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罗养儒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是罗养儒先生撰的一部掌故性纪实文集,所记录史实发生在清末(清代道光、咸丰、同治轶事是作者查阅志书,闻听祖辈得来的)民初,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各行各业,记述详尽,是一部了解近代云南、尤其是昆明方方面面的宝贵资料。

本书由李春龙整理。

内容推荐

罗养儒撰、李春龙整理的这本《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以云南近现代社会历史作为主要内容,从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述。政治方面,如前清云南省制概略、省会官吏制度、各级衙门形式、公署组织、官场仪制等,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无不助益。经济方面,如过去云南田粮赋税、积谷仓储、钱法与货币、六七十年间昆明人民生活比较及所有行业情况等,都有所了解,可为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证。科举方面,如清代科岁两考情况、秋闱故事、武科举、春闱会试、文士的出路与生活等,使我们得以了解封建社会如何通过考试以选拔人才的种种举措。

目录

卷一

 金碧神话之一

 哀牢九隆族及蒙段世系考附沐氏世系

 三迤民族之分晰

 滇中民族琐言

 滇西野与夷之考正

 纪滇中星回节之本末

 昆明城池之建置

 昆明之民族概略

 谈谈昆明城之山龙地脉

 吴三桂轶事

 前清时之云南省制概略

 述清代设置于云南省会之官吏

卷二

 纪百余年前昆明之繁盛及回人困城时的情况

 述六七十年前昆明城内之景象

卷三

 往昔昆明人之风俗习惯

 谈谈往昔昆明之婚嫁礼节

 谈谈往昔昆明之丧葬礼节

 谈谈往昔昆明人口福上之享受

卷四

 谈谈六七十年前昆明人之生活

 昆明人极重礼貌

 往昔昆明人士之[节日]游乐

 谈谈七十年前昆明之所有行业

 往昔昆明之琐屑风俗

 昆明人抬菩萨求雨

 昆明之回族人求雨

卷五

 谈谈科岁两考之情形

 谈谈清代之秋闱故事

 略谈清代之武科举

 谈谈清代之春闱会试

 谈谈一些有关于科举及无关于科举之仕进

 往昔云南秀才之出路与生活

 清代之刑幕

 往昔滇民年纳粮赋之准则

 清代之积谷仓

 滇边州县之粮差催粮

 清代之临民者较民国之临民者廉明

 今昔人士之贪污比较

卷六

 昆明太阳出没昼夜时刻表

 时宪书之内容

 往昔云南之钱法

 往昔云南之货币

 往昔迎春之形形色色

 迎霜降

 往昔官方之护日护月

 附日月蚀说明

 秋审

 往昔官吏之接印封印

 前清州县办人犯之特殊排场

 谈谈清代之衙门形式

 谈谈清代公署中之组织

 谈谈往昔的一些慈善事

 民国己丑年考古

 附中国历代历法异同考

 附阳历之闰年说

卷七

 南较场与北较场

 翠湖之旧观

 省垣文庙之旧观

 省垣城隍庙之旧观

 省贡院之旧观

 昆明城内外之寺观考

 前代之重要祠祭

 忠爱坊之建筑与毁灭

 观城西棋盘山之风雨碑记

 霖雨桥

 近日楼楹联汇志

 唐继尧再造共和纪念碑铭

卷八

 昆华名胜纪略

