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晷影漏痕脚印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立学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多事谈谈可以,要落为文字,就得准确,尽量减少讹误。为此,作者阅尽了手边所搜罗的全部玉溪地方史志、文史资料。读书的精力比写书的精力花得更多。为的只是让冯立学著的《晷影漏痕脚印子》中叙述的人和事都有据可查,力避一切虚构的妄语和媚俗的戏说。书总要有可读性,也就是文学性,要把真实性与文学性兼顾起来,这操作起来很难。

内容推荐

在编选冯立学著的《晷影漏痕脚印子》的文章时,作者给入选文章定了一个标准,就是只选纪实性、文学性的文章;在补写文章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落笔,只写亲历、亲闻、亲见的人和事,决不虚构一人一事。为的是让这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想给历史留一份记录。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又另当别论了。

目录

往昔玉溪

玉溪人

新兴姑娘玉溪布

茶馆说事

“金子客”家的传奇

赶马人的浪漫故事

秦老倌智斗恶狼

北门万象

北门是一条街

聂耳家的老房子

孙老板的“一拳斋”

台前幕后元宵节

写信铺子

算命摊子与算命

倒家子

换荒人

掺杂使假的生意人

小偷世家

传统医术世家

家事亲人

“同榜进士”门第的没落

落寂乡绅

江湖中将

玩成的贫民

小脚三奶

小九孃

“压床”惊魂

父亲

母亲

我的岳父大人

人生苦旅

风筝鸽哨忆童年

初中小男生

师生缘,一世情

我与高三十班

放不下的牵挂

我在文艺演出队的日子

往事如烟

“牛棚”遗趣

陈老印象

追忆余绍文

我给老外讲《大学》

挥不去的科技情结

童趣

后记

试读章节

往昔玉溪

玉溪的原住民族是少数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彝族。汉文化和彝族文化融合之后,产生了玉溪地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许多生产技艺和风俗习惯,有明显的彝人遗风。比如每年春节之后的“迎神赛会”,迎土主老爷,过米线节,就是少数民族中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遗留,汉人照过,还搞得特别隆重。就是玉溪土话,也受彝语的影响,比如将“我的”说成“哇”。我爹、我妈、我家说成“哇爹、哇妈、哇家”,这是在云南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宜良学者郑祖荣先生认为,这是云南方言中儿化现象之外的“阿”化现象,“我阿”不就是“哇”了吗?

玉溪经济起飞之后,又有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艺和经营头脑,外出求发展的人越来越多。穷人外出去烧砖、种菜,有一技之长的人外出去帮人家起房盖屋,或者当做菜的厨子。生意做大了的,利用马帮走南闯北,将买卖做到全省、全国,乃至东南亚一带,积累了大量财富。

当年玉溪人长成之后,基本都要出门去闯闯,最没出息、坐守在家里的被叫作“家乡宝”或“门槛侯”,是很被人看不起的。玉溪人走他乡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与穷苦地方活不下去了的逃荒人不同。过得有些体面的人家,基本都有人出门在外,或是出过远门。出门成为一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年代久了,玉溪人就比较善于交际,由此云南其他地方的人觉得玉溪人“猾”,用“新兴州,猾泥鳅”(猾、滑同音。形容词“猾”字单用,极有特色。在玉溪方言中,此“猾”之意略与滑同)的说法评价玉溪人。玉溪人确实在处人办事时能分得清虚实,如果你是“空蒸甑子假留客”,他们必定就会说:“用过了,不麻烦。”拔腿走人,决不会坐下来傻等的。与云南人只喜欢讲实在相比,玉溪人要更懂虚实,会虚来虚应,实来实办。要认真办起事来,玉溪人不仅灵动,而且实在得很,干事情不取巧,往往都是“硬整”来的。

