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经典,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小说中追求爱情与自由,并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女主人公安娜,被评为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一百多年以来,安娜不断活跃在戏剧舞台、影视荧幕上,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小说通过两条线索进行,与安娜这一条线索并行的是列文这一条线索。在列文的身上,有托尔斯泰的影子。列文是贵族地主,他看到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进行了积极不懈的探索,力图从困境中突围。小说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堪称经典。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倾力翻译,用词精准优美,忠实原著,同时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传世译本,值得收藏。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安娜是美丽优雅温柔聪慧的贵族少妇,伏伦斯基是英俊潇洒聪明多金的高贵武官。他们相遇在莫斯科火车站,他对她一见倾心,疯狂热烈地追求她。他们陷入不伦之恋中不能自拔。安娜最终卧轨自杀,为爱情和自由献出了生命。文学史上不乏为爱情和自由奉献所有的动人女性形象,但安娜这朵娇艳脱俗的玫瑰无疑是最经典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只是讲述一段简单的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不会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杰作。与安娜这一条线索同时进行的是列文,作为贵族地主,他在面对当时农村剑拔弩张的矛盾危机时,进行了不懈改革与探索,志在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150多个鲜活的人物,不动声色的矛盾冲突力透纸背,生动再现当时的社会矛盾。
第一部
第一章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奥布隆斯基家中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妻子发现丈夫和以前的法国女家庭教师关系暧昧,便向丈夫提出,不能与他再在一起生活了。这样的状况僵持了三天,不仅夫妻双方感到痛苦,全家老少,上上下下,都感到痛苦。大家都认为,他们生活在一起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就算在任何一家客栈中萍水相逢的人都比他们——奥布隆斯基家的人们——关系好得多。妻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丈夫三天都没有回家了。孩子们像失了管教一样在屋里到处乱跑。英国女家庭教师和女管家吵了架,就写信请朋友给她另找一份工作。厨师昨天就走掉了,恰好是在午餐的时候。厨娘和车夫也提出不干了,要求结算工钱。
吵架后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公爵——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叫他斯季瓦——像往常一样在早上八点钟就睡醒了,不过这次他并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书房中的山羊皮长沙发上。他在富有弹性的沙发上翻转了一下他那保养得非常不错的肥胖的身躯,使劲地抱住枕头,把脸颊紧贴在枕头上,看那架势好像还要睡上很长时间似的。然而,他突然从沙发上坐起来,睁开眼睛。
“唔,晤,我梦到什么了?”他想重温梦境。“唔,梦到什么了?对啦!我梦到阿拉宾正在达姆施塔特①举行宴会;不,不是在达姆施塔特,而是在美国的什么地方。不错,达姆施塔特就是在美国。不错,阿拉宾是用镶有玻璃的桌子举行的宴席,是的,在座的人都唱《我的宝贝》(意大利语),不,不是唱《我的宝贝》,唱的是一首更好听的歌。还有许多小酒瓶,原来它们不是小酒瓶,那是些女人。”他回想着。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他面带笑容沉思着。“哦,真是有趣极了。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只可惜醒了就说不出来了,连是什么样的情景都描述不出来了。”这时,他看到一缕阳光从呢绒窗帷边上射了进来,就愉快地把脚沿着沙发边伸下去,用脚去搜索他的金黄色的软皮拖鞋,拖鞋上有他妻子绣的花,是去年生日时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照他九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他还没有起来,就把手伸向卧室里用来挂晨衣的地方。这时,他才突然意识到他没有和为什么没有睡在妻子的卧室而是睡在自己的书房里。他立刻收起了笑容皱起了眉头。
“唉,唉……”他感叹着,回想着这几天以来所发生的一切,脑海中又浮现出和妻子吵架的每一幕,想到他现在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他自己铸成的过错。
“是的,她是不会宽恕我的,她也不能宽恕我。最不幸的是这一切全都是我的过错,却又不能全怪我啊。悲剧就在这里!”他沉思着。“唉,唉!”他感到非常沮丧,又想起了这场吵闹中使他极为难堪的那些场面。
最使他难堪的是事件开头的那一刻,那时他刚刚从剧院回来,欢欢喜喜,心满意足,手中还拿着一个大梨预备送给妻子,但是在客厅里找不到她;奇怪的是,在书房里也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发现她在卧室里,手中正拿着那封泄漏了一切丑事的倒霉的信。
在他看来,多莉是①个一心操劳家务、头脑有些简单的女人。此时她手中正拿着那封信,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带着恐惧、绝望而气愤的表情看着他。
“这是什么东西?这?”她用手指着那封信斥问道。
回想起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像常有的情形一样,苦恼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他如何回答妻子的问话。
在那个时刻,他也经历了一般人干了极不名誉的事突然被揭发出来的时候所面临的那种处境。他的丑行被揭穿以后,他却没能神色镇定地处理他所面临的局面。既没有感到因为受了委屈而矢口否认,替自己辩护,或者请求饶恕,甚至也没有做到索性不在乎——反正随便怎么样都比他所做得好——他的脸上却完全不由自主地(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是喜欢生理学的,他以为这是脑神经的反射作用)——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出他那平素经常流露出来的善良的、而对现在来说却是极为愚蠢的微笑。
他怎么也不能饶恕自己这愚蠢的一笑。因为多莉一看见那种微笑,就好像身体被戳了一刀一样,哆嗦了一下,然后就冲动地发作起来,以她特有的急躁脾气,喋喋不休地向他吐出了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话,跑出房间去了。从那时起,她就再也不想看到丈夫了。
“都怪那愚蠢透顶的一笑。”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想到。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又能怎么样呢?”他绝望地喃喃自语着,却找不到答案。
第二章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是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他不能自我欺骗,他对他的所做所为并不后悔。他是一个三十四岁、漂亮而多情的男子,他的妻子仅仅比他小一岁,已经是现有的五个孩子、另外还有两个夭折的孩子的母亲,他并不爱她。他对他所做的这件事并不后悔,他后悔的只是他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那件事情瞒住妻子。但是他仍然感到了自己的处境困难,同时,他也很替妻子、孩子包括自己难过。他也许能想出办法来对他的妻子隐瞒住他的罪过,要是他早料到这个消息会对她有如此大的打击的话。他从来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他的妻子已经怀疑他对她有过不忠的行为,她只是睁一眼闭一眼,装作没有看见罢了。他甚至以为,她只能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身体虚弱的、渐渐衰老的、不再拥有年轻和美貌的、毫不惹人注目的女人,本应当出于公平心而对他更宽容一些的,然而结果却完全相反。