圆通寺

莲华寺

土主庙

大德寺

永宁宫

诸葛武侯祠

潘公祠

悯忠寺

报国寺

常乐寺

观音寺

华亭寺

太华寺

三清阁畔之大小寺观

筇竹寺

金井庵

法界寺

商山寺

涌泉寺

地藏寺

井宿祠

灵光寺

玉皇阁

归化寺

观音山

海源寺

妙高寺

胜因寺

真庆观

五灵庙

法幢寺

金马山神祠

昙华寺

太和官

黑水神祠

虚凝庵

铁峰庵

卷九

 附近省垣之名胜岩洞

 昆明之花木

 昆明之蔬菜

 昆明地方之钜大物品

 谈谈云南之茶花

 滇中出产物品之丰富

卷十

 滇南景物志略之一

嵩明黄龙山之古柏

法界寺之遗迹

嵩明琐志

富民城市

河上洞与瀑布

富民之燕子洞

九峰山

富民之鸡荣[土从I]菌

安宁之盐场坝

安宁温泉之回顾

曹溪寺

法华晚照

杨文襄公之祖茔

呈贡之果品

晋宁盘龙寺

晋守忠烈庙

汤池之初康保

宜良之琐屑志

玉溪之九龙池

黑、元[兴]、永[济]井之特殊情况

定远之力石酒

卷十一

 滇南景物志略之二

武定之正续寺

纪友人述武定北去之一段奇僻路径

武定之剖[骟]母鸡

寻甸之概况

陆凉之普济寺

龙凤寺

赖龙潭

发现大爨碑之轶闻

陆凉最近发现之古迹

宣威矿产之富

巧家区域之辽阔

绥江途次中之奇异景物

盐井渡一带之官路崎岖

卷十二

 滇南景物志略之三

大理之风花雪月

苍洱名胜

游凤眼洞记

邓川百节夫人庙

渔塘会

邓川之油鱼

洱源之孔庙

洱源之潜龙庵

小罗坪山之景象

鹤庆眠龙洞

大理月街与鹤庆松桂会

鹤庆之神话

漾弓江之石门坎

鹤庆石瑶[宝]山之盛会

鹤庆之梓里桥

朝霞奇景

松明节跑马

永北观音

永北观音之神话

宾川之木棉

鸡足山之传衣寺

卷十三

 滇南景物志略之四

澜沧江上铁锁桥

永平永国寺之大铜佛

永平金屏寺之大铜锅

云龙宝丰井上之一奇事

龙陵天乙山

仙人澡塘

盘蛇谷

龙川江与大盈江考

中旬地处特殊

中甸归化寺中之大佛像

丽江、中甸、维西之喇嘛寺

丽江喇嘛寺中之特殊景物

天竺现身节

藏佛与舍利子

中旬之金矿

古宗人吸牛血以补身

低头草与和合草

制伏猛兽之昏药

蒙化之特殊品物

腾越厅署之崇宏

保山太保山麓之忠毅祠

卷十四

 滇南景物志略之五

通海秀山

建水之孔庙

临安[建水]燕子洞

临安[建水]之指林寺与万明寺

临安[建水]之东林寺与北山寺

纪泸源洞内景物

元江州之气候恶劣

开化之见见闻闻录

河口附近之两大森林

普洱之孔雀坪

思普方面之茶花鸡

思茅西南方面之倮黑山

卷十五

 昆华事物拾遗之一(计七十八则)

昆明六城门

王继文的书法

省垣名胜之著名楹联

兰谷和尚之清修地

替皇帝出家的兰谷和尚

昆明城内的牌坊

五华书院之屏门匾联

洪化桥

传说中之梳妆台

大德寺内双塔上之遗物

大德寺内之大铜柜

昆华八景中之金碧交辉

东岳庙前之缅塔

三家村

蚁聚奇事

省垣城楼上之塑像

启文楼城墙上之大铁炮

东岳庙内之塑像

昆明城厢内外之土地祠

圆通寺内僧入骨殖之由来

报国寺内之“赌气观音”

西山龙王庙

北门外之三姑娘庙

吉庆专

交王坟

地下墓葬

学台衙门内之朱棺

北门外之“古城堰”

穿城江

象房

烟墩

昆明重关

象眼街之由来

永宁宫之岳武穆像

五谷庙

昆明井水

昆明名坟

附城村寨名称之由来

凿井所见

云津铺

看银水处

玉皇阁之大龙华会

城隍出游

昆明之洞经会

昆明妇女之“朝斗”