我小时候种过田,耪过菜,后来又和农村接触很多。玉溪人种庄稼,比其他地方的人下的苦功夫更多。栽秧之前,稻田必须三犁三耙,泥都搅细了,才再摊平了抢栽浑水秧。浑水沉淀的泥浆及时围固着秧苗,成活率极好。田埂都要用田泥抹得平整光滑。秧苗发棵分蘖之后一看,是横平竖直,齐整得好似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队伍。还不缺一塘一苗。秧苗生长过程中要薅三遍。发棵时就要薅头遍,长齐了,也就是由营养生长期转人生殖生长期时,薅第二遍,扬花时薅第三遍,叫闯谷花。有的在谷穗低齐之后,还要去拔稗子,那就是第四遍了。特别是在薅第二遍秧时,要脚手爬在田间操作,双手必须抓遍每一丛秧根,抓起的杂草必须挽成团按入田泥中,让它化作肥料。那时节正值盛夏,人爬在过人高的秧棵中又闷又热,稻叶经常划破人脸部和颈部的皮肤,汗水流过,钻心地疼。但是再热再闷再疼,你也得要忍住,不停地抓,不停地拔。农时节令不等人,再苦再累也不能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类古训,玉溪的农家子弟都懂。一滴汗水一粒粮,玉溪这个“东迤之仓廪”不是“猾”出来的,而是玉溪农人“硬整”出来的,没有半点虚活。

有一年我到外省的一个地方去考察农村生产,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让我们去参观农人薅秧。我算是开了眼界了,农人排成一排,在田里边唱边走,只用脚去搅田里的泥水。田埂上还站着一位领唱的歌手。歌声此伏彼起,像在跳广场舞。如此劳作已是把生计当作儿戏的陋习,领导农业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拿出来炫耀。在我这个“老玉溪”看来,就不仅是儿戏,而是伤天害理,祸害百姓了。

歌声虽美,庄稼难瞧。田中水稻的长势,哪能与玉溪的相比。人哄庄稼天哄人,从农人的穿戴和面色也看得出来,他们的日子,远比玉溪农人的日子要差了许多。

该实做的竞虚做,还谈什么发展!P8-9

序言

本书的撰著者冯立学先生是我就读宜良一中时的老师。他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因此他到校后教过我初三一个学年的物理课,接着就升任高中的班主任而仍教物理,直至十年“文革”的中期与全国一样把在校学生全部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结束。

十年“文革”前的中国教育虽然有颇多瑕疵且时为人所诟病,但其大体上能维持中国古代传统以文科为统领的基本办学理念,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那时虽教授理科的冯老师,除课堂教学外,予人最感觉亲切而愿意与他交接的最优长处,即在他具有雄厚内蕴鲜明特色的人文情怀。比如他会关心学生的人生志向,掌握并了解学生的综合学业成绩,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形、课外的阅读及兴趣、开放型全方位的生活指导等,而不是除了自己所教学科以外的其他事就不闻不问。一些同学因家庭困难没钱理发,他用班费买来推剪亲自为男同学理发。个别困难的,他会很快发现并及时地给予帮助。这些都是完全课余的情形。至于正式的课外活动,他组织的兴趣活动小组也不局限于物理学科,而广泛到包括从教唱歌曲、排演节目、组织外出演出、体验农工生活,到读报讲小说故事等,都无一不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德业优全的称职教师而尤以人文学科的关怀与引导为突出的人格特质。

也正是由于他上述带有根本性的品性,我这个从进入高中以后已明显偏科喜爱文学的学生便能很顺畅也很裕如地与他有更多的交往,从而在师生之情外有了更为长远也更加深厚恒久的交好之情。从那时起始而至于今兹的半个世纪中,我一直十分珍视这一份交情,把其看作是我从学以来的毕生际遇中最大的幸运。有这样一位老师的前导、引领乃至陪伴,自己的一生也因之而能永行正路磊落为人。不仅是我,即我的绝大多数同学也因与冯老师的这一份师生情缘而受益终身。如今,已经可以肯定地作出结论了,我的同班同学中,无论是从政而为高级干部,从商而至腰缠万贯,还是从文从教而至著书立学,桃李满园的,竟没有任何一人作奸犯科、胡作非为而堕落如人渣。大家都从心底里一致地认为,这都可以归为吾师的前导引领与模范之功。因此,至少对我而言,是以能幸运而遇见冯老师感到自豪并快意人生的。

恩师在职为官时我与之交往的细节无烦缕述。从以县文教局局长的身份动员我离开曲靖地区《石林》编辑部,回家乡宜良由他批给经费创办宜良县第一份文艺性《岩泉》小报,以发动和培育我县最初一批当代写作人才,到1983年春节,首倡并给资在县城尊经阁交我负责筹办“迎春诗画会”以开启我县文运的匠心运作,以及他到安宁县(今安宁市)任职时特邀我县文化史学界同仁前往该县参观访问,以广见识、增学养等,都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人文学科的关怀与人格培育的良善用心。这是他毕生所教育的学生们可以一致证实的。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道德操守,清廉为政,不媚上趋势,不堕流随俗,而人口皆碑。从更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他所做的一切似乎也无烦特别地加以称说。忠诚执教,勤廉为官,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每一名教师或官员的职责本分和执业操守之所在。唯因于现实的原因,别人未必会那样守职尽责,他却总是能超常而逾分地做到为难能可贵也。最可称道的是,他临近退休时,身患癌症而以超常的最佳心态度过了险期,以及此后以养疴之身而一如既往地与包括我在内的他的学子的交往引领,这是他本可以不为的分外之事,他不仅主动做了,且因于多主意、长诱导、善用人,而做得风生水起,成效斐然。