“嗨,糟透了!哎呀,糟透了!”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尽在自言自语,却想不出任何法子。“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们在一起相处得多么融洽啊!她因为孩子们在身旁而感到心满意足、幸福快乐,我也向来不干涉她什么事情,就让她照管孩子、料理家务,一切随她的意思办。说实在的,不幸的就是她做了我们的家庭教师。和家庭教师胡来,这的确有点儿不像话。但她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家庭教师啊!(他历历在目地回想着罗兰姑娘促狭的黑眼睛和微笑。)她在我家的时候,我一点儿都没有放肆过。糟糕的是她如今已经……简直就像有意跟我过不去一样!哎呀!这有什么办法,有什么办法呢?”P3-5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作家对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穷其一生的孜孜求索。
1877年问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对俄国社会的冲突,突出地表现在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单元——宗法家庭的破坏上。家庭主题和与之相关的家庭伦理主题构成了小说的核心。不幸的家庭占据着小说的中心位置。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莉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沃伦斯基。沃伦斯基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莉的妹妹基蒂的好感。而深爱着基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下定决心向基蒂求婚。但早已倾心于沃伦斯基的基蒂拒绝了他的求婚。
沃伦斯基在小说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是卡列宁家庭的第三者,安娜的白马王子,也是导致安娜死亡的一方面原因。他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在火车站与安娜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鲜活的生命力使沃伦斯基为之动情,对她一见钟情。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可是不久,沃伦斯基的大胆追求便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在官场中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代表着与安娜相冲突的反面势力,他无法体会安娜的爱。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舆论,以及对儿子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在乎的是上流社会的舆论。
一次,安娜与卡列宁一起去看赛马会,比赛中沃伦斯基意外地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有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这也体现出卡列宁心中怀有“恶”的成分。安娜请求卡列宁与沃伦斯基和好,卡列宁以基督的胸怀饶恕了她和沃伦斯基的背叛。
卡列宁的宽容,使沃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卑劣、渺小,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成。然而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沃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布隆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基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基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安娜与沃伦斯基旅居国外时,获得了自由,但她却以失去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廖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廖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绝望地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安娜离开儿子回到旅馆后心想:是的,一切都完了,我又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了。由于他们返回彼得堡后,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而沃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沃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因而会彻底失去儿子。沃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沃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沃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沃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沃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争吵后,沃伦斯基愤然离去,安娜觉得一切都完了,她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他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感到自已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沃伦斯基的来信,说他十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怀着报复的心态,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火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这条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基蒂这条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均高出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性。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和真实的性情。安娜追求光明正大的爱情生活,敢于向上流社会挑战,她与卡列宁的矛盾,实质上是作者想要突出“个性解放与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个主题。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特别强调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基蒂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托马斯·曼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各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确实,小说对当代的政治、经济、农业、家庭、婚姻、道德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价值上,都不愧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