印佛僧

端公与师娘

四众弟子

填库

瞽目先生

乞丐行次与丐头

小偷行次及所受处罚

三牌坊外之罪犯拘留地

昆明说书人之声腔

城隍庙、东岳庙内之婚姻司、鹿马司与哭神精

放生

义学

官医局

撞钟楼

孔明灯

路灯

迷信种种

瀑竹

卖花娘子

婆罗叶篾帽

草鞋

芦茶铺

南门城楼北墙壁画

昆明人吃饭习惯

浆青洗白

轿铺

皮草铺

风筝及各种玩具

发火器

碾米工具

滇越铁路之勘测兴建简况

昔日滇越铁路之运费

昆明之法语学堂

卷十六

 昆华事物拾遗之二(计六十四则)

昆明之当铺、押号

昆明之药材铺

药材铺的行规

药材铺之特殊形制

昆明之棺材铺

素滔馆

往昔昆明的好吃食

昆明之洒弥人[即撒尼,彝族支系]及所制食品

新蚕豆

昆明地区盛产蚕豆

太平缸

昆明之吹烟时代

云南人之吹烟

云南人之赌风

新年时的各种娱乐

昆明花炮

养狗

商业利息

滇缎

明角灯

毡帽与缎帽

昆明餐馆之肴馔

昆明之饮食

火腿四两怃及其由来

允香斋之玫瑰黑芥

白铜制品

云南铜器

昆明住家房屋上之迷信物

毵良镱

青皮香与木浆子

昆明的菌

昆明的草药

陈鹏九之果园

昆明早年制作之香肥皂

棉纸

永昌围棋子

凉拌螺蛳与螺黄

昆明地下之螺蛳壳层

少白楼

谢孝

入学后之拜客

昆明居民之原籍

昆明人之语言

“蓝季子会大哥”一语之来历

徐之铭之丑闻

岑毓英据守藩署

黄培林之死

岑毓英与马荣会哨五灵庙

马复初暂署云贵总督轶闻

马如龙

岑毓英、马如龙攻曲靖

十八大司围省城

李芳园之投诚

雷电击楼

徐之铭畏罪潜逃

岑毓英之诡诈

马加[嘉]里案中之冤魂

潘荣贵起义轶事

梁元斌烈士之死

“一二·一”惨案

罗树昌叛变之由

蒋介石解决龙云事件之又一说

马复初著作及其为人

回族求雨铜牌之传说

卷十七

 逸事堪传(计八十五[八]则)