一直以来,我想送一件有保存价值的物件给老师,以为永远的纪念。物事乎,我不能生产;购品乎,虽物有所值,却不免俗套;书籍乎,印本上千,也并非唯一。思来想去,就自撰为一首五言绝句,以表达我所认识和感受的恩师;而完成形式,则以己之所能的书法。唯其如此,才成为天地间唯我这个特定的学子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以此来见证恩师的德范与风操。诗云:

不倦吾师志,穷年诲渡津。

闲来招学子,小酌一壶春。

诗是2014年8月4日写成的。至翌年初夏,也就是2015年端阳节前夕,老师的大作完成托我校读讫,亲自来家取回时,由我手书用印而留存于一柄折扇之上。兹仅以我的这一首拙诗,来作为本篇我自己不敢称之为序言的文章之结束,以表达我对于恩师一生的情意。

郑祖荣

2015年8月2日夜于宜良写韵斋灯下

后记

在编选本书的文章时,我给入选文章定了一个标准,就是只选纪实性、文学性的文章;在补写文章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落笔,只写亲历、亲闻、亲见的人和事,决不虚构一人一事。为的是让这本书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想给历史留一份记录。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又另当别论了。

许多事谈谈可以,要落为文字,就得准确,尽量减少讹误。为此,我阅尽了手边所搜罗的全部玉溪地方史志、文史资料。读书的精力比写书的精力花得更多。为的只是让本书中叙述的人和事都有据可查,力避一切虚构的妄语和媚俗的戏说。书总要有可读性,也就是文学性,要把真实性与文学性兼顾起来,这操作起来很难。在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里,许多文字枯燥乏味之极,为了保证真实性,这是无奈的选择,请读者见谅。也有把真实的事情写的通篇生花的高手,可惜我没有那种能耐。

为便于叙述,我使用了第一人称,于是通篇到处都是“我”。这就可能让有的读者会认为这是一本作者自传性质的书。我不是在写自传,我没有资格作传,也没有必要为自己作传。我在行文时是用“我”的双眼,引领读者去体悟那逝去的岁月和过往的那些人。这种引领当然有作者的主观意愿,但作者实际仅是一位“导游”而已。我希望读者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我”上,就如不要不看风景,老盯住“导游”是一个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对作者有兴趣,而不是对作者的书有兴趣,你应通过其他的渠道了解才是。这本是读书的常识,不应在这里废话的。遗憾的是本书成书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高人”,我的废话也就不废了。

如今的读者读到昔人往事时,经常对昔人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会发出疑问:“会这样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人都是真实的人,事都是真实的事,只是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现实,不同时代的人生在不同时代的现实当中。如果缺乏时代的历史认知,就理解不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进而将古人摆在今日的现实中来理解,那几乎是一切皆不可能。戴一顶大帽子,就是可能落入历史虚无,成为幼稚无知的傻瓜蛋。于此可见认识历史之难,可见多写历史之重要,多读点历史之必须。我们应坚信一条,祖先前辈,决不会比我们傻!

为了坚持纪实性,在写真人真事时,常常避不开当事人的真名实姓。遇到可能引起消极联想的,我都尽量使用了代称来加以回避,但在人物较多、情节较曲折的篇章中,都使用代称不仅行文不便,还会引起误读,所以就只好使用了真名实姓。虽然涉及真名实姓,但我都是善意的,如果当事人或是其亲属有歧义,我只能请他们宽恕了。若有得罪之处,务请宽大为怀。

为什么不使用化名呢?使用化名之后,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名实姓,却在陈述当事人的所作所为,这反而会让当事人犯猜疑,与其让人猜来猜去的,不如直白地说出来更好。所以本书中未使用任何化名。说是谁做的事就是谁做的,真名实姓,读者也不必去费心猜什么“假语村”和“真事隐”。真实地去读吧,大家都省心。

再交代一句,这是一本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作品。

2015年12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