奇幻色彩的小说。《死后》即是其中的一篇。小说主人公阿拉托夫性格敏感、多疑、神经质,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的灵魂中存在着某种奥秘,相信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力量和鬼神。他像隐士一样,孤寂独处,很少与人交往,特别对女性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他有颗善良、温柔、多情的心。一次音乐会上,女演员克拉拉·米莉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对方也主动对他示爱,但他拒绝了。不久,报纸上登载一则消息:克拉拉·米莉奇在演出中服毒自杀。阿拉托夫非常震惊。随后他到克拉拉的家乡访问她的亲属,了解到她是一个纯真、热情、敢爱敢恨的姑娘。此时,他明知克拉拉已死去,却热烈地爱上了她。这爱情是如此炽烈,以至于克拉拉的形象总是浮现在他面前,而且夜夜悄悄来到他身边,与他幽会。阿拉托夫毫不怀疑,他与克拉拉灵犀相通,彼此相爱,他感到无比幸福。最后,阿拉托夫大病一场,在“爱比死更强而有力”的呓语中含笑而逝。爱神战胜死神,“爱比死更强而有力”--小说歌颂的是爱情超越生死的神奇、伟大的力量。

我们在评述俄国文学中这类奇幻小说时,往往给它贴上神秘主义的标签,其实应该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而论。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以上作品,就会发现说奇道怪并非作者追求的目的,而是一种艺术手段,借助这种手段,作者从一种虚幻的、假定的特殊视角观察事物,透视生活,从而揭露了金钱的魔力和罪恶、贵族上流社会浮华如梦的生活。这些作品,今天读来不仅趣味盎然,而且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教益。

译者任子峰

2015年9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