云贵总督傅霖之母轶事

阮芸台其人其事

“抓绒包子”之由来

毓琦聪明过人

叶之锦的气功

西山华亭寺之禅定僧人

孙可望枉杀无辜之传闻

理发匠遇气功师

林则徐微服出访

伊里布“堂见”轶事

罗绕典救火投珠帽

恒春之死

邓尔恒面责徐之铭

杜瑞联收集滇中名书画

杜瑞联汤点待客

许慧卿为马如龙作画始末

马如龙之谦逊及手书“大观楼”匾额

岑毓英奏请豁免条粮正供

昆明昔年祈免雨旱之行动

岑毓英宜良困城

岑毓英向沈寿榕认错谢罪

勤政清廉的谭钧培

王文韶之谦和廉洁

丁振铎清简自持

李经羲语多尖刻

夏文炳蒙冤始末

昆明县署二堂正门开启之迷信

岑襄勤寿辰举宴

清代皇帝驾崩时之婚嫁规定

张保和嗜赌倾家产

狗哭灾临之迷信

杨高德其人

妙老和尚之异行

李石匠修凿西山石屋

大头宝宝之口技及惨遇

谢瑾之烟具

樗藕异闻

安宁知州与邓川州牧之笑话

鸟粪污衣之迷信

摇赉

盐龙祠下之石碣

老年育子

文武两状元

昆明聚魁楼建造由来

岑毓英设醮消灾

嗜酒者

林绍年长虱

岑毓英重修忠爱、金马、碧鸡三坊

夏小兰之疏狂

昔日昆明之火笔画

赫神庙内永庆班之表演技艺

滇戏名角唐二喜与李小春

名伶李少白之义举

李治堂诊病趣闻

食用信土成癖之人

孙永安与保廷梁

普小洪之死

杨振鸿铜像之迷信

魏道人相金汉鼎

罗树昌名字之由来

吴壶之任性行为

彩云南现

五华山上之开武亭

丽正门下之石龟

城隍出府轶闻

忠爱坊之被焚毁

陈惠泉吃附子

蒋大汉

匪首李天王

游方道士

苏木匠写大字

滇署“四大夫”

杨高德猜灯谜

朱筱园挨打受辱

烟魁许聋子

近百余年来昆明之书画名家

中医姚静轩

医治跌打损伤的神手——彝族草药医生

鬼像传闻

杨振鸿轶事

谢汝翼之死

顾品珍之俭朴

唐继虞进攻昆明

艺林美术馆之龙云画像

龙云之拳术

陆崇仁升腾轶事

陆崇仁理财有方

李宗黄拒收贿赂

卷十八

 谈谈几个民族之风俗习尚

焚夷之习尚

睡些习俗

古宗习尚

黑倮习尚

白倮习尚

爨蛮习俗

傈僳习俗

谈谈迤西山头一族之习尚

景颇族的风俗习尚

靡莫族之特殊习尚

那马族

阿昌族

怒子族

丽江之民风俗尚

论高等夷族子女之婚配

卷十九

 杂谈

纪某顽固老翁之一夕谈

办皇会

解茶贡

谈谈内地农民之栽种勤劳

前一辛卯年与今一辛卯年之生活比较

昆明人于香烛纸筏[钱]之消耗

谈谈云南之火柴事业

观关壮缪圣迹图后纪言

纪边邻纪念日之一种特色

金碧逸事一则

与友人论前庚子年五月昆明打教堂事

法人修筑滇越铁路之概略

六七十年前云南之伶界

纪客谈哥老会开山堂之情状

听友人谈红黑二字

一贯道

撞钟楼上之大钟

卷二十

 灾异

日月食说

彗星

流星雨

彩云

白霞与红霞

虹霓夜见

雹灾

天空中现出之奇异景象

黑霜

道光年间昆明大地震

与客谈近六十年来云南迭有大地震事

民国十三年大理地震(纪客谈也)

地震之征兆

往昔云南之痒子症

同治辛未年昆明大水

丙申元旦昆明城外大火

烟瘴

石头开花

乌鸦喜鹊相战斗

地风

山洪

星陨石

辛亥革命之前后期间贵阳迭现灾异

纪香港之风灾水灾

婺川黄村沉陷记

试读章节

往昔昆明城内及附近城处之佛寺,真堪云多矣。此一片地面,要不过有十多个平方里,则有大小佛寺、道观、尼庵、神庙共一百六七十座,其不较南朝寺观为多乎?考之,此一百六七十座庵、观、寺、庙,则有入于祀典者,有不入于祀典者,有属于人民共建而酬神功者,有僧尼自建而作清修地者,其概要亦不易于详述也。总之,散布于城厢内外之一些庵、观、寺、庙,大小不一,宗教各别,有奉佛祖者,有供道祖者,有塑天神者,有位地祗者,多不一致也。

其间建筑,有基于唐宋,有基于元明,有基于清初,有建于近代,有已圮而修复者,有经刀兵水火之害,基地无存,今只留有一名目存在者。又有昔则湫隘,今则庙貌崇宏,昔日崇宏,今则卑陋者。此则不仅是一处二处,实有多处,都作如是观,作如是说也。

凡志乘所载昆明之庵、观、寺、庙,大都属于名胜地处,其次亦是一些具有历史性者。若于焚修之建筑,十有八九不及,是则自有若干庵观,在今日谈及,直等于烟云散去。斯而欲于数百年后,在尘世间存留得纤毫陈迹是大不可能。论一切的庵、观、寺、庙,原系之于宗教,佛教盛兴,佛寺自多,道教流行,道观便多。多与少,有与无,是看其教之兴衰成败,不在乎某些地处。人们之功德布施力强,而有多数之寺观建筑;功德布施力弱处,寺观即稀少也。今于佛寺道观之多少而作此勘论,是又不必究其在某一时代,某一地处,佛寺有若干,道观有若干也。虽然,昙华现出,终有昙花一现之说,流行于人世。若作如是论,又不妨将昆明往昔所有之庵、观、寺、庙列举而出之,以见昆明城内城外庵、观、寺、庙之多,而且十有七八都是隶于佛教下者。尤见昆明地处,佛门香火之旺相,佛门弟子之众多也,此则于宗教上大有关系,故详而言之。

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家中祖辈尝语我云:“昆明城内城外之庵、观、寺、庙,在道光年间实多过于兹时,以遭兵燹而多有烧去也。”斯言余常不忘。逮至年长,查看四处庙宇亦属不少耳。然味祖辈语我之言,或者能有十之七八得人于目,余者或见到一块基地,甚者直不知其基地之所在,是名存而实去耳。本来色即是空,空不异色,何必征求乎色相。

今叙述昆明之寺观,当由大而至小,从古而至今。城内寺庙,除文武圣庙外,而最富有历史性,而又以名胜两字著称者,厥惟圆通寺,次即土主庙,此二者俱肇基于唐代南诏,时土主庙与圆通寺,在宋元时俱位于鄯阐城外,城昆明城后,始阑入城中。又次,即祖遍山之大德寺,此则基于元代,寺亦居于鄯阐城外。[原书眉批:下述各寺亦有肇基于汉、晋、唐、宋时代者,俱各详叙于第八卷之《昆华名胜纪略》内。]若悯忠寺[旧址在五华山上]、昭灵观(即五灵庙)[旧址在景星街]、莲华寺(海心亭)、城隍庙[旧址在五一电影院]、太阳宫[旧址在太阳巷]、文昌宫[旧址在文林小学]、雷祖殿、东岳庙[旧址在拓东路]、贞庆观[旧址在状元楼]、都雷府[旧址在拓东路]、地藏寺(在今之古幢公园处)、华国寺(即后来之翊灵寺)[旧址在华山南路华国巷]、西竺寺[旧址在铁局巷]、荩忠寺[旧址在东风小学]、禹门寺[旧址在翠湖内]、介福寺、古宗寺、吉庆寺、金蟾寺[旧址在华山南路之西段]、地藏寺(此在大西门正街者)、天君殿[旧址在天君殿巷]、报功祠[旧址在平政街]、永宁宫[旧址在华山东路]、武侯祠[旧址在五华山上]、武关王庙、关帝宫(有二,一在南门前高山铺口,一在文明坊前)、麒麟寺【旧址在盘龙三中]、天宁寺[旧址在高山铺天宁巷]、三皇庙、报国寺[旧址在报国街](按:三皇庙、报国寺与翊灵寺俱建于明代,清康熙帝之剃度僧兰谷和尚至滇,滇中大吏尝改修此三处以居之),又咸宁寺[旧址在咸宁巷]、三丰庵(旧址在光华街东口]、龙王庙[旧址在龙井街]、龙神祠[旧址在翠湖东]、玉龙寺[旧址在翠湖北]、青帝宫[旧址在桃园街]、老郎宫[旧址在南昌街]、商山寺[旧址在云南民族学院内]、灵光寺[旧址在灵光街]等,多为明代之建筑也。入于清代,城内城外修建之大寺小庙则多矣。

昆明城内外之寺庙,以在康熙年间之增修为最多。如马王庙则有三(一在制台衙门内,一在西箭道内,一在城守营参将署侧),地藏寺巷侧又有一护国寺,亦是奉关帝者。又有关帝庙二(一在南城埂脚,一在小西门外),有双关庙一,在近北门处。其它有吕祖庵,在南城埂脚。有小土主庙二(一在三牌坊,一在龙井街)、有土地庙二(一在回龙山,一在高地山)、有盐龙祠[旧址在拓东路]、矿神殿、药师院、黑龙庙[旧址在翠湖北]、轩辕宫[旧址在北京路]。附近于城一带,则有孚佑宫[旧址在顺城街]、火神庙[旧址在原省邮电局]、财神庙、炉神宫[旧址在金碧路]、矿神庙、香海庵(即猪神庙)、灶君庙、三光殿[旧址在复兴村]、天王庙[旧址在东寺街昆福巷]、羊神庙[旧址在书林街中段]、金牛寺[旧址在金牛街]、弥勒寺、川主宫[旧址在拓东路]、万寿宫[旧址在拓东路]、三元宫[旧址在拓东路]、胜因寺[旧址在昆明师专]、五福寺、莲花寺[旧址在莲花池]、五显宫[旧址在北京路]、大东寺[旧址在滇剧院]、长乐寺[旧址在书林街]、三义庙[旧址在三义铺]。又有稍远于城者,有南岳庙[旧址在吴井桥]、西岳庙、五岳庙、南天台[旧址在佴家湾小学]、东天台、西天台、天顶寺、普照寺[旧址在拓东路]、玉皇阁[旧址在螺丝湾](按:玉皇阁实建于明代,吴三桂特修之。又会城南之西寺,亦是三桂修建),又有太乙阁、药王庙[旧址在北京路中段]、风伯庙[旧址在拓东路]、白龙庙、伏魔宫、五谷庙、老君殿、天后宫[旧址在三义铺]、鲁般[班]庙[旧址在金牛街]、普照寺、三分寺[旧址在龙翔街]、长春寺等。而城中又有补天寺[旧址在武成路新滇巷]、赫神庙。又距南城不远,有双龙寺、斗母阁。

有纯以庵名者,如青林[旧址在兴华街青宁巷]、金莲、准提、观音、大兴、大生(旧址在翠湖西北]、广慧、海潮[旧址在华山西路海潮巷]、法心、元照、元觉、福国、祝国[旧址在水晶宫]、永国[旧址在义生巷]、宜兴、妙法[旧址在大兴坡脚]、螺峰[在圆通街]、叠翠[旧址在圆通寺]、环翠、净云[旧址在景虹街]、吉云[旧址在吉云巷]、远镇、远照、佛云、妙相、吉祥[旧址在吉祥巷]、太平[旧址在庆云街太平巷]、妙相、紫云、静定[旧址在崇仁街静定巷]、积善[旧址在积善巷]、福集[旧址在顺城街]、莲花[旧址在莲花池]、福善、华严、朝阳[旧址在书林街下段]、紫衣(紫衣庵有二,一在土主庙街,一在海子边)、白衣(按:白衣庵亦有二,一在钱局街,一在登仕街福国庵侧),顾此已有四十座。惟闻此等尼庵,有四之一为陈圆圆所建,究未知确否。此而再与其它不甚著名之小尼庵合计,当不下五六十座也。又学院坡脚之妙法庵,咸名为火烧庵,是蔡毓荣、穆占等平吴城破时,有十八尼焚身于庵内,故名。有佛基庵,系在顺城街,为古幢老祖故宅,后改作佛寺,是其清修之处。

P198-199

序言

从来时世变异,地方上之景象,必依随时世之进退而为转移,繁荣与悲凉,是逐渐呈露而出,此为毫发不爽之定式。

昆明地方,在四五百年前,其景象若何?吾人曷敢深谈。即二三百年前之景象,亦不过以“盛”“衰”两字包括一切,若追述究竟,实有所不能。总之,地方上之景象,不离“治则繁昌,乱则衰落”耳。

就昆明地方而言,在明末时,在吴三桂开藩于滇时,在吴藩叛清时,在清室遣将来戡乱时,其景象自是各各不同,云治乱安危,可就一切事理勘决。惟自清室戡定滇乱后,而康熙、雍正,而乾隆、嘉庆,以至道光末叶,纪年在一百七十有余。而在此一百七十余年间,云南全省,可归之于郅治隆平。时则民康物阜,四方安靖,昆明景象,当然美好也。所以在道光年间,附住于昆明城厢内外之丁口,竟超过三十万。地方之繁盛,可以想象。

但是,泰极则否,实循环定例也。一旦汉、回不睦,城下构兵,祸乱延长至一十八载,致沃壤没青草,康庄变火场。虽拨乱有人,挽回狂澜,然省内各处,已尽糜烂矣。于是昆明境内之附郭丁口,较道光年间,竟减去四分之三。省垣如是,外郡何独不然?

一自同治八年至光绪五年[1869~1879]之一段时日当中,彼治滇之一班大吏,均以滇乱初平,只合休养生息,不合劳民伤财,遂于一切应行整理,应行兴革之事项,概置而不议。故在是时,昆明地方虽属省会,然城厢内外,又随处皆有荒烟蔓草,断井秃垣在望耳,此种景象,诚属悲凉。至云省城之工业商业,尤不堪言。

迨至光绪五年[1879]后,滇中元气便渐次昭苏,所以然者,因频遇丰年耳。社会上一切食用,都不缺乏,人民自无不安其居而乐其业,彼为非作歹者少,时世便告承平矣。于是,由光绪五六年[1879~1880]起,至宣统末年[1911]止,此三十余年当中,云南省内各处,无不表露出另一种泰然穆然之美好景象,此则以昆明为最,时目击其美好景象者,今犹不乏人。彼鬈鬈白发者流,其脑筋中印有之一切,又无不与余同。余以脑中印象不消灭,亦犹一部《纪事录》常存,兹借笔将其象迹一一写出,自是善事,但是亦必有人责我多事,斯惟听之而已。

余笔于纸上之墨痕,约有五十余万言,叙述与缮写,亦耗尽十年气力。而此为昔人扬休欤?日非也;殆不满于往昔之时世欤?日亦非也。只以过去之事,如泡如电,在今日,又几见其能留有一些痕迹于人世哉?斯惟见山中有数株千年以上之苍老松柏耳,因而念到往昔之政治风化,竞不如山中松柏之幸而能存,此不无令人发生浩叹。

余则以感叹而成此篇,篇中所述者,是述往昔国家之政教,社会之情状,人民之习尚,为如是如是焉尔。乃忖想到光绪五六年[1879~1880]后之三十余年当中,云南得到“安靖”两字者,或与此一些政教、此一些情状、此一些习尚有关也。虽然是时之国家,是时之社会,是时之人民,亦多有可议之处在也。但余志在叙述,于一切事体之得失,则不暇及焉。盖已一一揭表而出,实象已著,彼谈古者既有所凭,复引古证今,自不难下一确当之评骘,此又何待余就纸上晓哓。

又篇中所列之各种情事,有属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者,余以不生长于是时,当然目无所击,今凿凿言来,盖闻家中祖辈人谈论身所经历之情形是如此如此耳。余今述而不作,自断当有百分之九五确实。

吁!一治一乱,一盛一衰,彼以过者,亦犹自清晨而度到黄昏,又由暮夜而达到平旦也。余以不敏,借字笔叙此暮暮朝朝,其能免于烦杂乎?然亦欲使往昔之国家政教,社会情状,民间风俗,得一一实现于纸上也。篇中有谈及景物处,要不过纪名胜、谈古迹,实非纪游也。篇成自读,深愧老而不文,其间词语,见嗤于人处殊多焉。惟是年逾八旬而有此成就,亦惟序而存之尔。乃署签于卷上日《纪我所知集》。时在公历1959年己亥春二月,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古粤昭平罗养儒,行年八十一,序于昆明寄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20:37